李志偉
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中,北京市廣渠門中學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為抓手,在課程價值視閾下著力打造學府型學校。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是學府課程體系建構的指導思想
學校將教育視為“栽培生命”的過程,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首要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指導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構建了“三階六翼”型學府課程體系,以此統領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化成長的活動,努力營造一種自由、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
學府課程體系以學生的共同基礎和多元發展需求為基礎,突出課程的基礎性和選擇性。在橫向上,學校將學府課程分為語言與文學、數學與邏輯、實踐與創新、藝術與健康、人文與社會、科學與技術六大課程領域(即“六翼”)。為深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在六大課程領域之下又開發實施了傳統文化課程群、公民素養課程群、審美情趣課程群和綜合社會實踐課程群等一系列課程。
在縱向上,學校設立了“學府奠基課程”“學府廣博課程”和“學府卓越課程”三個層級(即“三階”)。學府奠基課程為主修課程,其中的養成教育類課程、實踐課程和游學課程等為學分制必修課程。學府廣博課程充分利用學校及社區資源開發實施人文綜合系列課程,以豐富教育教學資源,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的作用。學府卓越課程則針對在人文領域有獨特興趣及一定能力的學生,開發實施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大學先修課程,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內涵,為學生未來的大學學習奠基。
此外,學校還大力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民主、多元、高效、開放作為課堂文化理念。學校遵循各學科德育指導綱要,引導教師形成“教學可以產生思想,而教育則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脫離教學”的認識,促使教師積極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因素,不斷凝練學科特色,構建學科德育課程實施體系,營造了一種“教師養德”的全員德育氛圍,為深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了基礎。學校致力于探索落實核心素養的評價方式,以課題為引領,組織各學科教師制訂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生活實際,以及符合本學科特點的核心素養評價量表,并將其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情況的評價辦法之一。同時,還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地情況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衡量標準。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是特色德育課程的核心內容
學校將“零敲碎打”“臨時應景”的德育活動系列化、開放化、課程化,將德育課程作為學府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依據學生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分級、分層開設不同的德育課程。
一是養成教育課程。學校將養成教育課程作為培育和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根基與有效載體,注重行為養成教育,細化不同學段的教育要求,形成養成教育的制度和引導機制。如利用各種文化資源,以“公民素養”課程為核心內容,培養學生初步適應社會的基本素養;以“習慣養成”課程為主線,貫穿整個初中、高中學段,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開設書法修身課、國學美德課和科學探究課等校本德育課程;各班級因地制宜地開設各具特色的班本德育課程,將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科學素質以及開闊學生的視野結合起來,做到德育課程化、課程德育化。
二是游學課程。傳統文化主題“游學”課程是學校拓展學習的一種必要方式和途徑。如何使游學發揮出真正的教育價值,突破只“游”不“學”或重“游”輕“學”的壁壘,成為促進游學課程有效實施的關鍵。對此,學校將游學活動課程化。以傳統文化系列游學課程為例,通過頂層設計,分年級、分層次對活動課程進行系統規劃。如初中年級以地域文化為主導,高中年級以學科專題為主導,量身打造游學課程內容,并將游學課程納入課堂教學,利用游學中產生的深層思考和獲得的教學資源設置問題情境,將其延伸為研究性學習。
三是社會實踐課程。學校不斷加強實踐類和活動類課程的管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融入各類實踐活動,突出主題性和實效性,強化知行合一。利用社會德育大課堂,適時組織主題教育系列實踐活動,分學段深入推進革命傳統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此外,學校還具有完備的校級社團組織。課程化的社團活動是主流課程的重要補充,成為了學生的第二課堂,是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相互交流和學習的重要基地,也是學生開發潛能、展現自我的舞臺。
四是校園環境體驗課程。雖然學校的空間是有限的,但其內在的育人空間是無限的。學校在有限的空間內,充分利用各個樓層,科學規劃每一個角落,使之具備育人功能。學校還采用多種形式,宣傳并深入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如:在學生的主要活動區域,宣傳《中學生行為守則》和《廣渠門中學學生行為規范》;中華傳統文化長廊讓學生得到熏陶與洗滌,科學家藝術家畫廊讓每一位走近它的學生都能感受到科學家的嚴謹和孜孜以求;將運動場作為宣傳奧運精神的陣地,“宏志班展廳”將“宏志精神”鐫刻在師生的心中……學校以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引領,讓校園環境成為影響師生生命成長,體現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載體。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是管理文化的源頭活水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突出管理的服務功能,努力構建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系統和學生生命成長的服務系統。不斷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思想,形成了一個新型而完備的組織框架。課程部的建立,突出了課程的研發、實施與評價;學生部的建立,改變了原有德育僅以活動為主的形式,建立了德育課程化育人體系,突出了德育的整體設計,與學科課程相互融合,實現了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育人的目的;資源部的建立,則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核心,在課程資源、人力資源、物力資源、技術資源等方面提供保障,實現了資源的可視性、延展性和育人性。機構的改革,突出了新時期學校教育的服務功能,強化了以人為本的課程管理思想,為學生、教師、學校的共同發展提供了保障。
總之,學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培養和管理的全過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師德建設,引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力量推動著學校建成學府型學校,完成從高原向高峰攀爬的歷史使命。今后,學校將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探求更開放、更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進一步形成教育品牌,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