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國家對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本質要求,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這里的“德”主要是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就是要求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能有效引領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理應在新時代課改中有效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近兩年來,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城南中英文學校獨辟蹊徑,對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取舍,大膽創新教法與學法,建立了“思辯”教學模式。即: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要求,堅持“生活德育論”;在預構環節,關注學情調查;在課堂導構環節,通過問題教學法,培養學生敢疑善辯的思維習慣;在自構環節,整合家長資源,通過家校合作,在踐行中落實教學目的。這樣,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明辨是非、敢疑善辯,最終樹立起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該教學模式始終體現著學?!昂投煌钡慕虒W思想。下面,以小學一年級“玩得真開心”一課為例,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思辯”教學模式進行探究。
一、教學目標指向“立人”
從“雙基要求”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這是國家課程改革逐步深化的目標追求。道德與法治學科在新一輪的課改中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培養傳承紅色基因的人”。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達成點,目標明確是教學獲得成功的基礎。“玩得真開心”是“家中的安全與健康”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教學任務是讓學生掌握課余生活的基本安全知識,指導學生有創意地玩。本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教學目標是“文明、法治、友善、和諧”,即:在公共場合玩耍時,盡量不影響別人,這是“文明”的范疇;通過學習,懂得人人都遵守游戲規則才能玩得開心,這是“法治”的范疇;懂得并樂于與伙伴們分享,這是“友善、和諧”的范疇。在確定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目標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要求融入教學之中,使本學科的教育價值得以實現,這是學校道德與法治“思辯”教學模式的創新點。
二、教學前提指向“學情”
凡事預則立。“思辯”教學在預構環節要對學情進行充分調查,如對學生在想什么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教師的幫助等問題進行調查。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提。
學生課余時間往往“機不離手”是教師的共識,在時間上難以把控是家長經常反映的比較揪心的事情??紤]到教材中也設計了有關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對眼睛有害的教學內容,故將“玩得真開心”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引導學生認識到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教學中,教師可使用“電子產品的危害”微視頻,引入眼科專家的權威解說,讓學生信服。
為了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教師借助《小學生課余玩什么》調查問卷,從“學生課余最常做什么”“最喜歡做什么”“最常跟誰玩”“最想跟誰玩”“公共意識怎樣”“父母最喜歡和最不喜歡孩子課余做什么”“父母能跟孩子一起動手將廢物變玩具嗎”等幾個方面對學生和家長分別進行了調查。其中,在“學生課余最常做什么”這一項上,選擇看電視的家長和學生均占到了70%。但是,統計數據揭示了一個意料之外的結果:學生最喜歡做的事,并不是教師、家長認為的跟電子產品“打交道”,而是跟小伙伴一起玩。而且學生認為,無論什么活動,只要能跟好朋友在一起玩,就很開心??梢?,小學生的內心世界很孤獨,這是致使他們被電子產品深深吸引的重要原因。
只有走進學生內心,營造和諧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讓學生覺得教師既可敬又可親,才能打開學生的心扉。教師要在心理上、言行上讓自己變成學生的同齡人,以真誠的眼神、親切的語氣、商量的用語與學生平等交流、共同探討。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信任和尊重時,就會主動向教師敞開心扉,這樣教師才能進行有效的引導。例如“玩得真開心”一課,教師一開始可以談話的形式引入主題“玩”:同學們,請問你們每天放學后和節假日除了完成學習任務外,最喜歡做什么?學生回答完后,教師板書課題“玩”,然后繼續深入引導:“告訴你們,老師也跟你們一樣,課余最喜歡玩哦!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得知,盡情地玩是對緊張學習生活的一種調節。因此,我們一有時間、一有機會就好好地玩、開心地玩,好不好?”
教師通過對學情的了解,知道了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這是“思辯”教學成功的前提。
三、教學理念指向“生活”
道德教育如果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真實的內在體驗進行“對話”,就會達到顯著的教育效果?!巴娴谜骈_心”一課要解決學生在生活中如何玩的常見問題,就要站在學生的立場選擇教材內容,就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開發出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有關的德育元素,讓學生在活動中領悟和踐行。因此,教師可將本課教學設計成“喚醒生活—分享生活—剖析生活—探究生活—反思生活—創意生活”六個逐層推進的環節。
針對城市學生家長很重視學生各方面才藝的培養,但學生比較抗拒的實際情況,教師在課堂導構環節應先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交流課余時間可以玩什么以及怎么玩才能既開心又有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歸納出游戲類、電子類、藝體類、補習類這四種常見的課余活動形式。接著,教師根據學生對學琴、學打球、補習等不算“玩”的事情的異議,設計一個采訪環節,如讓喜歡運動的學生描述課余時跟實力相當的對手一起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的畫面,使其他學生認識到打球既好玩又能增進友誼。教師趁機指出,加強自身的修養是現代人必備的一種能力,經常參加體育運動既能強身健體,又能讓人的性格變得積極樂觀,還能交到志同道合的好伙伴。教師還可以播放有關兩位鋼琴家興奮地合奏、歌手與跨界幫唱者合作默契的場景的視頻,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最后,教師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引導學生認識到:帶著輕松甚至是“玩”的心態去學才藝,就會感到越學越好玩。教師直面學生內心的困惑,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甚至辯論,有助于學生解決困惑,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教師若能將祖輩父輩們小時候玩的一些簡單游戲制成微課——“穿越回去玩”,讓學生了解到長輩們簡單而又有創意的玩法,就會更好地激發學生玩的興趣。這種讓教學回歸生活的理念,是使道德與法治“思辯”教學有溫度的保證。
四、教學著力點指向“思辯”
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設計教學重點,是提高育人效果的前提?!巴娴谜骈_心”這一課題中的價值揭示和呈現,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懂得如何與同伴一起玩才能開心的道理。為突出“一起玩”,教師可將本課設定為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課,重點關注“應該怎么玩”和“這樣玩更好”的規則教育,突出情感和能力教育兩個教學環節。首先,指引學生看懂調查統計表;然后,讓學生就“為什么你們課余最喜歡與小伙伴玩,但最常做的卻是看電視”“為什么父母最喜歡我們課余看課外書”兩個問題進行分組討論;最后,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導學生結合父母等家庭成員在這方面存在的分歧談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思考解決的辦法。
問題教學法實施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道德與法治學科要達成的重要學科素養。如何讓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學會辯證思考?在“應該怎么玩”這一環節,教師可先讓學生看圖進行分組討論:看電視對我們是弊大于利,還是利大于弊?教師歸納出學生的共識:電視看多了不但傷害眼睛,還會讓人養成不愛動腦的習慣,使人變笨。然后,趁機讓學生對手機使用的利弊進行辯論。最后,借助微課“電子產品的危害”,引入專家權威的分析,讓學生更信服。
綜上,只要教師敢于放手,注意時間的把控和學生思路的引導,就會使低年級的“思辯”課堂取得實效,這是道德與法治“思辯”教學的著力點。
五、教學落腳點指向“養成”
道德教學實際上是學生自己進行的道德學習,只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道德意識。許多教師認為對學生進行公共意識教育是一個難點,若采取直接明確地提要求的紀律式教育方式,極易使學生產生抗拒心理。但規矩意識又是低年級學生必須形成的。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在進入“應該怎么玩”這一教學環節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問:現在是上課時間,怎么玩既讓我們開心,又不影響隔壁班專心聽講的同學?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小組討論,大家提出了許多玩的規矩,每組還選出了一名監督員進行自評互評。監督員角色的設置及自評互評機制的提出,提升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而依靠集體智慧制定的評價機制又提高了學生遵守規則的自覺性。這樣的規則教育,提升了學生的責任意識。最后,教師板書要求:文明地玩。
養成教育的高度達成是道德與法治“思辯”教學的永恒追求,而家長資源更是現代養成教育發展的有力推手。
在“這樣玩更好”的教學環節,有位教師制作的“巧手爸媽”視頻讓學生們感到無比激動。學生們在上臺介紹父母指導自己制作玩具的心得時,更是極大地激發了自豪感與成就感。
還有一位教師在完成本課教學后,帶領家委會進行教學延伸,開展了“周末故事媽媽”和“親子找秋天”兩項親子活動。親子活動不但滿足了學生希望家長多陪伴自己的需求,而且增進了低年級學生間的友誼。如今,親子活動已成為該班的特色活動,使班集體變得更加和諧團結。
學校道德與法治“思辯”教學模式的實施,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使教師走出了“說教”的困境。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模式有效落實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值得繼續探索并加以推廣。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