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擬劇理論視角下的旅游網絡社區人際互動研究

2019-09-03 09:28:53張驍鳴常璐
旅游學刊 2019年7期

張驍鳴 常璐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社交網絡的流行催生了虛擬互動情境,這與戈夫曼的擬劇理論所處理的面對面互動情境有所不同。文章以豆瓣網“窮游”網絡社區為例,從用戶的個人主頁、網絡日志、互動信息和補充訪談中獲取文字及圖片材料,借助案例分析、內容分析法,探究了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在典型旅游網絡社區情境中的適應情況。研究發現:第一,表演者與角色之間是否存在懸掛關系、是否有在場性牽制,是分析面對面互動與虛擬互動之差異的關鍵;第二,這一差異使得“前臺”“后臺”“劇班”等重要概念在虛擬情境下已不完全適用,該研究提出虛擬前臺、虛擬后臺、表演單位等概念對之加以重構;第三,網絡虛擬屏障的存在極大程度地避免了由觀眾闖入后臺而造成的表演崩潰。因此,網絡社區中的自我呈現擁有更高的自由度,“印象管理”技術得以發揮更多樣化和強有力的效果。基于此,為維護旅游網絡社區或一般網絡社區健康積極的人際互動環境,文章建議網絡社區管理者:鼓勵或要求位于“表演者”角色位置的用戶進行適當的真實自我披露;引導位于“觀眾”角色位置的用戶采取更加公共化的人際互動方式。

[關鍵詞]擬劇;自我呈現;網絡社區;印象管理;前臺與后臺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9)07-0099-12

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19.07.015

引言

“窮游”現象的興起與互聯網的推波助瀾密不可分,不少“窮游達人”即通過互聯網而廣為人知、被人羨慕和效仿,包括以“背包十年”的經歷及其同名書籍迅速走紅的小鵬”,以及于2010年合作推出了紀錄片《搭車去柏林:三十歲的成人禮》的谷岳和劉暢”,他們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窮游者行列。從在線旅行代理商(onlinetravelagency,OTA)平臺到社交網絡,窮游已成為一個廣泛流行的詞匯。“100元窮游給孩子精神補鈣1“女生西部窮游,警察蜀黍為何不“點贊”5“狼爸'帶6歲兒子窮游:磨練意志不妨從生活入手”……與窮游有關的新聞每天都在發生,在網絡世界中經常激起熱門討論。一方面,作為當下窮游信息和文化傳播的主要平臺四,互聯網能夠超越傳統信息傳播中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加速信息的流動,在更短的時間內將信息擴散出去,吸引潛在受眾。另一方面,互聯網已經成為旅游者獲取信息的首選渠道:隨著旅行類網站的市場細分逐漸豐富和清晰,攜程網、去哪兒網、飛豬等OTA定期推出廉價機票和優惠活動;窮游網、螞蜂窩等則提供了大量的窮游攻略及經驗分享,助推了窮游的發生;而新浪微博、豆瓣網等社交網絡的風靡,使窮游群體更容易找到歸屬,建立自我認同”。

社交網絡(socialnetworkingservice)已經成為我國基本的網絡應用之一。根據目前比較公認的定義,社交網絡至少具備3個特征0:①允許用戶在有界的系統內建立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主頁;②擁有用戶與其他用戶相聯結的列表;③允許用戶查看自己和其他用戶的聯結列表。豆瓣網顯然滿足以上特征,且實際上早已是國內著名的網絡社區(onlinecommunity),活躍用戶量大,且保持穩定。與風靡國內的其他社交網絡如微博、QQ、微信相比,豆瓣網一方面兼具了其他社交網絡的功能,如允許用戶自定義個人主頁、發表網絡日志為其他用戶評論點贊等;另一方面,它擁有一批自主提供高質量內容的用戶,從而吸引更多相似人群使用,逐漸形成虛擬社區并構筑起社區文化。因此,豆瓣網被認為是網絡社區的一個典范,是展開網絡社區研究的合理選擇。

在探討人際互動的社會理論中,戈夫曼的擬劇理論有著突出的貢獻和影響。他用戲劇隱喻來解釋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行為,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視作一種主要基于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手段的表演: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當個體出現在他人面前時,彼此都會按照一種籌劃好的方式來行動,從而引導和控制他人對他形成印象。值得注意的是,擬劇理論所立基的重要假設前提是“面對面互動”:一組個體彼此間由始至終發生的一切互動都是實際同時持續在場的。這是人們所熟悉的、日常的.基本的人際互動情境。然而,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社交網絡的流行使人際互動的方式更加多元和復雜"”。個體出于自我呈現和獲取歸屬感的需求成為社交網絡的用戶,而社交網絡不僅向用戶提供了自我表達的空間和尋求觀眾的機會,也為用戶的自我形象管理提供了可能,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網絡實現互動。這種虛擬情境顯然與擬劇理論所處理的個體間面對面互動的情境不同,但許多相關研究都忽略了這一前提性的重要差異,直接將作為表征的文字、圖像、音響文本等材料等同于面對面互動本身,混淆了實際親身互動和虛擬網絡互動的不同情境。互動前提的改變是否影響到角色的呈現印象管理方式的選擇、新的互動關系的形成,由此成為一個亟待討論的議題。

任何社會理論都有令其有效的前提情境,忽視這些情境可能導致對理論之具體結論的過于隨意的理解。本研究計劃將網絡社區所帶來的人際互動情境的改變作為出發點: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主要脫胎于英屬設得蘭群島的一個佃農經濟社區中的真實互動情境,而本研究將對應選取豆瓣網的“窮游”網絡社區這樣的虛擬互動情境。虛擬社區為窮游一族的生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場景,而豆瓣網是中國典型的社交網絡代表,憑借用戶生產的內容、小組、成員互動等服務形成了龐大的網絡虛擬社區。其主要用戶群體是白領和學生,與窮游群體的普遍特征相吻合,因此,在豆瓣網上以“窮游"為標簽集結了批窮游群體,已經形成典型的網絡虛擬社區。他們更多地利用新興社交媒體技術來進行自我形象展示、傳播信息以及實現社會連接圖,也通過文字、圖片等形式圍繞窮游話題創作內容,供其他用戶瀏覽發表態度(點贊或推薦)等,這就為觀察網絡社區條件中的自我呈現現象提供了豐富素材。簡言之,本文將依據上述背景,一方面研究“窮游"網絡社區(后文簡稱“窮游社區")中人際互動的真實情境,一方面探析擬劇理論在網絡社區中的適用情況。

1研究回顧

1.1擬劇理論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這本經典著作中,詳細探討了個體如何通過某些表演行為來使自己的表現接近于想要呈現給他人的印象。戲劇表演包含許多要素,其中,表演區域、演員、觀眾最不可或缺。戈夫曼將“表演”定義為特定的參與者在特定的場合、以任何方式影響其他參與者的所有活動。而以特定的個體及其表演為參照點,那些有助于其他表演的人則被稱為觀眾。表演區域被劃分為準備表演常規程序的“后臺”和呈現表演的“前臺”,連通這些區域的途徑是受到嚴格控制的,其目的在于防止觀眾看到后臺,同時防止局外人看到表演。前臺是個體在表演期間有意無意使用著的標準表達性裝備,包括舞臺設置和個人前臺兩個部分。舞臺設置又由表演時需要的舞臺布景和道具組成。例如,醫生希望有干凈寬敞的醫院大廳和精良的科學技術設備作為舞臺支持,前者表示舞臺布景,后者即是表演道具。而個體的性別、容貌、言談、官職等涵蓋外表和舉止的標記組成了個人前臺,無論表演者行至何處總是跟隨其身。當某人在前臺活動時,會努力表現出外表、舉止與舞臺設置之間期望的一致性,而在另一個區域一后臺,則會保留那些被掩蓋的事實。后臺是觀眾不會闖入或一般不允許觀眾闖人的地方,所以表演者在這里可以不再受外表和舉止的限制。例如,飯館廚房里洗碗的小伙子會把痰啐到一邊的煤桶里,女工休息時翹著二郎腿,一點也沒有女士的樣子,而如果將這些行為置于前臺則會被認為是不適宜的。

人們在互動中總是希望能在他人心中留下好的印象,這就要求個體運用某些技巧,讓自己的演出呈現得完美無缺,戈夫曼將這種做法稱作“印象管理”。例如,表演者想以不同的方式給觀眾留下某種理想化的印象,并往往會隱瞞那些與其理想化自我不一致的活動。而為了避免觀眾了解表演者的底細,二者之間要保持一定距離,從而使整個表演帶有神秘感。此外,為了避免“無意動作.不合時宜的闖人、失禮與當眾爭吵"等意外,表演者和觀眾都要掌握一些應對辦法,以防止表演被破壞。

以上互動情境得以完滿運轉起來的一個核心設定就是“前臺”必須是一個有其界限的交往區域。這一相對閉合的交往區域確保了個體之間能夠以面對面的方式互動,能夠直接觀察到各方的行為。類似于真正的舞臺表演,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的確往往受到特定的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真實地、面對面地共同在場是人們早已熟悉的情境。然而必須指出,即便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人們所日常經歷的人際互動特別是那些能夠對人們造成實質影響的人際互動,也不一定要在面對面的直接情境下發生。戈夫曼自己在后來的研究中曾提到過“文字性往來”,并明確認為它有另外一套規則,與日常生活中面對面的交往截然不同。此外,戈夫曼還認為有電子技術介入的人際互動一例如打電話,由于脫離了鮮活生動的面對面情境,互動的表現及其效果顯得十分貧乏”。然而,今天的技術進步所引起的巨大變化已經超越了戈夫曼當年所能設想的那些例外情境,因此有必要重新考慮技術變革下研究的新進展,例如以計算機媒介交流(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CMC)技術為核心的人際互動虛擬環境已經實現”。這些變化使得研究者必須認真探討所一直強調的“面對面”互動的擬劇理論在新情境下的適用性問題。

1.2社交網絡與擬劇理論

通過社交網絡,個體更容易獲得公開的自我呈現技術和工具,因此,通過社交網絡進行自我展示受到越來越多的期待與青睞。這一變革影響了人們的社會交往和最初獲得歸屬感的方式,也突出了更好地理解社交網絡情境下自我呈現.表演與展示的重要性。社交網絡中的個體使用印象管理策略來影響他人對自我的評價,這種評價往往通過點贊數、轉發推薦、文字評論等方式實現”。這一交往方式雖然粗略來看與戈夫曼所描述的情境具有一定的重合度,但已有學者指出,社交網絡中的人際互動至少在4個方面與面對面情境不同:持久性、可復制性、可擴展性和可搜索性。

目前,國外將社交網絡與擬劇理論相結合的前沿探討體現出明顯的觀點分化。一種觀點認為,戈夫曼的擬劇理論沒有使用情境上的局限性,不僅同樣適用于CMC環境,對理解互聯網世界的互動和自我呈現也是非常有用的框架,甚至可以在電子技術介入下實現自然延伸。隨著時間的推進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有學者認為目前的網絡媒介形式已經相當豐富,雖然面對面互動依然能保持其有形性.但是它與電子媒介互動之間的鴻溝已經趨向于彌合,通過虛擬網絡中的人際互動才可能產生最精致的印象管理實例。由于在線環境允許用戶(即表演者)與觀眾實現場合隔離,再加上網絡允許異步性互動的特點,使得個體更容易實施印象管理策略,例如展示理想自我并隱藏相反的一面,促進個體的身份構建叫并優化個人形象田。另一種觀點認為,網絡社交環境和現實社交環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境,如果要討論發生在CMC環境下的自我呈現,必須將一些技術特征考慮進來。CMC為個體的自我呈現提供了新的機會,特別是在網絡社區中,用戶可以通過建立個人主頁發布文字狀態更新照片、對他人發布的內容發表評論等方式提供自我呈現的資料。也就是說,用戶自己提供的信息(self-providedinformation,SPI)并不是自我呈現的唯一信息來源,“好友”或“關注者”甚至其他用戶發布的信息(other-providedinformation,OPI)也影響著用戶自我呈現的效果。這對追求理想化的自我呈現效果的用戶來說是一個挑戰,因為他們建立起的形象很可能和他人評論中的不一致,這實際上削弱了個體對自我呈現的控制。還有學者認為,相比SPI,OPI更難操控,對個人主頁呈現效果的影響力更大。另外一個挑戰是觀眾的多樣性問題:傳統的人際互動形式允許表演者在不同的觀眾群體之間展示不同的形象,而每個觀眾群體的特征往往是表演者所熟悉的,其規模也通常是可控的;但是在互聯網條件下,很可能出現大量熟悉的、陌生的、異質的觀眾群體同時虛擬在場的,類似于“廣場”一樣的公共空間,這就使得個體的印象管理面臨很大困難。有學者提出了針對這兩種挑戰的解決辦法,旨在避免表演崩潰,例如使用中立的表達和進行適度的自我先行披露。

綜上所述,網絡社區總體上能夠滿足擬劇理論所需要的關鍵情境條件,但是基于網絡社區所提供的互動方式和互動工具的變化,顯然已經對人們的印象管理技巧提出了新要求。國外已有研究雖然部分地指出了社交網絡情境對個體的印象管理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但尚未系統地討論過在將擬劇理論應用到社交網絡中時,戈夫曼原來所提出的一整套分析框架中的哪些內容可以承繼使用,而哪些內容需要做出調整或者是放棄。相比國外研究中出現的種種爭議,國內研究則更多地將在線社交網絡視作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的延伸,因而繼續直接引用擬劇理論,很少討論情境前提變化可能造成的不適用情形。國內社交網絡普及程度逐年攀升,總體使用規模已位于全球前列,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必要盡快厘清情境變化,使相關研究立基于更明確的基礎之上,避免對現實做出錯誤的解讀。本文接下來的討論,就將具體對應戈夫曼理論框架中的關鍵內容,詳細分析窮游社區成員的自我呈現活動,以期辨明這一理論所依然適用的范圍,同時探索到底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改變。

2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基礎資料是從窮游社區可公開獲得的在線資源中篩選而來。窮游社區成員數量超過100萬人,社區狀態活躍,每天都在生成新的內容。為提升社區吸引力,網站管理后臺按照用戶的瀏覽、點贊和評論數提取出“精華內容”欄目。這一欄目一定程度上過濾了無用信息,有很高的人氣,能夠反映出更為典型的網絡社區人際互動行為,因此成為本研究提取基礎資料的直接來源。已有研究發現,個體在網絡社區中主要通過3種途徑來展示自我一設計個人主頁、發表網絡日志、建立互動;因此,此次資料搜集的內容也包括3個方面:用戶的個人主頁資料,用戶的窮游網絡日志,以及網友的相關回復。所有資料搜集工作于2016年3月-4月期間完成。

在充分熟悉資料內容的前提下,本研究優先選擇抽取了主頁資料相對詳盡、網友回復相對完整的部分個案,首先對它們進行文本分析,特別是對照戈夫曼擬劇理論基本框架對這些個案所提供的具體信息做類屬分析,那些無法納人戈夫曼框架的內容則嘗試提出新的類屬;接下來添加新的個案,重復上述步驟,不斷積累和豐富素材庫;按照理論飽和原則,當新加入的個案都不再能提取出新的素材信息時,停止資料搜集[47。本研究最終將所搜集的個案信息轉錄為14萬余字的文字材料和相關圖片,后文的分析即主要依據它們來展開;在必要時設法聯系到展現出相關特征的豆瓣用戶進行訪談,訪談內容圍繞著自我呈現的方式和內容來展開,以便補充無法從直觀材料中獲得的信息。

3研究結果

參照文獻回顧部分,特別是對社交網絡社區中人際交往互動的基本特點的分析,本部分將對擬劇理論框架中的3個核心元素——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前臺與后臺(onstage/backstage)、劇班(team)進行專門探討。這3個方面分別依次指向人際互動的目標和手段、個人設置、社會設置。

3.1印象管理

與現實生活不同的是,個體能夠利用互聯網的虛擬屏障,建立一個“虛擬”的自我,Vaast將之稱為網絡世界的“新自我”創造。創造新自我實際上就是虛擬生活中自我呈現的典型表現,它利用的也正是網絡社區中展示自我的主要3種途徑一設計個人主頁、發表網絡日志、建立互動。這三者都發生在虛擬屏障之后,因此在現實情形中由觀眾不合時宜地闖入后臺而造成的表演崩潰將極大程度,上得以避免。例如,現實生活中餐廳客人貿然闖人封閉的廚房而撞見雜亂“后臺”的場面時有發生,但在網絡社區上觀眾則幾乎不可能闖人諸如“大學女生獨自睡沙發游土耳其的真實場景,也就無從驗證一切是否如這位“大學女生”網絡日志中所寫的一樣安全和順利,甚至連這段經歷是否真實發生都不得而知。

具體來看,面對面的表演是連續的、實時的、全角度的,雖然互動的焦點可能只落在某些特定方面,但人們總會以當時的語境和互動對象的語態、神情、手勢、姿勢等作為背景參照,從而做出自認為更加完備的判斷;而網絡社區中,表演者有條件將每一個“表演動作”拿捏到位并單獨使用,向觀眾展示出一個個分散的“截面”,因此其自我呈現總體上是片斷的、延時的、側寫式的,完全有可能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向來陸續補充背景環境信息,從而使自己的表演以更加理想的方式呈現,更加合情合理。事實上,觀眾的確也期待得到進一步的信息,以佐證自己的某些預判,這就更容易受表演者的引導。對比來看:在面對面情境中,這樣片斷化呈現和事后補充信息的情況絕少發生,在場的所有人在每一個“當下”都必須自行實時地綜合各種信息,做出迅速判斷;而網絡社區中的表演者可以充分利用屏障條件來練就片斷化表演的本領。例如,用戶“鄉間小路”在窮游社區敘述自己過往的窮游經歷時,就通過幾個片斷化的經歷,顯露出自己在年輕時就曾做過他人不敢做的事情:

我在20歲的時候,做了很多可能25歲的人都不敢做的事情。窮游過印度,搭車去過柬埔寨,遇到罷工困留過邊境,在各個國家做過沙發客,住過各式各樣的青旅;和駐泰的印度簽證官吵過架,在火車站發過燒,在生病的時候遇到好心的陌生人,遇到合拍的人請我吃過巨無霸龍蝦,在路邊和當地人抿過小酒;遇到過無數的驢友,結交了一群相依為命的小伙伴;在印度遇到像媽媽般慈祥的好心人,也幫助過受傷的朋友回國,自己也曾在旅途中退縮過想要回國;連續60天不間斷地游走于國外,把一塊錢當兩塊錢花。——豆瓣用戶“鄉間小路”

他選取的片段,恰好將自己在網絡社區中的這一“新自我”塑造成勇往直前、善于交際、樂于助人且幸運非常的形象,回避了旅途當中可能發生的窘迫局面。一般觀眾實際上也聽說過不少類似的“先鋒人物”的事跡,從而也沒有理由主動去警惕和質疑“鄉間小路”營造出的這種積極形象。

除此之外,網絡社區提供的功能選項允許表演者使用更多技術手段來完善表演、美化表演,達成一種超越面對面情境的“升級”效果。以窮游社區用戶的個人主頁設計為例,用戶在這里可以通過使用自己的照片、概念圖片.卡通形象等創建個人頭像。用戶在選擇和處理這些頭像圖片時會賦予其特定意義,將自己最希望被他人所了解的特質呈現出來。以下有關頭像的例子因考慮到個人隱私問題,僅用文字加以描述。

訪談一:“yao"(頭像:個人于海邊的留念,加黑白濾鏡)

問:“為什么要設置這張加了黑白濾鏡的照片作為頭像呢?”

答:“我的照片不多,覺得這張加了濾鏡還挺好看的,就用了。”

訪談二:“環球旅行的蝸牛”(頭像:于埃及紅海邊騎駱駝的照片)

問:“在這里展示的個人照片有處理過嗎?”答:“有時會用美圖美白一下,不過現在在學修圖,嘿嘿。”

訪談三:“繭"(頭像:被樹枝藤蔓纏繞的芭蕾舞女孩,作起跳飛躍狀)

問:“為什么選擇這樣一張照片作為頭像呢?”答:“我覺得我現在的生活就像這張圖片,被世俗的各種纏住脫不開身,但我還是想飛。”

問:“‘世俗的各種是指什么呢?”

答:“嗯……比如我27歲還沒找對象,在我們這個小城屬于異類了,但我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也可以無視別人。”

第一個例子中,個體提供了一個直觀的外表,但運用多媒體工具對所使用的個人原始照片進行了修飾和美化,呈現出一個稍微有別于現實中真實自我的理想化的形象,并期待他人的接受;第二個例子中,個體提供的不再是直觀的外表,而是一個隱喻性的景象,即“埃及紅海和駱駝”,用這一在日常生活中見不到的奇妙景象暗示著一個“熱愛旅行、親近自然”的理想化自我;第三個例子中,個體提供的既不是直觀的外表、隱喻性的景象,而是一種明喻,即一個身纏藤蔓卻試圖掙脫起舞的芭蕾舞女孩的形象,以這一象征意義突出的形象來表明自己生性頑強、不畏羈絆、追求自由的態度。

除頭像外,個人主頁當中的個人簽名檔也是呈現理想化自我的重要途徑。本研究借助ROSTCM6軟件輔助對所選案例的個人主頁中的個人簽名檔文字材料加以詞頻統計,發現“旅行、熱愛、環球、自由.不畏、在路上”等詞語較高頻率地出現,個人的理想、經歷、個性、價值觀等被濃縮于幾十個字構成的詞句中,非常鮮明地呈現出一種勇敢而追求自由的自我形象。以上服務于個人主頁的功能和手段在現實情境的人際互動中都是不可想象的,它賦予表演者充分的掌控權,使其有條件充分醞釀自我呈現的方式和內容,從而大大提升印象管理的有效性。

3.2前臺與后臺

按戈夫曼的理解,當日常生活中的表演者正處于“前臺”也就是在他人面前活動時,他會努力通過表演來強調活動的某些方面,因為這符合于其意欲營造的自我印象;而活動的另外一些方面,即可能有損于其意欲營造的自我印象的那些行動,會被竭力遏制,隱于“后臺”,即表演者確信不會被觀眾突然闖人的地方。表演者在后臺會相對隨性、舉止放松、彼此更加親昵,而在前臺表演時則會謹小慎微。然而,在網絡社區中,由于表演不再受面對面交往中的時空限制,再加上網絡虛擬屏障的作用,前臺與后臺需要重新加以理解。

戈夫曼認為日常生活中在前臺表演的自我懸掛在本人軀體上,但對照于他實際所指的那種面對面情境,網絡社區情境中表演的“自我”卻是一個虛擬個體,不嵌套在任何軀體上。具體而言:設得蘭島上的餐廳女工在客人面前會盡量表現得優雅穩重,但是回到后臺便可能不顧形象地蹺起二郎腿;而窮游社區中上的女性窮游者同樣會傾向于塑造一個行為舉止言語得體大方的自我形象,他們的文字和圖片在呈現之前就已經經過精心整飾,但是恰恰在這同一時刻,真實的個體在屏幕后方的行為是徹底私密的,因此完全可能做出有違屏幕之前角色身份的行為,如蹺二郎腿或說臟話。顯然,不同于面對面互動,真實個體在網絡社區的表演過程中完全處于隱秘的后臺,只讓被表演出來的虛擬個體到前臺去做自我呈現,而其真實個體已經更接近于導演而非演員。以網友“卡娜”在窮游社區中發布的游記文章為例:

那段時間土國(土耳其)有鬧反華,據說事態很嚴重。中國大使館還發布新聞請各位在土國旅客速速撤離,其實說實話,我人當時就在那里,還是我伊斯坦布爾的沙發主用開玩笑的方式告訴我這事,我完全沒感覺到危險。或許是有危險的,但是自己還是有自知之明,感覺不對勁了就要跑。我這一路睡沙發玩土耳其,真的一點事都沒有,有人說我幸運,有人說我吹牛,我在路上的時候是真的沒有抱著能活下來的心走下去的,走到哪里算哪里,死亡真的要來,我會安然接受。——豆瓣用戶“卡娜”

這里的“卡娜”自我呈現為一個曾獨自流浪歐洲兩個月的勇敢瀟灑、無所畏懼的窮游者。有觀眾對她的經歷表示質疑,認為“她"一人們甚至無法斷定“卡娜”的真實性別一在“吹牛”,但是由于網絡呈現方式的非現場性滯后性,沒有觀眾有機會見證“卡娜”的真實經歷。依賴于網絡便利,“卡娜”能夠選擇隱瞞一些經歷,只呈現自己想要凸顯的那一部分,甚至有條件實施“失真"的演繹。

面對面互動與網絡社區互動的另外一個重要差別是對表演情境的定義。戈夫曼用前臺來指稱個體在表演期間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規律地為觀察者定義情境的那一部分,并引入“舞臺設置”(setting)的概念來介紹前臺的標準部分。舞臺設置包括舞臺設施、裝飾品、布局,以及其他一些為人們在舞臺空間各處進行表演活動提供舞臺布景和道具的背景項目。一般而言,舞臺設置是固定的,因此,無論誰想要把一種特定的舞臺設置當做表演的一部分,都只有置身于適當的設置中才能開始他們的表演;離開了舞臺設置,表演也就隨之結束了,比如醫院之于醫生、學校之于教師等。而網絡社區中由于沒有固定和標準的舞臺設置,對于情境的構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表演者本人的意愿,表演角色的轉換通過文字、圖片等簡單形式就能輕松實現。上述案例中的“卡娜",即通過短短的文字描述就完成了由女大學生到窮游者的身份切換。

3.3劇班

戈夫曼用“劇班”這一術語來表示在表演時相互協同配合的一組人,認為現實生活中一個特定表演者所做的情境定義需要由多個參與者親密合作才能建立并得以維持,例如:“在我們的社會中,夫婦在晚間應酬交際中遇到新的朋友時,妻子對丈夫的意愿和看法及所持的態度,也許比單獨與丈夫在一起,或與老朋友在一起時所表現的更為尊重和恭順……當丈夫和妻子各自扮演其角色時,夫婦作為一個單位,便能維持新觀眾所期待的印象。

由于網絡社區的特性,表演者本人顯然也并不是自我呈現的唯一信息來源。除表演者外的他人也能夠在同一個網絡空間即“舞臺”上發表文字或圖片。在這些表演者與觀眾的互動中,來自他人的信息(OPI)也影響著表演者自我呈現的效果。換句話說,網絡社區中的自我呈現是由表演者主體和參與公開互動的觀眾共同決定的,部分觀眾很可能也“兼職"扮演了合作表演的共同參與者角色。因此,在這一新語境下的“劇班”和“互動”也需要做更細致的分析。如果說在戈夫曼給出的例子中夫婦本身就足以構成一個表演單位即劇班的話,那么網絡社區中的一個同樣功能的表演單位則往往是由所表演的角色與部分特別積極地、公開地互動的觀眾共同構成的。以網友“巫小仙”以文字重述其辭職窮游經歷的這一表演為例,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這樣的功能單位是如何運作的:

“竹林亭子”:喜歡并堅持行動本身就比很多人都厲害,祝安好!

“阿呦”:你是怎么做到的,一個人上路,很羨慕你。

“芥末王子”:好膩害(即“厲害”,網絡用語-筆者注)好羨慕!

“W小姐喲”:人永遠不要小看自己身上的潛力。只是沒有勇氣開始那第一步,也不敢去伸手觸摸這個世界。

——“巫小仙”回復:可以的,不過只是不一樣的形式,只要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我想你可以做到的。

——“W小姐喲”回復:嗯你的經歷是我最大的鼓勵,一定好好充實自己,走出去不怕餓死。

“L小姐”:護照辦了,發現沒有時間;有時間了,發現只有微薄的存款,然后就去了國內的一些地方;我的境外旅行一拖再拖。看了你的旅行經歷,我感覺瞬間充滿了力量。

——“巫小仙”回復:我原本只是國內走走,走到邊疆臨時決定去周邊的國家,走著走著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L小姐”回復:哈哈~滿是羨慕,看來踏出第一步很重要。

——“巫小仙”回復:是的~

在這里,“W小姐喲”“L小姐”和“巫小仙”所呈現的互動,共同制造并維持了“巫小仙”果敢、雷厲風行、高行動力的網絡印象。“參與表演"的觀眾通過文字表達出對“巫小仙”辭職窮游這一經歷的贊賞和敬佩,來自觀眾的文字和原文一起呈現于網絡社區中,這些觀眾便成為表演單位的一部分,并將共同維持接下來的表演,影響著后續入場的觀眾對表演的初始印象。

“蝸牛”以文字重述其環球擺攤之旅的經歷這一表演之下的互動也是一個典型例子:

“微笑陽光”:雖然剛寫了個序,就很喜歡了,坐等更新。LZ(即“樓主”,稱呼帖子發布者的網絡用語-筆者注)好有勇氣啊~很佩服LZ啊,之前和朋友去法國自由行,之前就各種擔心,總覺得這種旅游也是有各種挑戰啊。

“遠方的風”:果斷收藏了,環球擺攤旅行!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夢,卻有諸多借口沒有勇氣去嘗試。樓主真棒。

“Tintin”:很多人常常把我想環游世界掛在嘴邊,永遠只是說說。永遠喜歡給自已找借口說太忙,太花錢,英語不好……其實他們只是懶惰和怕麻煩而已,所以也活該只配說“身未動,心以遠”這類胡話騙自己。

“環球之旅的蝸牛”:實在對不住大家,前段時間跟朋友去了阿富汗、伊朗、新疆,回國想起又水大家了且我朋友說我文筆不好,就沒有勇氣上來寫了,好幾個月都沒敢登豆瓣,今天一個一起旅行的朋友跑來說今天看到了我豆瓣的帖子,還罵我是太監,我就偷偷登上來看,沒想到到今天還有朋友在看,還有好多豆郵,實在對不住大家,后面會認認真真更新,爭取不做太監樓主!謝謝大家的厚愛,希望道歉還來得及!

在本例中,參與表演的觀眾在表達贊賞的同時,也強調了“蝸牛”勇于迎接挑戰、敢于嘗試.有所作為的特質,而這也正是“蝸牛”希望通過表演來呈現的。此時,表演者不再是“獨自呈現",而是與觀眾一起合作完成了“集體呈現"。這種集體呈現將引導在場的其他觀眾以及接下來人場的觀眾對“蝸牛”做出的認識和評價,使其更加接近于表演者原本就想要贏得的自我形象。

進行積極回復的觀眾以兼職的表演者身份與原來的表演者協同配合,他們的身份已經通過公開發表評論和參與討論而從普通的觀眾變為臨時的劇班成員,有意無意地與原來的表演者共同維持著對表演情境的定義。這一情況的出現有兩個值得關注的促成因素:其一,網絡社區不具有實時互動的強迫性,表演者也幾乎不會有主動與其他表演者同時登場的愿望或機會,但面向所有潛在觀眾開放”;其二,類似于豆瓣網的網絡社區主要都是由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人群所構成,大多數人擁有一種共通的話語體系與價值系統,容易發現彼此的共識并傾向于互相支持。當然,互動中也難免存在少數不配合表演的觀眾,“抬杠”或“拆臺”的事情并不罕見,這就可能造成表演崩潰。但是在一般情形下,借助于前文已相繼指出的表演非實時性、角色的虛擬性.真實后臺的無從驗證等有利的網絡屏障條件,表演者完全能夠對表演崩潰做出預防或補救。

3.4討論

在主要適用于日常生活的面對面互動情境中(圖1),戈夫曼擬劇理論中的擬劇設置(theatersettings)有4個突出的特點:第一,表演者自身有開放的前臺和隱秘的后臺,且前臺一般具有特定的舞臺設置,表演者只有身處適當的設置中才能開始表演;第二,前臺中被表演的角色(以實線白色三角形表示)懸掛在表演者本人(以實線灰色三角形表示)之上;第三,表演的角色與觀眾(以圓形表示)之間由表演者的“印象管理”與觀眾對于印象管理手段的響應而聯系起來,一般情況下,觀眾不會突破由這一印象管理所構成的對于表演者的保護層而貿然闖人后臺,但這種可能性始終存在,戈夫曼甚至還提到過表演者出于特定目的而有意讓特定觀眾闖人的做法;第四,表演者與其他同伴可以在共同的前臺中構成劇班并相互支持。以上特點主要就決定于面對面這一情境:表演者與觀眾同時在場,而表演過程也因這種在場呈現為實時性、連續性。由此可推斷的是,在此情境中,雖然表演本身通常由表演者與觀眾都比較熟悉的舞臺設置來設定了前臺,然而表演者所能使用的印象管理手段相對來說是比較受限的,一旦于眾目睽睽之下出現差錯也就很難加以補救。

在網絡社區情境中(圖2),由于允許互動參與者非實時性、片斷性地交錯在場,表演者在面對面情境中使用印象管理手段時所面臨的那種壓力得到了極大釋放。根據對窮游社區案例的多角度分析,印象管理手段因借助于互聯網技術與社交網絡平臺提供的各種網絡屏障便利而得到大大強化,讓表演者能夠根據個人意志來突破任何特定的舞臺設置,甚至構建出自身的多重呈現方式即“虛擬前臺”(virtualonstage)與“虛擬后臺”(virtualbackstage),以及允許觀眾靈活加入的新型劇班——可稱之為“表演單位"(performingunit)——以取代原有的相對固定的劇班。由此,可以嘗試提出適用于網絡社區情境的新擬劇設置的4個特點:第一,表演者自身有開放的前臺(由虛擬前臺與作為網絡屏障的虛擬后臺共同構成)和隱秘的后臺,且此時的前臺沒有固定的舞臺設置,表演情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表演者的意愿和操作,表演可以隨時開始和結束;第二,位于前臺的被表演的角色不再懸掛在表演者本人身上,表演者本人始終處于后臺,控制位于前臺的表演角色;第三,由于網絡屏障的保護作用,表演者的真實后臺非常安全,觀眾的闖人往往只能到達虛擬后臺而以失敗告終,由此也幾乎不再會使表演者陷人表演崩潰的窘境;第四,與表演者本人配合的通常不再是其他共同表演者,而是與之展開積極互動的部分觀眾,他們與被表演的角色一起構成了允許成員自由流動的劇班——表演單位。

總而言之,不同于面對面情境中的兩個身份同時在場,網絡社區情境中通常只需要被表演的角色出場以獨挑大梁,而表演者本人則只需要做好后臺工作,不受同時在場的牽制。因此,是否存在懸掛關系、是否有在場性牽制,也許就是分析現實交往與虛擬交往之差異的關鍵點。有懸掛關系,即存在著表演者本人與被表演的角色之間相互的在場性牽制,因為現實互動場景中的表演不可能完全與在場的真實本人脫節,本人也不可能營造出一個與真實的自身完全無關的角色;沒有懸掛關系,即缺乏在場性牽制,被表演的角色在自我形象整飾上獲得極大的自由度,而這正是虛擬互動的鮮明特征。

對上述初步結論,或者可以借鑒弗洛伊德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理論來提供一些輔助解釋。在面對面情境中,囿于道德良俗之規約,自我更多地選擇在前臺中表演出超我,而在后臺才呈現出充滿原始沖動與欲望的本我。在社交網絡中,具有匿名性的表演者本人有條件從徹底的本我意愿出發來操縱一系列表演,因此自我相對更多地選擇與本我一起隱于后臺,而被表演的角色正是理想化自我即超我之所在:參照弗洛伊德的規定,超我也需要服從某種社會準則或道德取向——本研究中即窮游社區所認同的窮游行為標準。此時,三者之間體現出一種嵌套關系:本我與自我相互嵌套,自我又與超我相互嵌套。作為真實本人的本我在不斷的、自由的自我想象與自我建構中,很可能更多地消弭本我與自我之間的差異,而將二者混淆起來;同時,佇立于虛擬前臺的超我則需要不斷地通過自我的印象管理而得到呈現,使得超我與自我之間的區別也變得越來越不明顯。上述兩個過程并行,最終可能達到一種雙重的動態平衡:一方面是表演者之本我與超我經由網絡屏障保護著的自我的居間滑動調整而達到一種動態平衡,不再像一般日常生活中那樣充滿個體與社會之間的拉扯與沖突,另一方面觀眾與表演者之間也維持著一種共同促成的動態平衡。

由此還可以大膽做出兩點推測:第一,由于前一種動態平衡的存在,對于表演者而言,網絡社區互動的確像是當代語境下的一種精神鴉片,具有調和現實生活中的自我認知沖突的作用;第二,由于后一種動態平衡的存在,成員之間有實在的相互制約,網絡社區的這些互動應該不會因遠超乎面對面互動的自由度而必然表現出任意性或顛覆性。表演者本人所獲得的自由,是在網絡社區情境中已然形成的價值準則與行為規范限定下的一種自由。事實上,虛擬互動依然在戈夫曼所關心的“日常生活”的世界范疇之中,不會完全脫離互動參與者已經在豐富的面對面互動情境中所逐漸形成的習慣與技巧。

4結語

本研究一方面應用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具體分析了“窮游”這一真實的旅游網絡社區中的人際互動現象,另一方面也基于上述具體分析而進一步對擬劇理論應用于一般網絡社區時應該做出的調整加以了討論。研究發現,原擬劇理論中的“前臺”“后臺”“劇班"等重要概念在網絡社區情境下已不完全適用,因此提出了虛擬前臺、虛擬后臺、表演單位等概念對之加以適當重構;“表演者”“觀眾”等概念在新情境下的含義和具體指涉也發生了改變;此外,網絡社區人際互動中的角色與角色之間、角色與舞臺之間的嵌套和剝離的關系也明顯不同于原擬劇理論的面對面情境中的相應關系。

根據以上主要發現,為了更好地發揮旅游網絡社區或一般網絡社區在促進有效的、積極的人際互動中的作用,網絡社區管理者至少可以在如下兩個方面做出一些努力。其一,鼓勵或要求位于“表演者"角色位置的用戶對真實自我做適當的披露。雖然網絡社區互動有可能輔助表演者調和現實生活中的自我認知沖突,但濫用網絡社區互動所賦予的任意性和自由度不僅對“觀眾”而言是一種欺瞞和侵害,也很可能使得表演者自身背上沉重的印象管理負擔,隨時面對著虛擬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的巨大落差,進而威脅其心理健康乃至生活質量。因此,網絡社區管理者可鼓勵或要求用戶做一定的自我披露,例如,建議用戶在旅游網絡社區中發布新游記時隨附可佐證其關鍵行程的交通票據截圖,同時要求用戶向社區管理后臺提供更詳實的預訂信息如在線支付截圖,而后臺對此承擔保密責任。其二,引導位于“觀眾”角色位置的用戶采取更加公共化的人際互動方式。現有的旅游網絡社區允許觀眾與表演者一起不斷構建和維護新的劇班,共同影響表演者的自我呈現,但是也忽視了網絡社區本質上是一個開放的人際互動場合的事實,使得部分觀眾有機會或傾向于與表演者構建起頑固的私人化的“同盟”,從而易于釀成極端的群體分化并進而造成網絡社區的線上沖突乃至針對線下真實個體的“網絡暴力”。因此,網絡社區管理者既要向所有用戶強調網絡社區作為公共交往平臺而非私人交往平臺的基本性質,也要特別引導觀眾角色的用戶在發現疑問或遭遇挑釁時優先考慮與社區管理后臺溝通,由后臺對表演者和其他觀眾的不理智行為做出更高效與更穩妥的處理。在上述兩個方面之外,當出現關涉國家法律法規管轄范圍內的行為時,網絡社區管理后臺也應有足夠的敏感性和行動力,及時鎖定證據。

因研究目的和研究范圍所限,本研究只對豆瓣網“窮游”網絡社區這類社交網絡中發生的真實人際互動現象完成了分析,同時偏重于擬劇理論中的靜態方面(如角色.劇班或表演單位、舞臺設置等)而相對忽視了動態方面(如具體表演策略的實施、技巧的應用、觀眾的反應、表演的調整等),這是在未來研究中應優先加以改進的方面;此外,亦可提出一些更具實踐意義的命題,例如,優化旅游網絡社區人際互動是否能夠將“觀眾”轉化為高素質潛在旅游者,是否能夠融入和提升人們的虛擬旅游體驗,是否能夠在更一般意義上促進現代社會人際交往質量等。不過,本研究已經初步展示出一個完全來自旅游網絡社區中的人際互動現象可以在何種意義上與相關的社會學經典理論對話,這或可有利于印證通過研究旅游及其關聯現象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當代社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XIAO Peng. Ten Years of Bacpacking[M]. Beiing: China CiticPress, 2010. [小鵬.背包十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 ]

[2] LIU Chang. Hitchhiking to Berlin: Thirty Year Old AdultCeremony[M]. Beijing: China CITIC Press, 2011. [劉暢.搭車去柏林:三十歲的成人禮[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

[3] LI Guozheng.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cause of budget travelheat[J]. Tourism Research, 2015, 7(4): 24-29. [李國征.窮游熱的成因:一個質性研究[J].旅游研究, 2015, 7(4): 24-29. ]

[4] YANG Chaoqing. “Spirit calcium- supplement” for childrenthrough 100- Yuan Qiongyou[N]. New Countryside Commerce,2016-07-I3(A02).[楊朝清.“100元窮游”給孩子精神“補鈣”[N].新農村商報, 2016-07-13(A02). ]

[5]KONG Dawei. Why policeman didn' t praise female students ‘ Qiongyou in the West?[N]. Ren Min Gong An Bao, 2014-03-27(003).[孔大為.女生西部“窮游”,“警察蜀黍”為何不“點贊”[N].人民公安報, 2014-03-27(003). ]

[6]ZHAO Qingyuan.“Wolf- dad”brought his 6- year- old son toQiongyou. China Youth Daily, 2018-01 24(002). [趙清源.“狼爸”帶6歲兒子窮游:磨練意志不妨從生活入手[N].中國青年報, 2018-01-25(002). ]

[7]HU Xingbao, SU Qin, ZHANG Yingsha. Research into the motivationsand contents of domestic tourists' online information search[J].Tourism Tribune, 2012, 27(11): 105-112. [胡興報,蘇勤,張影莎.國內旅游者網絡旅游信息搜尋動機與搜尋內容研究[].旅游學刊,2012, 27(11): 105-112.]

[8]WANG Qing. Qiongyou. com: The balance between self andbusiness[J]. Business(Review), 2014, 9(4): 138-139. [王卿.窮游網:自我與商業的平衡[J].商界(評論), 2014, 9(4): 138-139. ]

[9] SHEN Qi. Self- disclosure and privacy protection behavior inSNS: A case study of college WeChat usage[J]. Journalism &Commumnication, 2015, (4): 5-17.[申琦.自我表露與社交網絡隱私保護行為研究——以 上海市大學生的微信移動社交應用(APP)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5, (4): 5-17.]

[10] BOYD D M, ELLISON N B.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history, and scholarship[J].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Communication, 2007, 13(1): 210-230.

[11] ZHOU Jun, MAO Zhanwen. ldentity construction of users in onlinecommunity: Taking Douban. com as an example[J].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2012, 28(1): 74-76. [周俊,毛湛文.網絡社區中用戶的身份認同建構——以豆瓣網為例[J].當代傳播,2012, 28(1): 74-76. ]

[12] CAI Qi, HUANG Yaoying. Sub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SNSonline community: Taking Douban. com as an example.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2011, 27(1): 14-16. [蔡騏,黃瑤瑛.SNS網絡社區中的亞文化傳播——以豆瓣網為例進行分析[J].當代傳播, 2011, 27(1): 14-16. ]

[13] BULLINGHAM L, VASCONCELOS A C. 'The presentation ofself in the online world': Coffman and the study of online identitie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013, 39(1): 101-112.

[14] NELSON K B. Enhancing the attendee's experience throughcreative design of the event environment: Applying Goffiman' sdramaturg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Convention & EventTourism, 2009, 10(2): 120-133.

[15] ZHANG Jje. Analysis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virtual socialnetwork based on Goffiman's dramaturgical theory[J]. Science ofSocialPsychology,2015,30(z1):21-23.[張記潔.用戈夫曼的擬劇理論淺析虛擬社交網絡中的社會互動行為[J].社會心理科學,2015,30(z1):21-23.]

[16] GOFFMAN E.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day Life[M].FENG Gang, tran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12;19; 21; 98; 101; 11; 203-204;215. [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2;19; 21; 98; 101; 111; 203-204; 215. ]

[17] BAREKET- BOJMEL L, MORAN S, SHAHAR G. Strategicself- presentation on Facebook: Personal motives and audience response to online behavior[].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 55(2): 788-795.

[18] NADKARNI A, HOFMANN S G. Why do people useFacebook?[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2, 52(3): 243-249.

[19] BERGMAN S M, FEARRINGTON ME, DAVENPORT SW,et al. Millennials, narcissism, and social networking: What narcissists do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d why[J]. Personalit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1, 50(5): 706-711.

[20] YAO Qi, MA Huawei, YAN Huan, et al. Analysis of social networkusersonline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J].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4, 22(10): 1647- 1659.[姚琦,馬華維,閻歡,等.心理學視角下社交網絡用戶個體行為分析[J].心理科學進展, 2014, 22(10): 1647-1659. ]

[21] HUANG Pei, WANG Wenhong, ZHANG Zhen. Backpackeronline: Seeking identification from mobility[J]. TourismTribune, 2014, 29(11): 87-94. [黃佩,王文宏,張菜.網絡中的背包客:從流動中尋求認同[J].旅游學刊,2014, 29(11): 87-94. ][22] SUN Wei. Wechat: The "Dasein” for Chinese[J]. AcademicMonthly, 2015, 47(12): 5-18. [孫瑋.微信:中國人的“在世存有”[J].學術月刊,2015, 47(12):5-18. ]

[23] CAI Qi. Viewing the new media empowerment in the era of sce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culture of Qiongyou[J]. Mod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6,38(12): 124-128. [蔡騏.從窮游亞文化看場景時代的新媒體賦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6, 38(12): 124-128. ]

[24] ZHAO Lu. “I” and “We”":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Networkcommunication: A case study of Douban. com[J]. SoutheastCommunication, 2014, 10(2): 1-4. [趙璐.“我”與“我們”:網絡交往中的身份認同建構——以豆 瓣網為案例的研究[J].東南傳播, 2014, 10(2): 1-4.]

[25] DING Hanqing, WANG Yaping. Analyzing “opinion leader” attributes in SNS cyberspace: An investigation of Douban. com[J].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2010,(3): 82-91.[丁漢青,王亞萍.SNS網絡空間中“意見領袖”特征之分析——以豆瓣網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0,(3): 82-91.]

[26] HAN J, NIU J, CHIN A, et al. How online social network affectsoffline events: A case study on Douban[C]//2012 9”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Ubiquitous Intelligence& Computing and 9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nomic & Trusted Computing(UIC/ATC). IEEE, 2012: 752-757.

[27] ZHANG Yi, KE Binbin.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motivation ofQiongyou[J]. Tourism Research, 2015, 7(4): 30-36. [張鎰,柯彬彬.窮游動機實證研究[J].旅游研究, 2015, 7(4): 30-36. ]

[28] HUANG Jjiansheng. Goffiman' s dramaturgical theory and behavioranalysis[J]. Journal of Yumn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s, 2001, 33(4): 91-93. [黃建生.戈夫曼的擬劇理論與行為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33(4): 91-93.]

[29] MENG Wei. Commentary on Goffiman' s dramaturgical theory[J]. Heilongjiang Chronicles, 2008, 24(5): 58-59. [孟蔚.戈夫曼戲劇分析理論述評[J].黑龍江史志, 2008, 24(5): 58-59. ]

[30] RUI J, Stefanone M A. Strategic self- presentation online: Across-cultural study[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 29(1): 110-118.

[31] HOGAN B.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Distinguishing performances and exhibitions online[J]. Bulletinof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2010, 30(6): 377-386.

[32] GOFFMAN E. The neglected situation[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64, 66(6_ PART2): 133-136.

[33] GOFFMAN E. The interaction order: American sociologicalassociation, 1982 presidential address[J]. 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 1983, 48(1): 1-17.

[34] ARUNDALE R. Face as emergent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An alternative to Goffman[C]// BARGIELA- CHIAPPINI FHAUGH M . Fac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London: Equinox, 2009: 33-54.

[35] EAGAR T, DANN S. Classifying the narrated #selfie: genretyping human-branding activity[]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16, 50(9/10): 1835-1857.

[36] GANDINI A. Digital work: Self- branding and social capital inthe freelance knowledge economy[J]. Marketing Theory, 2016,16(1): 189-199.

[37] USKI S, LAMPINEN A. Social norms and self- presentation onsocial network sites: Profile work in action[J]. New Media &Society, 2016, 18(3): 447-464.

[38] VAAST E. Playing with masks: Fragmentation and continuity in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an occupational online forum[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 2007, 20(4): 334-3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性爱网|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日韩黄色精品|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污视频|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免费a级毛片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99热最新在线| 中文字幕va| 欧美久久网| 毛片在线播放a| 久久精品66|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亚洲成a人片| 亚洲综合在线网|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538国产在线|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在线色国产|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中文字幕66页|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 99热精品久久|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男人在线|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99精品视频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久久综合色88|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欧美成人国产|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98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