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蝦 潘冰
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下葉是不尋常的幾年,這里有幾個顯著的拐點。在環境方面,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和聯合國2018年出臺的《全球氣候變化報告》警告說,二氧化碳的減排在2017年已經大幅度落后于目標值,除非有更大幅度的減排,本世紀內控制在2攝氏度的目標已很難實現,全球面臨著更多災難性的氣候。在全球政治舞臺,2016年以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為標志,全世界范圍內民粹主義的領導人相繼上臺,推崇國家利益優先,反全球化和反移民的浪潮興起。在經濟上,中國經濟的崛起和西方國家主導的話語權已產生不可避免的沖突,2019年中美之間愈演愈烈的貿易戰是這個趨勢的顯現。在這個大背景下,和環境、經濟、政治緊密相聯的旅游業也面臨著一個轉折點。2018年全球范圍內對過度旅游的討論,中國十九大報告對和諧社會的強調,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的組建以及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成立,說明了中國和世界對旅游業的看法和認識有了改變。相應地,旅游研究者和工作者對旅游的敘事(narrative)也理應有方向的轉變。
一、過度旅游:現狀與原因
旅游業是把雙刃劍。適度發展旅游能夠帶動經濟發展、提供就業、創造人民福祉,但過度發展旅游也容易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引發旅游目的地及其居民對旅游的反對和抑制。“過度旅游(overtourism)"一詞于2017年之后開始在學術界出現,主要用于指稱由于發展旅游對當地社區或自然環境的過度負面影響。在世界旅游組織的報告中,過度旅游被界定為旅游對目的地或其部分地區的作用,該作用過度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或者.游客的體驗質量。
在旅游發展伊始,旅游業被當作是一種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輕的無煙產業。同時,旅游產業被認為是經濟發展或經濟恢復的推動力,能夠創造大量經濟就業并緩和貧富地區差距。但是,隨著旅游人數無限制的增加,旅游目的地居民對旅游業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他(她)們認為旅游發展弊端大于益處,反旅游情緒強烈,并由此爆發了一些反旅游運動,甚至形成了一些反旅游組織。目前,反旅游活動主要發生在歐洲部分成熟旅游目的地,例如巴塞羅那、威尼斯。目的地居民會通過反旅游張貼物和噴涂信息對旅游者和旅游業表示不滿。他們把旅游者稱為“恐怖分子”,讓旅游者“滾回家”。當地政府也因此不得不頒布旅游相關禁令,例如限制旅游人數,禁止街頭飲食、自拍等,從而減輕過度旅游的影響,并緩和居民的反游客情緒。
旅游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反旅游情緒和反旅游運動形成的主要原因。旅游對社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上。該影響首先表現為城市資源的占用。大量游客的涌入提升了對交通工具和道路基礎設施的需求量,加劇了當地可能原本緊張的交通問題。與此同時,游客對公共空間的使用也加重了公共空間的密度與擁擠問題。在旅游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功能會進一步旅游化,很多生活配套在旅游經濟的驅動下轉化為文化單一的旅游商店或服務設施。部分地區甚至因為旅游開發需要將居民請出長期居住地。更直接地,旅游的發展將會對居民造成噪音污染,并使居民的歸屬感和地方認同感降低。
旅游業的負面影響隨著旅游擴張而增加,但旅游業的經濟貢獻并沒有因為旅游人數的增長而增加。相反,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者人均實際消費下降,總體的實際經濟貢獻下降。夏威夷大學的經濟.研究機構在2019年2月的研究報告中指出,1989年夏威夷旅游實際人均消費為17195美元,而2017年的旅游實際人均消費下降為11752美元。因此,夏威夷若要維持旅游業原有的經濟貢獻,需要接待更多的游客,進而對當地自然文化和社會造成更大的壓力。在旅游發展衡量中對旅游經濟產出的過分重視,甚至作為唯一衡量指標,實際對整個旅游業產生了傷害。同時,旅游的過度發展將會影響旅游者體驗,從而影響了旅游目的地競爭力。
二、新管理模式與旅游宣言
過度旅游所引發的問題說明當前的旅游發展模式已無法實現旅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而言,缺乏對過度旅游問題的正確認識和理解是阻礙旅游管理和健康發展的關鍵原因。旅游發展問題是一個多維度和復雜的問題,也是一個跨轄區、跨部門、跨層次和跨行業的問題。因此,解決過度旅游問題需要改變觀念和創新旅游管理與發展模式。
第一,全球環境作為公共資源受到經濟學上的“公共品悲劇”的困擾。全球氣溫、空氣質量不是GDP的一部分,在各種決策中也沒有利益代言人。因此,環境問題容易被別的利益訴求所遮蓋。Lenzen等(2018)于Nature·ClimateChange發表的研究中發現,國際旅游業貢獻了8%的全球溫室氣體,近乎是以往估計數值的4倍,其中,交通、購物和餐飲是最突出的貢獻因子。隨著旅游的快速增長,旅游業在溫室氣體中貢獻比例將持續增大。因此,作為公共資源的全球環境也應該有自己的代言人,其利益訴求也應獲得適當關注。
第二,賦予各個利益相關者同等的話語權,鼓勵他們之間的對話。旅游產業是一項幸福產業,惠及但也影響多方利益群體,包括產業、社區、政府和旅游者。一個良好的旅游管理決策模式應該綜合考慮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平衡多方群體之間的利弊。其中,政府應當扮演協調管理的角色,設立多種溝通渠道,使各方利益群體的聲音均得以表達。定期開展研討會,邀請多方利益群體表達利益訴求與其所面臨的困難挑戰。
第三,旅游者應轉變態度,共享責任。作為旅游產業的核心利益相關者,旅游者應持負責任的旅游態度,采取當地的方式旅游,與當地社區價值共享,共同構建適合旅游和生活的地方。比如,選擇碳排放最少的方式出行,尊重當地居民的自然人文環境和生活習慣,選擇人數較少的冷門地區旅行等。
第四,重構旅游發展的衡量指標矩陣。目前,關于旅游發展的評價主要基于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兩種指標,輔以其他相關指標,例如旅游過夜人次、旅游人均消費等。這一評價指標體系的直接結果,是導致旅游相關部門過分注重旅游規模和經濟影響,忽略了旅游對其他方面的影響。為了更好地實現旅游的可持續均衡發展,必須對旅游發展的評價指標進行改變。旅游產業作為一種幸福產業,應該綜合考慮多方群體的利益訴求。因此,新的旅游發展衡量矩陣應該至少涵蓋社會、經濟、自然和文化等多個方面。這一訴求需要更多更全面的旅游相關數據作為評價基礎和決策依據。
第五,向最佳旅游管理實踐學習。不同目的地面臨的旅游發展問題不盡相同,適配的管理辦法也不同。但不同的成功管理實踐可作為參考范本,結合對應的旅游目的地管理問題和挑戰制定適合的管理措施。例如,旅游管理部門在政府高層占有一席之位,能夠在政策制定之時表達產業訴求;設立不同層次的旅游協調委員會,分別協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機構部門之間和不同司法區之間的旅游發展關系;進行旅游創新或借用科學技術優化旅游管理實踐,例如借用大數據對旅游者進行時空分流,通過實時旅游數據和強化營銷引導游客從熱門景點到冷門景點,從旺季調整至淡季,從而減輕旺季旅游的負面影響。
結合上述討論,我們提出新旅游宣言:
1.旅游的主要敘事應從經濟轉向福祉;
2.地球作為公共資源也是旅游的一個利益相關者;
3.旅游的各個利益相關者包括旅游者、旅游企業、當地社區和自然文化環境都同等重要;
4.旅游發展的衡量指標應包括經濟、居民福祉、自然和人文環境等各項要素;
5.旅游者對環境、當地居民和社區有共享的責任;
6.平衡、協調、和諧應是旅游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