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婷 邢占軍
隨著我國國民收入的穩步提升,民眾對幸福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居于“五大幸福產業”之首的旅游業,對提升民眾幸福感至關重要。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提升民眾幸福感已經成為了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愿景和使命。要打造幸福旅游,必須對以下3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旅游能否為民眾帶來幸福感?旅游能夠為民眾帶來哪些幸福感?如何提升民眾的旅游幸福感?
一、旅游與幸福的關聯
自古以來,幸福就是蕓蕓眾生追求的目標,也是一種不可名狀的主觀感受,康德曾言:“幸福是如此模糊,以至雖然人人都想擁有它,但卻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欲追求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條理一貫”(周輔成,1964)?!靶腋J鞘裁础币约啊叭嗽鯓硬拍苄腋!背蔀榱巳祟惞餐穯柕闹卮笳n題。亞里士多德是最早對幸福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他認為“幸福孕育于休閑之中”。可以說,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讓模糊的幸福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了實現載體。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已經越來越傾向于用休閑時間替代勞動時間,休閑時間在人的生命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因此休閑方式的選擇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而怎樣的休閑方式才能帶來幸福呢?或者說,旅游這種休閑方式能夠為民眾帶來幸福感嗎?這需要在幸福的屬性中尋找答案。幸福是一種具有“主動性”和“親力性”的主觀感受,我們只能說“感受幸福”“創造幸福”,卻不能說“被幸福”。因而幸福與休閑方式之間的關聯產生于人們的主動追尋,凝結于人們的親身體驗。根據ZygmuntBauman對旅游的定義:“無論何時,游覽的目的都是為了追尋體驗;游覽者是一個對相異和新穎體驗的有意識和有系統性的追尋者”(Bauman,2002)??梢酝茢啵糜芜@種“有意識和有系統性”地主動追尋親身體驗的活動與幸福這種主觀感受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契合。
二、旅游的幸福價值
那么,旅游能夠為民眾帶來哪些幸福感呢?
首先,旅游能夠修復勞作導致的身心消耗。旅游是人們通過轉移的形式達到對自身的修復。從身體修復角度來看,人們可以通過旅行充分放松身心,能夠盡快恢復在工作中被耗散的體力和精力,從而避免因過度勞累產生的健康隱患,而健康是個體幸福的主要影響因子。從心理修復角度來看,旅游能夠使人開闊視野,寬廣心胸,從而消除平日工作中的倦怠和日常生活中的審美疲勞。并且旅游中的感受并不會在個體生命中轉瞬即逝,該感受經由個體的直覺、反思及回憶會被整合進個體的生命之中。即使旅游者回歸日常生活,也會通過自覺不自覺的回憶構建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對提升個體生活質量和體驗幸福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次,旅游能夠滿足多層面的訴求。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包括自然需要、社會需要以及精神需要3類,相應地,幸福也分為自然幸福、社會幸福和精神幸福3個層次。旅游能夠實現人們多層次的幸福。首先,旅游中的“吃喝玩樂”便是滿足人們最低層次的自然幸福。其次,旅游中人們往往結伴而行,而無憂無慮、縱情享樂的旅游能夠使人的本真得到釋放,內心最深處的信任感得以激發。在這種情景中,關系能夠得到進一步深化,進而生成親密感、認同感。這些都是社會幸福感的構成要素。最后,旅游中的觀光能夠滿足人們悅耳悅目的感官享受、悅心悅意的審美體驗,并最終生成悅神悅志的精神滿足。
最后,旅游能夠豐富生命的意義。人不僅生存在物質的世界,更重要的是生活于意義的世界,意義是幸福的重要組成元素?,F代社會不斷細化的分工及不斷膨脹的物欲,產生了越來越多“單向度的人”“去人格化的人”,以及“異化的人”。馬克思曾經對這種“異化”進行過深刻的批判,并認為必須通過增加“自由時間”來予以解決。馬克思認為:“自由時間是不被生產勞動吸收的,而用于娛樂和休息從而為勞動者的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天地的余暇時間”。因而“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旅游便是這種“自由時間'的很好表達形式,可以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條件,這種自由全面發展的人生便是具有豐富意.義的人生,也是可以獲得較高境界幸福的人生。
三、提升旅游幸福感的舉措
幸福感是人的一種主觀感受,而人是具有多維訴求的,因此幸福感也具有多維屬性,是快樂感、滿足感和價值感的有機統一??鞓犯惺敲癖婓w驗到的正向情感,滿足感是民眾根據自我需求而進行的認知和判斷,價值感是民眾的一種精神支撐。因此旅游幸福感可以被定義為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因各種體驗而產生的快樂感、滿足感和價值感的綜合心理感受,提升民眾旅游幸福感的舉措應當著力于這3種感受。
第一,提升服務品質,增進旅游快樂感。旅游是一種尋求快樂的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行萬里路”的身體踐行,因而身體的正向感受是旅游快樂感的根源。正如以Merleau-Ponty為代表的身體一主體論者所強調的,人類所有心智,包括感覺、直覺、情緒等都是通過身體來實現的。所以要打造快樂旅游,必須先取悅身體。身體的取悅重在旅游服務品質的提升,這種品質體現在旅游服務供給中對旅游者的舒適度和便捷性的充分考慮。這些服務包括餐飲住宿、城市衛生、公共交通等一系列與旅游者身體感受密切相關的軟件配套。我國當前很多旅游項目的運作只注重給旅游者帶來感官刺激的硬件開發,卻忽略了最基本的軟件配套,因而難以實現長遠發展。而方特、烏鎮、迪士尼等經典旅游項目之所以能夠成功,彰顯其品質追求的配套措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增進旅游快樂感,政府和企業必須合力提升旅游品質,政府要加大對城市衛生管理、交通運輸管理、公路建設、網絡建設、公共休息設施建設等公共服務的供給力度,企業要將游客的切身感受而非短期利潤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在餐飲、住宿、服務中不斷追求專業化、優質化。
第二,打造文化品牌,增進旅游滿足感。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民眾的旅游需求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這也意味著我國旅游市場必須進入“多樣化深度體驗”的發展模式,而要滿足多樣化的旅游需求必須依靠多元化的特色地域文化。目前,我國旅游市場中普遍存在著文化內涵缺失、文化深度不夠等問題,突出表現為缺乏特色、千篇一律,比如各地一模一樣的小吃街、網紅橋和特色小鎮。旅游作為一種以文化為內涵的體驗類產品,如果僅僅停留在一種文化符號的消費層面,必定難以實現深度體驗和多元化發展。所以,要滿足民眾的多樣化需求,政府和企業應當通過多種手段深度挖掘、精心提煉地域文化的“地方性”精神內核,并通過標志、廣告等載體實現文化與旅游要素的完美融合,努力打造具有標志性和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品牌。
第三,構建多層面的倫理體系,增進旅游價值感。幸福感價值維度的代表性觀點源于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觀,他認為幸福在于美德的實現。旅游中美德的構建即是一種倫理關系的構建,這種倫理關系是以尊重為基礎的和諧關系。在旅游場中存在著各種關系,包括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具有陌生性、短暫性等特點,從而為道德弱化提供了空間。破壞環境、損壞文物插隊擁擠.強迫購物、惡性抬價等道德缺失行為時有發生,在這些關系中發生的旅游必定不會產生幸福感。因此,旅游各方都應努力構建旅游中的倫理關系,讓人們在旅游中學會尊重,學會包容,從而形塑自我品德,提升旅游價值感。首先,媒體要加強正面宣傳和負面曝光,形成文明出行的良好風氣;其次,企業要開展從業者教育,提高從業者素質;最后,政府應出臺各項法律規范,形成硬約束,同時要完善度假時間管理,推進錯峰休假,緩解因時間壓力而發生的道德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