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赟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既有“一年一個臺階”的成績,也有“一年一道檻”的挑戰。一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據全球市場約半數,連續4年位居全球第一。另一方面,根據規定,新能源汽車補貼逐步退坡,到2020年年底補貼將完全退出。
正是得益于政策的引導、推動和適時調整,我國不僅培育起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而且擁有了較為完整的產業生態鏈。許多新能源汽車企業雖有成本上升壓力,但心態是比較從容的,因為他們已經適應補貼退坡的階梯式節奏,并將目光從拿到多少補貼轉向產品與技術的市場競爭力。
因此,當補貼“退坡”時,創新更要“上坡”。激活新能源汽車市場,補貼政策只是最初的“扶一把”“送一程”,但溫室的花朵沒有未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技術和服務。價格便宜已經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能否通過技術創新解決續航里程、充電時間、電池壽命等短板,能否通過設計創新提升產品體驗,能否通過管理創新釋放規模化效益來降低成本,決定著車企能否擺脫補貼依賴,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這就要求新能源車企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開足馬力。
技術創新每前進一步,安全保障就須上一臺階。近期國內外電動車的起火事件提醒我們,盡管技術創新能夠帶來全新駕駛體驗,但行駛安全才是消費者關切的頭等問題。車企需要堅決履行安全主體責任,深入研究碰撞安全、再生制動、電磁場、聲學感知等新增安全特點,持續加強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