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潔珍


[摘要] 目的 分析在產科護理管理中加強護士風險管理所獲得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為干預時間段(觀察階段),以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間為未強化護理風險管理時間段(對照階段),在兩個階段內涉及同一組護理人員共25例,分析兩個時間段內產科護理風險。結果 觀察組內不良臨床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階段(P<0.05);觀察階段內護理服務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階段(P<0.05);觀察階段內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階段(P<0.05)。結論 在產科護理管理中強化護士風險管理,有助于保證護理安全,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及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護士風險管理;護理風險;產科;護理管理;護理安全;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6(a)-0078-02
風險管理是指在風險環境內施行一定的管理模式以降低護理風險降至最低的過程,其主要內容包括評估風險等級,提出應對措施,形成應對方案等。產科護理風險管理則是指評估當前產科護理風險等級,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后,形成能夠保證減少產科損失、醫療成本過高以及產婦安全的風險管理方案[1]。該次研究以2017年5月—2018年4月、2016年5月—2017年4月分別設為觀察時間段、對照時間段,在兩個階段內涉及同一組護理人員共25例。分析不同時間段內及組間護理效果差異,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為干預時間段,即觀察階段,另選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作為對照時間段,即對照階段,在兩個階段內涉及同一組護理人員共25例。作為觀察對象,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23~51歲,年齡平均(33.58±5.18)歲,工作年限1~25年,工作年限平均(11.25±5.37)年;中專及大專學歷者9例(36.00%),本科學歷者14例(56.00%),碩士及以上學歷者2例(8.00%)。
1.2? 納入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護理人員均為本院正式員工,無進修及實習護士;②意識清楚,無精神系統疾病;③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自愿參與,且同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排除標準:①凝血障礙、惡性腫瘤、傳染性疾病人群;②生殖系統感染;③在研究期間發生過工作變動。
1.4?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產科護理管理,觀察組在常規產科護理管理方案的基礎上強化護士風險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建立產科內風險管理小組,由產科護士長擔任組長,由自愿參與的其他護士擔任組員,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該院內既往病歷,結合目前科室內實際情況,構建產科風險評估體系[2-3],形成應急處理預案,并在產科內積極開展培訓課程,鼓勵護士積極參與,提高個人專業素養,規范技術操作,保證護理文書及信息記錄的準確性及全面性。②建立科室內信息管理系統,使得病理標本、消毒包等能夠通過二維碼或條形碼追溯源頭,或可了解孕產婦入院時間、接受檢查項目及檢查結果等臨床資料,促使科室內管理更加信息化,避免信息延遲[4],尤其是部分高風險孕產婦,需在HIS系統中明確表明,并可通過HIS系統了解孕產婦的探視人群,護士需注意將院內HIS系統中信息與孕產婦實際情況進行核對,以保證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③管理小組持續監測高風險孕產婦血液等風險指標,以便及時調整護理方案,同時監督臨床用藥的合理性[5]。④部分孕產婦經陰道試產后中轉剖宮產時,或其他孕產婦擔心陰道試產等方面的風險,需護士與產科醫師協作,對科室內孕產婦、家屬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其對分娩方式、分娩過程不同時期的護理、新生兒的保健與喂養情況等知識的了解程度[6],消除其顧慮,避免其通過上網、詢問他人等途徑盲目了解孕產婦保健、分娩及幼兒喂養情況的知識,并糾正其錯誤認識,指導其掌握乳房護理的方法以及應急處理方案,以達到降低孕產婦圍產期風險的目的。
1.5?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①組間不良臨床事件發生情況差異,按照護理缺陷、護患糾紛以及臨床意外事件進行分析,評估總發生情況;②組間計數資料比較,即組間不良臨床事件發生情況差異及組間護理服務滿意度差異,在兩個階段內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各隨機選擇兩組孕產婦,比較兩組孕產婦一般資料,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③組間不良臨床事件發生情況差異,按照護理缺陷、護患糾紛以及臨床意外事件進行分析,評估總發生情況;④組間護理服務滿意度差異,在兩個階段內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各隨機選擇兩組孕產婦,比較兩組孕產婦一般資料,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在出院時自評統計,在0~6分內選擇合適的分數表示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0~2分不滿意,3~4分一般滿意,5~6分非常滿意。
1.6? 統計方法
以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經由百分比(%)及(x±s)表示計數及計量資料,開展χ2及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組間護理服務質量評分差異
觀察組護理服務質量評分單項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組間不良臨床事件發生情況差異
觀察組不良臨床事件總發生率2.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67%(P<0.05);見表2。
2.3? 組間護理滿意度差異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88.67%(P<0.05);見表3。
3? 討論
分娩是女性經歷的特殊經歷,是家庭迎接新生兒的必要環節。而國內的剖宮產率仍處于較高水平,而且各階層醫療機構產科條件發展不平均,比如基層醫院內管理制度可能有所欠缺,導致護士發展方向不明確,或培訓力度不足,孕產婦及家屬對分娩風險的認知度不足,人力、物力及財力不充分,護士法律意識不足等。諸多產科風險項目可能增加圍產期風險,因此,如何降低產科風險,保證圍產期安全就顯得非常重要[7-8]。
該次研究以科室內25例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該院內觀察階段內,通過建立產科內風險管理小組,構建風險管理評估體系及科室內信息管理系統,保證信息的及時性與準確性,并且持續監測孕產婦風險指標水平,及時調整護理方案,監督藥物使用的安全性,開展針對孕產婦及家屬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對圍產期及幼兒喂養等方面知識的了解程度,并糾正其錯誤認識,強化產科風險管理質量。結果顯示,觀察階段內護理服務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階段(P<0.05);而且觀察組孕產婦不良臨床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階段(P<0.05),而護理總滿意率則顯著高于對照組孕產婦(P<0.05)。這表明,在產科護理管理中強化護士風險管理,有助于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及護理滿意度,保證圍產期母嬰安全。
[參考文獻]
[1]? 陸永芬.護理風險管理在產科門診中的應用效果[J].上海醫藥,2017,38(14):40-41,44.
[2]? 馮輝,馮曉,朱淑文,等.基于SWOT法的風險評估對產婦醫院感染的影響[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5):757-760.
[3]? 王攀峰,胡佳慧,張洪君,等.結構化護理風險評估與記錄系統的構建與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8,53(6):717-719.
[4]? 胡千桃,郭子君.手術麻醉信息管理系統中風險預警的構建及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8,53(6):687-691.
[5]? 趙婷婷,張海鷗,趙欣榮,等.孕中期血清篩查標志物水平與產科不良結局的相關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7,37(8):1127-1131.
[6]? 李建瓊,羅忠琛,逄錦,等.剖宮產術后妊娠孕婦陰道試產風險決策的研究進展[J].重慶醫學,2018,47(32):4187-4189.
[7]? 李海蓮,黃麗霞,儲麗敏,等.胎膜早破產婦分娩的新生兒感染情況及綜合護理干預效果[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17):2673-2676.
[8]? 王凌云,楊娜,夏春娟.質量管理小組干預在降低分娩室新生兒護理差錯中的應用[J].山西醫藥雜志,2018,47(21):2616-2617.
(收稿日期:201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