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
摘 要:河南傳統手工藝歷史文化悠久、工藝種類豐富、制作技藝精湛。但是近年來,隨著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網絡信息的普及,河南傳統手工藝受制于自身產品類型單一,生產方式落后,設計資源和設計指導匱乏,信息相對閉塞的產業特點,慢慢與現代消費市場脫節,產業規模逐年萎縮,手藝人才流失,甚至一些傳統手工藝面臨失傳的窘況。本文針對這一現狀,結合情感化設計手段,對河南傳統手工藝設計現狀進行了調研與分析,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河南傳統手工藝;產品設計;情感化設計
一、河南傳統手工藝發展歷程
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自古就有著優秀的手工藝文化傳統。從原始社會的陶器,到商代的青銅器,再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器,核心生產地均在河南。隋唐時期,河南地區又大力發展絲綢紡織業、制瓷業、造紙業等等,水平較高并一直領先全國,其中唐代燒制的唐三彩更是個中翹楚,國家瑰寶。進入宋代,制瓷名窯遍布河南各地,其中汝州的汝窯乃全國五大名窯之一。禹州的鈞瓷、陳留的官瓷都名噪一時,極為名貴。到了近代,解放前的河南手工藝多為民間手工藝人開設的小作坊,或是走街串巷的街頭賣藝,種類繁多,但生產能力極為低下,比如開封朱仙鎮的木板年畫、睢陽泥塑泥泥狗等,多出現在逢年過節、趕集廟會等民間活動中,并流傳至今。改革開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和家庭需求的增多,加之政府的扶持和商業推動,一些民間手工藝規模逐步壯大,并形成產業,比如開封卞繡廠、禹州鈞瓷有限公司、鄭州工藝美術廠等等。但同時,也有許多民間傳統手工藝由于消費市場變革、多元文化沖擊等種種原因,逐漸衰落,甚至面臨后繼無人的危機。
傳統手工藝被重新關注
2006年,河南省政府頒布了《河南省振興工藝美術產業實施綱要》,力圖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河南本土即將消失的傳統手工藝,意義重大。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正式提出“工匠精神”,號召學習工匠對作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使人們再一次將關注的重點聚焦在老一輩手工藝人的精湛技藝上,不少人開始挖掘、搶救傳統手工藝文化。
但是,重新關注并不等于已經復興,時至今日,仍有不少河南本土手工藝處于封閉落后的狀態。信息的閉塞、消費市場的變革、設計指導的匱乏、產業模式的單一等問題不解決,即使口號喊得再響,也無計可施,正如中國手工藝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普所說:“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
二、河南傳統手工藝現狀調查
河南本土傳統手工藝種類繁多,分布地域廣泛,部分手工藝如鈞瓷、卞繡已經形成規模可觀的成熟產業,不再贅述。本文將研究重點放在一些小范圍的、地域特點明顯、大眾接受度高的民間手工藝的設計創新上,不拘泥于產品樣式造型的設計創新,而是關注于傳統手工藝的產業現狀及營銷模式的創新。從中選取幾個如沁陽黑陶、淮陽泥塑、朱仙鎮木板年畫等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進行實地調研,并歸納總結出此類手工藝產業特點。
(1)沁陽黑陶
黑陶的誕生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距今已有6000年歷史,是我國最為古老的制陶工藝之一,也是繼仰韶彩陶后又一優秀陶種,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黑陶材質剛燒制完成時色澤啞光,質感渾厚,在使用一段時間后,經過使用者的摩擦把玩,逐漸變得光滑,色澤透亮,美不勝收,可謂是“黑如漆、亮如鏡”。
盆窯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市山王莊鎮,有著黑陶之鄉的美譽,自古便以燒制黑陶產品而遠近聞名。清末時期,當地著名的黑陶匠人王太新燒制的14余種黑陶產品遠渡重洋,參加了1915年美國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商品賽會”并一舉獲獎。此后數年由于戰爭和經濟的蕭條,大量陶窯荒制,盆窯村的黑陶產業開始衰敗,仍在工作的陶窯不過十數個,制陶匠人也不過寥寥數人。盡管黑陶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也加大力度扶持,但因與現代社會消費市場脫節,并沒有重新煥發生機。
盆窯村目前窯口只剩下13個,工匠老齡化嚴重,產品類型較為單一,多為大型盛器,現代家庭需求量不高,難以進入主流消費市場,設計理念落后,產品造型千篇一律,仍以老手藝傳承為主,幾乎沒有設計創新,難以滿足現代人對產品寄予的多元化情感訴求,如何通過情感化設計改變產業現狀,值得思考。
(2)朱仙鎮木板年畫
據史料記載,木板年畫誕生于唐,興盛于北宋,當時東京(開封)是全國經濟文化中心,大量商人的貿易交流令開封木板年畫風靡一時,后因戰亂開封淪陷,木板年畫業逐漸蕭條。到了明朝時期,朱仙鎮因河道交通發達再次成為中原貿易重鎮,木板年畫隨之再度繁盛起來。但自清末到解放初期,雖然有過幾次短暫的復蘇,但還是因連年的戰亂導致年畫藝人、作坊數量銳減。新中國成立后,開封市先后成立了開封年畫社、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社等團體機構,對木版年畫的傳統工藝進行保護挖掘,木板年畫重新進入大眾視野。
近年來,借助政府和媒體的推廣,朱仙鎮木板年畫在河南群眾中已經有了一些知名度,不少人開始重新關注這門老手藝,但是,推廣的效果是一時的,從設計的角度上看,想要真正傳承這門手藝,仍需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版畫題材單一,絕大多數仍以門神、財神等古代神話故事人物為主,直到近幾年才有福娃等現代卡通形象的年畫出現,設計創新力十分匱乏;制作模式大眾參與度低,或者說缺乏大眾參與的有效經營模式,脫離消費群眾和消費市場。
(3)淮陽泥塑
淮陽泥塑,又叫淮陽泥泥狗,是淮陽太昊陵廟會泥塑玩具的統稱,造型多種多樣,牛、馬、羊、猴等造型均有涉及。
相傳古時泥泥狗在太昊陵廟會被稱為“陵狗”,意為守陵者,也有學者調查后認為泥泥狗最初是作為祭品替代物出現的,后慢慢演變成為兒童玩具和旅游紀念品而被人們所熟知。
泥泥狗制作工藝相對簡單,原料取自當地泥土,取料后需先蒸制,然后像和面一般捶打揉搓,這樣泥坯韌性好,粘度大,易于造型。捏出造型后放置陰涼處晾干,上色,泥泥狗以黑色為底,彩色為輔,共黑、白、紅、黃、青五色,稱為“正色”,代表“五行”。上色后不在燒制,而是上一層清漆防止掉色。所有的泥泥狗幾乎都有孔洞,可以吹響,聲音洪亮,深受孩子喜愛。
時至今日,淮陽泥泥狗基本都是作為太昊陵廟會的紀念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功能、造型相對單一,產品本身精細程度不高,價格低廉利潤微薄,難以吸引現代消費者的目光,年輕一代從業者很少,傳承與發展舉步維艱。
三、情感化設計可行性研究
從上文中河南本土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現狀不難看出,雖然這些手工藝品文化底蘊深厚、深受當地群眾喜愛,但要想真正實現從鄉間廟會到現代消費市場,從設計的角度看,仍需解決這樣一些問題:
產品類型單一陳舊,缺乏創新活力——許多傳統手藝一味忠于傳統繼承,慢慢喪失了設計創新的活力。無論是沁陽黑陶還是朱仙鎮木板年畫,產品的種類和題材較舊時幾乎沒有變化,難以適應現代消費者的審美品位。回想一門老手藝誕生之時,前人的創造力何其偉大,恰恰這一點被代代遺忘,著實諷刺。
設計資源匱乏——傳統手工藝延續著設計生產一體化的手工藝模式,重生產而輕設計。又由于多數傳統手工藝植根于鄉村,信息閉塞,與外界交流較少,設計資訊、設計指導等資源十分匱乏,以至于產品設計與消費市場脫節嚴重。
設計營銷策略缺失——好手藝也要好的營銷,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不復存在。從現狀看來,大多數傳統手工藝幾乎沒有營銷策略,靠著趕集廟會,或是游客往來銷售產品,在不了解消費者需求和消費市場趨勢的情況下,各自為戰,零敲碎打,難以提升產品甚至手藝品牌的競爭力。
這些問題,阻礙了河南優秀傳統手工藝的復興,單調、乏味的形態設計(本能層次);單一的使用功能、糟糕的使用感受(行為層次);冰冷、蒼白的營銷模式和參與體驗(反思層次),忽視了現代消費者最為關注的情感訴求。
參考文獻
[1][日]鹽野米松.留住手藝[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2
[2][日]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3]張道一.民間木版畫.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