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瑜
一、教案背景
近日,筆者有幸參加金華、臺州、湖州、溫州體育與健康教學研討活動初中組籃球展示交流課《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技術方法1》。體前變向換手運球動作要領是“蹬地、轉體、探肩、加速”,本課的重點是換手、轉體;難點是探肩,變向突破。
為此,圍繞課的重難點,巧妙借助體操墊的不同擺放,圍繞著“人——球——墊”進行教學,從第一步到最后一步流程環環相扣,通過“想一想、說一說、學一學、練一練”,有效落實教學重難點,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同時,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安排了分層教學,并積極關注學生學練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再結合籃球各種專項素質練習,來發展學生的靈敏性、協調性和爆發性。
二、案例描述
水平四(七年級男生20人),內容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體育與健康(2012年版)》七年級第1學期球類第1單元籃球運球,本單元共6課時,本課為第1課時。巧妙運用一塊體操墊,設計了變向運球與墊子的“度的變化”(高度、寬度、遠度、角度)(圖1)相結合,設置由簡到難、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對于解決教學重難點都有較大幫助。
片段1:高度——換手運球比高
學生一人一球一墊,把墊子成A字形立起來,進行原地高低運球。先參照墊子的高度,進行原地高低運球練習,等熟練后再利用運球節奏變化,按照原地高運球2次接低運球3次來練習(圖2),讓學生初步建立一個高低節奏變化意識。
熟練后進行原地左右手體前換手運球,同樣加入節奏變化運球。練習時通過與墊子對比,讓一部分學生注意力從球上轉移出來,并通過口哨,或喊數字,或高高低低低、慢慢快快快,調動學生情緒投入,使學生達到身心投入,來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
片段2:寬度——換手運球比遠
把墊子橫向放平,利用墊子寬度進行原地體前換手運球練習,引導學生做出換手、蹬地、轉肩動作(圖3),同時注意運球時抬頭的習慣培養。
這個環節其實是片段1后面練習內容的拓展練習,難度增大,執教教師可以用語言來激勵,加入音樂,循循善誘,由簡到難,并慢慢提高要求。
如,可以做稍微有點移動的蹬地練習或者轉肩練習,來提高換手運球時的幅度。同時通過對比、挑戰,來激發學生練習時的興趣。
片段3:遠度——換手拉球比快
利用墊子角上的紅點,要求學生兩腳左右開立并分別頂住墊子兩側紅點,進行左右換手拉球比快,剛開始可以運球3次后換手在另一側重復練習,到后面一次一換(圖4),逐步提高練習難度與速度。
這個練習難度較大,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籃球基礎,在不丟球的情況下,激勵學生積極挑戰自我,同時積極體會轉體動作,體會拍球的部位,提高手對球的控制力,為后面“先學后教”做好鋪墊。
片段4:角度——運球突破練習
把墊子擺放成橫向“V”,做出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練習(圖5),注意左右間隔距離,特別是小心地滾球。
練習一次以后,原路返回繼續練習。利用墊子“V”能較好地解決跑動路線,同時側身轉體降低重心來靠近墊子,提高完成動作質量,重點體會原地運球到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時的節奏、身體重心變化,明確突破后的跑動路線。
片段5:縱向——連續運球突破
以半場為界,分4小組,每組5人4塊墊子,按“V”縱向組合排列,每組多出1個墊子集中在中圈,組成另一塊場地,可以用來指導差生,或請優生示范,方便教師講解、示范,同時為后面的分層教學埋下伏筆。另外也要注意安全,要求前一名練習者在連續過了2個墊子后,下一名練習者才可以出發,由小組長指揮,后排在等待的學生原地運球(圖6)。
本片段是在片段4單個運球橫向突破練習的基礎上,進行縱向組合練習。充分利用場地、器材,要求學生在10米內連續過4個墊子,這是整節課最關鍵的部分。
同時,配合音樂進行練習,整個過程中每名學生都比較興奮,情緒投入多,練習密度大而且教學效果好,也方便執教教師觀察,可以隨時請學生到前面來指導。
練習時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難度(擴大防守面積),進行挑戰連續過4個四邊形,到后面的分層教學,同樣是一塊墊子,不同的擺法卻有不同的效果。
片段6:分層——鞏固提高練習
按照學生水平分3個檔次,水平較差的學生可以到中圈那塊場地進行慢速的連續運球突破練習,水平中等的學生要求能較快速地完成練習運球突破,動作到位,完成質量較高,水平較好的學生可以進行快速突破2塊墊子后接上籃動作,甚至可以請水平較高的學生當“小老師”,協助教師教學(圖7)。
此時,課堂氣氛達到高潮,學生積極性進一步得到激發,同時教師抓住時機,積極鼓勵學生在順利完成自己這組要求后,可以向更高水平挑戰,使每名學生身心都能得到鍛煉。
三、案例分析
1.巧用墊子,助力教學
本課設計了運球與墊子的“度的變化”(高度、寬度、遠度和角度)相結合,設置一些條件與要求來一步步解決教學重難點。通過換手運球比高、比遠、比快,逐步讓學生體會到高低運球重心變化,轉肩、蹬地、換手,同時增強手對球的控制能力。不管單個墊子的原地練習,還是從V形到四邊形行進間練習,目的都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動作要領,優化學練,為后面的教學服務。同樣是一塊墊子,不同的擺法卻有不同的效果。
2.立足教材,循序漸進
本課圍繞“技術、體能、運用”3個維度,體現“方法是教學內容”,在整節課技術教學方面從上往下,圍繞著“人—球—墊”,從原地高低運球開始,首先讓學生明白墊子的作用,之后馬上過渡到原地體前換手運球,按教學流程“高度—遠度—寬度—角度”,逐步讓學生體會到換手、重心變化、轉肩、蹬地動作,通過先學后教,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動作要領,并在分組教學與分層教學中得到鞏固與提高。從第一步到最后一步流程合理銜接、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每一個環節設計都很豐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落實教學重難點。
3.關注差異,因材施教
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根據學生能力水平不同,分塊進行分層教學,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向更高水平發展,挑戰自我,鞏固提高技術動作質量,最后通過“一對一”過消極防守,使技術得到拓展運用。
本節課中,通過師生間擊掌、互動等情感交流,進一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增進友誼,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4.以“學”為本,有效教學
體育與健康新課程要求,以發展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學生的發展,平時教師多從學生角度想問題。
本節課采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從最初的單個簡單運球動作到后面組合練習,都是緊貼學生實際學練情況,并積極關注學生學練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安排教學環節都從易到難,層層深入,再結合教師有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學一學、練一練”,最后達到“不為教而教”的目的,所以這個教學過程是開放的,是互動的,是有效的。
以“學”為本,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形成深層次的運動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為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打下基礎。
四、反思與不足
采用“一人一球一墊”,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籃球意識,明白“人—球—人”關系,起到優化學練的作用。從“技術、體能、運用”3個維度出發,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提高教學效益,從根本上轉變學生“學會體育”(學會一些運動技能)到“會學體育”(掌握全面的學習體育的方法)。整節課學生練習密度較高,運動量較大,學生情感投入和練習興趣多,使得這節展示課較為成功。
同時也有不足之處:沒有考慮到天氣對學生的影響(地區溫度差異較大),由于天氣比較冷,學生上課都穿長袖衣服,教師上課時沒有及時提醒學生卷起袖子運球,從而影響到部分學生的運球動作技術質量;師生間的互動有一點兒少,特別是在準備部分教師沒能及時抓住時機,引導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從而造成學生情緒投入少,練習剛開始有一點兒被動;教師語言不夠簡練,沒有做到“精講多練”,雖然自己感覺已經做到“少講多練”,但是在一些細節的把握、表達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中教師沒能抓住優生的優勢,如,水平較好的學生可以當小老師,協助教師一起幫助同伴提高練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