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 林關朋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低位保肛術治療早期直腸癌的臨床效果。方法 70例早期直腸癌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3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開腹保肛術治療, 實驗組患者給予腹腔鏡低位保肛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132.09±21.43)min、排氣時間(3.12±0.25)d、住院時間(9.02±2.19)d均短于對照組的(179.45±25.94)min、(4.99±0.51)d、(12.96±3.42)d, 術中出血量(59.02±45.69)ml少于對照組的(197.34±71.85)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8.57%,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7.1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早期直腸癌患者應用腹腔鏡低位保肛術可縮短手術時間, 減少術中出血量, 促進術后恢復, 安全性高,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腹腔鏡;低位保肛術;早期直腸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1.028
直腸癌為消化道常見腫瘤, 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和雙吻合器在臨床的廣泛應用, 直腸癌手術保肛率顯著提高[1, 2]。腹腔鏡游離腸系膜可完成超低位吻合手術和直腸切除閉合, 克服因盆腔狹窄等因素導致的手術難度增加, 在直視狀態下使腫瘤切緣無腫瘤, 提高腫瘤切除率, 充分保護神經叢[3]。本文通過對本院收治的70例早期直腸癌進行分組, 討論治療方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治療的70例早期直腸癌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35例。實驗組患者中男20例, 女15例;年齡47~76歲, 平均年齡(60.06±5.94)歲;TNM分期:Ⅰ期患者9例, Ⅱ期患者19例, Ⅲ期患者7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1例, 女14例;年齡46~77歲, 平均年齡(61.27±5.59)歲;TNM分期:Ⅰ期患者10例, Ⅱ期患者16例, Ⅲ期患者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符合早期直腸癌診斷標準, 患者無遠端轉移[4]。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開腹保肛術治療, 具體方法參照《中下段直腸癌外科治療指南》[5]。實驗組患者給予腹腔鏡低位保肛術治療, 取膀胱結石位, 超聲刀進行解剖, 臍上弧行1 cm切口, 建立氣腹, 氣腹維持在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 , 將其作為觀察孔, 在恥骨上部右側約12 mm處為操作孔, 左右兩側均設置長度5 mm的Trocar為輔助操作孔。通過腹腔鏡確定腫瘤位置, 將腫瘤與周圍腸管、腸系膜、淋巴結分離后完整切除, 吻合腸管。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包括腸梗阻、切口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瘺。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8.57%,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7.1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直腸癌為臨床較為常見疾病, 其中約80%患者為低位直腸癌, 直腸癌發病誘因尚未完全明確, 同社會環境、遺傳因素、飲食因素相關[6]。雙吻合器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可提高直腸癌手術保肛率, 但目前治療過程中仍存在一定難度:①超低位直腸癌可能導致腫瘤殘留, 影響預后;②殘留直腸少, 切除后不能通過吻合器保留肛門[7];③超低位直腸癌手術中易損傷肛門周圍神經, 造成術后肛門括約肌功能障礙等。
傳統開腹手術因盆腔狹窄致視野及操作空間受限, 手術操作難度較大。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 腹腔鏡手術或為臨床治療低位直腸腫瘤的首選方法, 其可充分游離腸系膜, 克服盆腔狹窄等操作難題, 在直視情況下操作, 提高腫瘤切除效率, 盡可能保護肛門周圍神經叢。吻合器吻合技術不斷完善是臨床使用腹腔鏡技術治療直腸癌的前提、基礎[8]。腹腔鏡手術安全性高、創傷小、術后應激反應發生率低、可有效減輕患者痛苦, 同時促進患者術后腸胃功能恢復, 縮短術后恢復時間[9]。但目前臨床對腹腔鏡直腸癌治療仍存在分歧, 通過醫學發展和工作經驗積累,可更加完善 腹腔鏡低位直腸保肛術。
腹腔鏡手術較傳統開腹手術優勢包括:①解剖視野清晰, 入路選擇準確, 徹底清掃淋巴結;②應用超聲刀可減少創面滲血, 充分游離直腸, 腫瘤切除徹底;③腹腔鏡可至狹窄小骨盆, 放大手術視野, 充分保護神經叢[10];④腔鏡手術創傷較小, 使術后疼痛減輕, 有利于早期活動, 減少循環、呼吸系統并發癥產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132.09±21.43)min、排氣時間(3.12±0.25)d、住院時間(9.02±2.19)d均短于對照組的(179.45±25.94)min、(4.99±0.51)d、(12.96±3.42)d, 術中出血量(59.02±45.69)ml少于對照組的(197.34±71.85)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8.57%,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7.1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早期直腸癌患者應用腹腔鏡低位保肛術可提高治療效果,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超, 汪全新, 盧曉明. 腹腔鏡改良經肛門結腸肛管吻合術切除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臨床療效分析. 臨床外科雜志, 2016, 24(6):437-439.
[2] 曾文革, 徐建華. 腹腔鏡下與開腹保肛根治術對超低位直腸癌治療效果比較. 山東醫藥, 2017, 57(45):92-94.
[3] 秦敬. 腹腔鏡低位直腸癌保肛術后吻合口瘺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 臨床外科雜志, 2017, 25(7):52-54.
[4] 李亮. 腹腔鏡低位直腸癌保肛術中雙吻合器技術與經肛門拖出式吻合術臨床療效比較.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8, 27(1):45-48.
[5] 何志威, 李蘇明, 章曉路. 腹腔鏡全系膜切除術聯合經肛內括約肌切除保肛術在非外括約肌侵犯性超低位直腸癌中的應用. 海南醫學, 2018, 29(1):112-114.
[6] 沈曉明, 劉如錢, 鮑傳慶. 腹腔鏡下全直腸系膜切除術聯合經肛管括約肌間切除術在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7, 21(17):131-132.
[7] 梁勇, 宋虎, 徐溢新, 等. 腹腔鏡保肛手術與開腹保肛手術對低位直腸癌的療效比較. 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6, 41(12):1616-1618.
[8] 孫光, 彭勃, 徐超, 等. 3D腹腔鏡在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中的應用. 海南醫學, 2017, 28(13):2198-2200.
[9] 趙輝, 史益凡, 楊增輝, 等. 末端回腸懸吊術在腹腔鏡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中的應用. 實用醫學雜志, 2017, 33(22):3741-3744.
[10] 雷浩強, 閻向民, 韓延風, 等.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早期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療效觀察.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17, 24(6):715-717.
[收稿日期:201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