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勞文芹 袁寶莉
【摘要】 目的 調查當前小兒退熱藥使用的現狀, 分析導致退熱藥過量使用的因素, 向家長開展合理用藥宣傳教育并探討其效果。方法 對120名患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并記錄成績(有效回收116份), 對家屬進行退熱藥合理使用宣傳教育, 再次記錄成績, 對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46名(39.66%)患兒家長在小兒發熱時自購退熱藥, 61名(52.59%)患兒家長在小兒感冒時自購退熱藥;26名(22.41%)患兒家長曾因體溫控制不滿意而自行加大退熱藥的使用劑量;38名(32.76%)患兒家長對何時需要服用退熱藥和含有退熱藥的感冒藥缺乏正確的認知;43名(37.07%)患兒家長對退熱藥的間隔時間要求不了解;28名(24.14%)患兒家長曾因孩子體溫控制不滿意而聯合使用含有布洛芬與對乙酰氨基酚的退熱藥;21名(18.10%)患兒家長對退熱藥成分不了解, 曾聯合使用不同劑型的相同成分退熱藥;39名(33.62%)患兒家長曾將退熱藥與含有退熱藥成分的感冒藥聯合使用。Age2組問卷得分(79.46±3.21)分顯著高于Age1組的(56.12±6.31)分和Age3組的(45.64±5.3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中及以下學歷組、大專及以上學歷組的被調查者問卷成績(61.49±10.51)、(64.16±0.11)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退熱藥相關知識宣傳教育后問卷得分(98.31±5.21)分顯著高于退熱藥相關知識宣傳教育前問卷得分(72.84±3.8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現階段小兒退熱藥超劑量使用的情況時有發生, 臨床醫生在就診過程中開展合理用藥宣傳教育對減少退熱藥過量使用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藥物過量;退熱藥;小兒;宣傳教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1.074
小兒處于生長發育的過程中, 肝腎功能尚不完善, 因此小兒用藥應當精確、嚴謹。在世界范圍內, 小兒誤服藥物過量仍占據小兒意外事件的重要部分[1, 2]。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是兩類相對安全的小兒常用退熱藥。但是, 過量對乙酰氨基酚仍可能導致患兒出現肝腎功能損害, 甚至引起嚴重后果[3, 4]。在美國因服用退熱藥過量而導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例中約占50%, 其中超過一半是無意的[5]。過量使用布洛芬可增加胃腸道不良反應的風險, 并可能導致消化道出血或穿孔等嚴重后果[6]。在我國, 由于這兩類藥及含有這兩類退熱藥成分的感冒藥屬于非處方藥, 監護人并不能正確理解用藥的搭配禁忌, 或正確注意用藥的時間間隔要求等原因, 退熱藥超劑量使用的情況時有發生[7]。本文對于本院就診患兒家長發放調查問卷, 了解退熱藥使用的狀況及家長認知, 并向家長開展合理用藥宣傳教育, 希望對小兒合理使用退熱藥做出努力和貢獻。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 選取2018年廣東省某三甲醫院兒科就診的患兒家長120名, 問卷調查前均取得家長知情同意, 問卷面向患兒的主要日常看護人員(主要監護人但平日不常參與小兒看護工作的不作為調查對象)。
1. 2 方法 采用向小兒日常主要看護人員問卷調查的方法, 調查退熱藥使用的現狀。問卷調查的基本信息部分包括家庭主要看護人員年齡, 性別, 文化水平。問卷調查的計分部分包括現市場常見退熱藥(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使用間隔時間, 不同種類退熱藥的聯合使用情況, 不同劑型退熱藥聯合使用情況, 退熱藥與含有退熱藥的感冒藥聯合使用等情況調查。在初始調查后對調查對象進行退熱藥合理用藥宣傳教育, 并就以上問題進行再次調查, 記錄兩次問卷得分。所有調查均在調查對象知情并同意的情況下進行, 調查問卷當場回收, 對于不方便填寫問卷的家長由調查人員口述題目并記錄其應答選項。本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 回收有效問卷116份, 有效問卷回收率96.67%(116/120)。將調查問卷統一編號。將116例被調查人員基本信息的年齡分為Age1組(20~25歲, 17例)、Age2組(26~40歲組, 42例)、Age3組(>40歲組, 57例);將文化程度分為高中及以下學歷組(73例)大專及以上學歷組(43例)。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被調查人員合理使用退熱藥的情況, 比較不同年齡段、文化程度的被調查人員問卷得分, 退熱藥相關知識宣傳教育前后被調查人員問卷得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被調查者對退熱藥合理使用情況分析 在此次問卷調查中:46名(39.66%)患兒家長在小兒發熱時自購退熱藥, 61名(52.59%)患兒家長在小兒感冒時自購退熱藥;26名(22.41%)患兒家長曾因體溫控制不滿意而自行加大退熱藥的使用劑量;38名(32.76%)患兒家長對何時需要服用退熱藥和含有退熱藥的感冒藥缺乏正確的認知;43名(37.07%)患兒家長對退熱藥的間隔時間要求不了解;28名(24.14%)患兒家長曾因孩子體溫控制不滿意而聯合使用含有布洛芬與對乙酰氨基酚的退熱藥;21名(18.10%)患兒家長對退熱藥成分不了解, 曾聯合使用不同劑型的相同成分退熱藥;39名(33.62%)患兒家長曾將退熱藥與含有退熱藥成分的感冒藥聯合使用。
2. 2 不同年齡段被調查者問卷成績比較 Age2組問卷得分顯著高于Age1組和Age3組, 且Agel組問卷得分顯著高于Age3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不同文化程度被調查者問卷成績比較 高中及以下學歷組被調查者問卷成績與大專及以上學歷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4 退熱藥相關知識宣傳教育前后被調查者問卷成績比較
退熱藥相關知識宣傳教育后被調查者問卷得分顯著高于退熱藥相關知識宣傳教育前問卷得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目前我國患兒家長對退熱藥合理使用的整體認知不足我國當前兒科醫療資源緊缺, 社區建設仍待進一步加強, 廣告媒體中小兒藥品宣傳較為常見, 這些因素均導致患兒家長更大機會的擇自行購藥給患兒服用, 這種情況使得小兒退熱藥不合理使用的風險增大。本次調查結果顯示, 46名(39.66%)患兒家長在小兒發熱時自購退熱藥, 61名(52.59%)患兒家長在小兒感冒時自購退熱藥;26名(22.41%)患兒家長曾因體溫控制不滿意而自行加大退熱藥的使用劑量;38名(32.76%)患兒家長對何時需要服用退熱藥和含有退熱藥的感冒藥缺乏正確的認知;43名(37.07%)患兒家長對退熱藥的間隔時間要求不了解;28名(24.14%)患兒家長曾因孩子體溫控制不滿意而聯合使用含有布洛芬與對乙酰氨基酚的退熱藥;21名(18.10%)患兒家長對退熱藥成分不了解, 曾聯合使用不同劑型的相同成分退熱藥;39名(33.62%)患兒家長曾將退熱藥與含有退熱藥成分的感冒藥聯合使用。
說明目前我國患兒家長對退熱藥合理使用的整體認知不足。醫師在診療過程中應對重點家庭加強退熱藥合理使用的教育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 Age2組問卷得分顯著高于Age1組和Age3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中及以下學歷組、大專及以上學歷組的被調查者問卷成績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兒科醫師在診療中對于看護人員年齡較大的家庭應給予更多關注, 此外, 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患兒家長或看護人員并未在此次調查問卷中表現的更為優秀, 兒科醫師在診療過程中不應因對象文化程度高低而減少甚至省略退熱藥合理使用的宣傳教育工作[8]。
醫師在診療過程中進行退熱藥合理使用的宣傳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 由于醫療知識宣傳普及少, 兒科醫療資源緊缺, 醫生看診時間短, 患兒看護人員缺乏基本醫療知識的來源。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退熱藥相關知識宣傳教育后被調查者問卷得分顯著高于宣傳教育前問卷得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醫務工作者向患兒看護人員強調退熱藥正確使用的注意事項能夠有效提高患兒看護人員的認識水平, 對降低退熱藥過量使用風險具有重要意義[9, 10]。
WHO制定的兒童常見疾病管理指南中, 對退熱藥使用的正確劑量進行了明確規定。2016年制定的《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中對退熱藥的使用做了再次的闡釋, 不推薦對乙酰氨基酚聯合布洛芬用于兒童退熱, 也不推薦二者交替用于兒童退熱, 退熱藥不能有效地預防熱性驚厥發作。在這兩種藥的說明書中, 也明確指出退熱藥不能同時與其他含有解熱鎮痛藥的藥品同時使用。醫師在診療過程中應當強調退熱藥的使用劑量和間隔, 不應因體溫不能完全降至正常而擅自加大用藥劑量。避免以保持體溫正常為目標而忽視用藥次數的情況。禁忌將不同劑型的退熱藥及含退熱藥的感冒藥聯合使用的情況。對于難以理解相關知識的看護人員, 應當闡明退熱藥過量的危害, 囑其切勿擅自購藥使用, 預防因退熱藥過量導致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 現階段小兒退熱藥超劑量使用的情況時有發生, 臨床醫生在就診過程中開展合理用藥宣傳教育對減少退熱藥過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Pierce CA, Voss B.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buprofen and Acetaminophen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 Meta-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Review.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 2010, 44(3):489-506.
[2] Kanabar DJ.A clinical and safety review of paracetamol and ibuprofen in children. Inflammopharmacology, 2017, 25(1):1-9
[3] 彭巖, 于淼.小兒退熱藥的分析及使用探討.健康必讀(下旬刊), 2012(1):181.
[4] 黃從付, 黃列虎, 盧仕仰, 等.小兒常用退熱藥的作用機理及不良反應.現代醫院, 2011, 11(5):39-41.5
[5] Schnackenberg LK, Sun J, Bhattacharyya S, et al. Metabolomics analysis of urine samples from children after acetaminophen overdose.Metabolites, 2017, 7(3):46-48.
[6] Tang D, Chan WL, Phua DH. Performance of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observation unit protocol in reducing length of stay for acetaminophen overdose: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8, 11(1):1-8.
[7] Cardile S, Martinelli M, Barabino A, et al. Italian survey on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children.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6, 22(5):1877-1883.
[8] 劉劍鋒, 楊武萍, 周永鎮. 濫用退熱藥致小兒虛脫12例報道. 內蒙古中醫藥, 2011, 30(22):180.
[9] 何秀姝.對乙酰氨基酚致肝臟損傷的文獻計量學分析及AOP框架的構建.廣西醫科大學, 2017.
[10] 何秀姝, 彭輝, 胡完, 等. PubMed/MEDLINE數據庫中對乙酰氨基酚致肝損傷的文獻計量學分析.毒理學雜志, 2017, 31(4):41-47.
[收稿日期:201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