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群芳

【摘要】 目的 探究肩鎖關節脫位患者行關節鏡下改良Endobutton結合錨釘治療應用標準化康復與護理對其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40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在關節鏡下改良Endobutton結合錨釘治療后實施標準化康復護理。觀察患者護理后的康復情況, 比較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美國肩肘外科醫師協會評分(ASES評分)、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系統(Constant-Murley評分)。結果 康復情況優28例(70.0%)、康復情況良10例(25.0%)、康復情況中2例(5.0%), 康復情況差患者0例(0), 優良率為95.0%(38/40)。治療后, VAS、ASES、Constant-Murley評分分別為(1.08±0.32)、(89.66±7.31)、(86.85±6.50)分, 均優于治療前的(7.58±2.12)、(63.45±9.84)、(58.44±9.59)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標準化康復護理應用于關節鏡下改良Endobutton結合錨釘治療肩鎖關節脫位患者中, 肩關節功能得到顯著改善, 臨床價值較高。
【關鍵詞】 肩鎖關節脫位;關節鏡;改良Endobutton結合錨釘;標準化康復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1.096
肩鎖關節是人體進行上肢運動(上舉、外展)時所需要到的支點, 其在肩胛帶功能和動力學上占有重要位置, 同時也參與了肩關節的前屈和后伸運動。當肩鎖關節有局部疼痛、外展或上舉運動困難、前屈和后伸運動亦受阻、壓痛等癥狀時可能發生肩鎖關節脫位。肩鎖關節脫位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 由于采用手法復位患者制動較為艱難, 因而手術治療效果更好, 術后護理也很關鍵。關節鏡幾乎可見關節內所有部位, 拍攝的圖像經過放大能看得更準確, 關節鏡手術創傷小、瘢痕少、恢復快、技術成熟, 應用廣泛。本文旨在對關節鏡下改良Endobutton結合錨釘對肩鎖關節脫位的標準化康復護理進行研究,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6年3月~2018年12月接診的40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男23例、女17例;其中高處墜落致傷4例, 摔倒致傷12例, 運動致傷9例, 交通事故致傷15例。均已排除依從性差、存在嚴重意識障礙、腎臟功能不全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肩鎖關節脫位病理診斷標準, 患者均知情研究詳細內容并簽署同意書, 本次研究已獲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
1. 2 標準化康復護理方法 對所有患者均實施關節鏡下改良Endobutton結合錨釘雙重解剖重建喙鎖韌帶術治療, 術后實施標準化康復護理, 具體如下。①患者完成手術治療將其轉移回病房, 動作輕柔以防碰撞到患側, 對還處在麻醉狀態下患者各項生命體征予以嚴密監測;觀察患者患肢手部或前臂感覺是否正常或發生麻木以及傷口是否發生紅腫或滲血等情況, 一旦患者情況異常立即向醫生匯報并處理。②患者臥位休息, 在患肢肘部墊高度接近胸部部位的柔軟枕墊, 確保患肢肘部和胸部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前臂自然放在胸前肘部放松屈曲, 保證患肢處在內收狀態確保能夠更好的穩定肩鎖關節;當患者需下床靠坐、站立或走路時護理人員要緩慢將患者扶坐在床邊, 利用纏有鋁制板或木板的手吊帶作為患肢前臂托板予以妥善固定, 肘關節呈直角屈曲、手前臂自然放松、患肢呈胸前內收狀態后將吊帶懸掛于脖子上固定;協助其下床活動[1]。③術后當天患者麻醉醒后指導其進行手指、肘關節、腕關節屈伸、握拳等肩關節活動, 并鼓勵其進行肌肉收縮訓練。評估患者疼痛情況, 以免中斷手吊帶固定保護6周前的肩關節被動活動和6周后的主動肩關節康復訓練。觀察患者有無并發癥, 若患者體溫有所升高, 且觀察傷口部位有熱、紅、腫等情況。患者出現疼痛感, 行無菌消炎避免切口感染;若患者肩部嚴重腫脹, 疼痛劇烈, 則在術后2 d內利用加壓冷療法減少關節腔積液和積血癥狀緩解腫脹;協助患者進行翻身, 避免患肢發生外旋或健肢支持力度不夠翻不過身造成固定袢與隧道反復摩擦, 導致袢斷裂再次發生脫位[2]。④術后2 d指導患者進行肩關節被動活動, 即患肢在健肢的推動下完成外展和內收的活動后行鐘擺樣康復練習, 以術后2 d<30°、7 d內<60°、14 d內<90°、28 d內<120°的活動范圍, 健肢保護下先進行前后擺動無明顯疼痛感后行左右擺動練習, 以15~30 min/次, 3次/d循序漸進練習[3]。術后28~42 d內在健肢幫助下以3次/d、30~60 min/次完成肩關節全范圍被動上舉運動, 如鐘擺樣練習、肩關節的被動前屈上舉練習以及被動內收、內旋、外旋、外展和爬墻等相關訓練, 并逐步增加活動量。術后1~6個月內開展肩關節主動活動, 如肩關節主動前屈上舉、后伸、外展、外旋、聳肩、內收、內旋等全方位活動, 增加患肢肩關節的肌力, 期間禁投擲物品、提拉重物的負重行為, 以防過早負重影響喙鎖韌帶愈合。手術6個月后, 借助墻壁拉力器、啞鈴等進行抗阻力練習并進行前屈后伸、外展內旋和外旋等抗阻肌力訓練, 并不斷增加負荷直到能夠完全負重為止[4]。⑤術后留院觀察1~2 d, 各項指標正常后無異常能夠自由活動后即可出院, 出院前詳細告知患者院外護理的相關注意事項, 并由患者帶回醫院自行設計編輯的術后康復計劃方案, 強調術后6周內非常關鍵, 一定要留意避免負重、活動范圍適當、手吊帶固定妥善等, 避免發生脫位。若出院康復期間仍有其他疑問可直接致電康復方案里的電話或到醫院檢查, 出院后2個月內每周回院復查1次, 往后改為1次/個月。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采用VAS評定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情況;參照ASES評分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肩肘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定;參照Constant-Murley評分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肩關節功能進行判定[5]。以優、良、中、差4個標準對患者治療后的康復情況進行評定。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康復情況 康復情況優28例(70.0%)、康復情況良10例(25.0%)、康復情況中2例(5.0%), 康復情況差患者0例(0), 優良率為95.0%(38/40)。
2. 2 治療前后VAS、ASES、Constant-Murley評分比較 治療后, VAS、ASES、Constant-Murley評分分別為(1.08±0.32)、(89.66±7.31)、(86.85±6.50)分, 均優于治療前的(7.58±2.12)、(63.45±9.84)、(58.44±9.59)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關節鏡下改良Endobutton結合錨釘雙重解剖重建技術屬于微創手術, 可以有效重建喙鎖韌帶恢復肩關節生理解剖并改善患者的肩肘關節功能, 但術中采取側臥位上肢牽引的方法進行很可能因為手術牽引時間過長造成機械損傷, 同時牽引過度會損傷患者的鎖骨下靜脈、動脈和臂叢神經[6]。根據術后2 d對患者的細致護理, 嚴密監控各項指標, 及時處理患者的疼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同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標準化的康復訓練方案, 從手吊帶固定、被動運動恢復上肢功能到主動運動、抗阻肌力訓練等多方面施予指導并全程做好監督和總結評價[7, 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康復情況優28例(70.0%)、康復情況良10例(25.0%)、康復情況中2例(5.0%), 康復情況差患者0例(0), 優良率為95.0%(38/40)。由此可見標準化的康復護理對于患者康復而言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 標準化康復護理應用于關節鏡下改良Endobutton結合錨釘治療肩鎖關節脫位患者中, 肩關節功能得到顯著改善臨床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王華興, 張保成, 宋強, 等. 雙Endobutton結合錨釘治療Allman Ⅲ型肩鎖關節脫位25例臨床觀察. 湖南中醫雜志, 2016, 32(10):81-82.
[2] 胡勁濤, 陸建偉, 傅利鋒. Endobutton鋼板結合錨釘修復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病例對照研究. 中國骨傷, 2016, 29(9):841-846.
[3] 章亞青, 萬小梅, 朱莎, 等. 關節鏡下改良Endobutton結合錨釘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標準化康復與護理. 西部中醫藥, 2018, 31(4):117-120.
[4] 董輝詳, 黃長明, 范華強, 等. 關節鏡下改良Endobutton結合錨釘雙重解剖重建技術在肩鎖關節脫位治療中的臨床應用.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 2017(1):36-46.
[5] 湯紅偉, 李云飛, 韓擎天, 等. 帶線錨釘結合Endobutton鋼板治療Tossy Ⅲ型肩鎖關節脫位. 中國臨床醫學, 2018, 25(5):75-79.
[6] 許玉林, 卓乃強, 毛海酈. 關節鏡輔助下Endobutton鋼板固定取掌長肌腱韌帶重建治療肩鎖關節脫位. 重慶醫學, 2018(4):492-493.
[7] 楊宏棟, 陳貴彬, 翁陽華, 等. 關節鏡與開放術式下應用Endobutton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對比研究. 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志, 2015, 21(3):276-279.
[8] 李強, 劉俊生, 汪揚, 等. 關節鏡下輔助雙Endobutton鋼板解剖重建喙鎖韌帶治療急性肩鎖關節脫位的中期療效.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4, 29(3):233-235.
[收稿日期:2019-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