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梅 葉志衛 陳曉玲

【摘要】 目的 研究痙攣型腦性癱瘓(腦癱)患兒在康復運動中接受核心穩定性訓練的臨床效果。方法 76例進行康復運動治療的痙攣型腦癱患兒, 以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38例。對照組實施針灸推拿運動綜合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核心穩定性訓練。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量表評分、臨床治療效果、治療總時間及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前, 兩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量表評分均明顯升高, 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1%,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兒治療總時間為(20.38±3.51)d,?明顯長于觀察組的(16.07±2.49)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6%(1/38), 低于對照組的15.9%(6/3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痙攣型腦癱患兒在康復運動中接受核心穩定性訓練, 可以減少不良事件發生, 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改善運動能力, 縮短治療時間, 使治療效果明顯提高。
【關鍵詞】 痙攣型腦性癱瘓;康復運動;核心穩定性訓練;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1.107
腦性癱瘓在臨床上被簡稱為腦癱, 主要是由發育不成熟的大腦、先天性發育缺陷、獲得性(早產、低出生體重等)非進行性腦損傷所導致, 患病率水平大約為每1000例活產兒當中3例[1]。痙攣型腦癱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腦癱類型, 其患兒占全部腦癱疾病患兒總數60%以上。痙攣型腦癱患兒的肌張力水平不斷增高, 會對軀干及四肢的活動能力造成干擾, 從而使患兒的運動能力受到不利影響[2]。本文研究痙攣型腦癱患兒在康復運動中接受核心穩定性訓練的臨床價值,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76例進行康復運動治療的痙攣型腦癱患兒, 以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38例。對照組中男21例, 女17例;月齡1~28個月, 平均月齡(10.3±6.1)個月。發病時間1~19個月, 平均發病時間(4.1±5.0)個月;觀察組中男23例, 女15例;月齡1~26個月, 平均月齡(10.1±5.9)個月;發病時間1~17個月, 平均發病時間(4.3±4.4)個月。兩組患兒性別、月齡、發病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實施針灸推拿運動綜合治療, 具體如下。① 針灸:取穴包括百會、四神聰、印堂、雙側頂顳前斜線、頂旁1線、曲池、外關、合谷、腕骨、陽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頭部穴位針刺采取平刺法, 快速進針確定得氣之后, 持續留針30 min左右;身體穴位針刺采取瀉法, 在確定得氣后立即出針。② 推拿:治療前幫助患兒取仰臥位, 頭部用拇指按揉法, 沿著經脈的實際走向施術, 重點對百會、四神聰、太陽等穴位進行點按, 持續時間1 min左右, 在運動區、感覺區沿著實際走形的方向, 施以拇指推揉法, 時間控制在3 min左右。四肢采用抗牽拉的方式對處于痙攣狀態的屈肌進行處理, 持續時間控制在1~2 min, 然后按照由近端向末端的順序, 施以輕揉, 持續時間在20 min左右。隨后幫助患兒取俯臥位, 在背部位置按照由上向下的順序沿督脈及膀胱經通過指揉法及推揉法交替進行推拿, 各5~10遍。③ 運動:采用Bohath訓練法, 主要包括翻身、四點位保持、坐立、爬行、跪立、站立、行走, 每次持續訓練時間控制在40 min左右。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核心穩定性訓練, 選擇幫助患兒進行仰臥起坐、軀干搭橋、俯臥位抬腿、側臥位髖伸展、動態Bobath球上訓練, 以上項目具體實施的難度逐漸加大, 根據實際病情對訓練項目進行選擇, 達到預期效果后, 再進行下一項目, 強化核心肌肉力量, 增強穩定性。治療師和患兒之間要保證做到一對一指導, 患兒不能自己完成的項目,? 治療師要給予一定的輔助性幫助, 每次訓練持續40 min左右。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量表評分、臨床治療效果、治療總時間及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 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腦癱癥狀基本消失, 粗大運動功能量表評分的改善幅度≥80%;有效:腦癱癥狀有所減輕, 粗大運動功能量表評分的改善幅度≥50%, 但<80%;無效:腦癱癥狀沒有減輕, 粗大運動功能量表評分的改善幅度<50%, 或病情惡化發展[3]。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量表評分均明顯升高, 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1%,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兒治療總時間比較 對照組患兒治療總時間為(20.38±3.51)d, 明顯長于觀察組的(16.07±2.49)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174, P<0.05)。
2. 4 兩組患兒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6%(1/38), 低于對照組的15.9%(6/3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34, P<0.05)。
3 討論
腦癱患兒的運動能力發育狀態相對較為滯后, 肌肉力量不足只是其眾多癥狀表現之一, 最主要表現為肌肉力量的控制能力嚴重不足, 脊柱在運動期間不能夠對相應的力量進行傳遞, 會導致運動模式出現異常。提高核心穩定性具體指的是, 在訓練過程中, 提高核心部位控制能力, 使軀干能夠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姿態。在保證軀干處于穩定狀態的基礎上, 使患兒四肢肌肉的發力更加協調, 使力量產生、傳遞、控制都能夠達到最佳化。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的康復訓練需加強軀干核心肌群的肌肉力量訓練, 使肌肉力量增強并保持平衡, 使軀干的穩定性能夠得以鞏固, 在保持軀干平衡的基本前提下, 對上下肢力量進行有效的訓練, 隨后再進行爬行、坐立、站立、行走等較為復雜的訓練, 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6]。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兩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量表評分均明顯升高, 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兒治療總時間長于觀察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 痙攣型腦癱在康復運動中接受核心穩定性訓練, 可以減少不良事件發生, 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改善運動能力, 縮短治療時間, 使治療效果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 中國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 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第一部分.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5, 30(7):747-754.
[2] 金炳旭, 趙勇, 李素云, 等. 核心穩定性訓練對腦性癱瘓患兒坐位能力的影響.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14, 6(4):324-325.
[3] 李丹, 劉軍軍, 劉亞瓊, 等. 核心穩定性訓練對腦性癱瘓患兒功能恢復的效果.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5, 21(5):583-584.
[4] 劉躍琴, 張惠佳, 覃蓉, 等. 核心控制訓練對痙攣型腦性癱瘓的療效.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4, 20(11):1071-1073.
[5] 王桂平, 林堅, 龐偉茂. 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對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生, 2015, 53(17):148-151.
[6] 許川月, 陳黎明, 江瑩. 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臨床護理, 2017, 9(2):116-118.
[收稿日期:201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