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藝豪 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保險是以概率論和大數法則為數理基礎,利用風險匯聚技術,將大量獨立的可保風險集中起來,使人均預期損失的標準差顯著下降的保障制度。基于中心極限定理,可以掌握平均損失的近似分布,從而使保險公司更好地衡量風險、承保風險和管理風險。
流行病學作為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的方法學,與保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者均具有群體性、對比性、統計學、社會學和發展性的特征。
KAP的研究與應用對于保險公司衡量風險與管理風險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目前,人身保險的測算多基于歷史統計數據,屬于一種回顧性分析,而對于被保人群體目前的生活方式、健康理念鮮有了解,前瞻性分析不足。本文通過對大量人群進行肺癌相關KAP調查,有助于保險公司不僅從歷史數據角度出發,更從嶄新的認知角度評估被保人的未來風險,從而進行相應的定價調整、核保評估和承保后的客戶健康管理,降低或損失發生的可能性,推遲損失發生的時間,使未來保險“一人一價”成為可能。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2014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例數共380.4萬例(其中男性211.4萬例,女性169.0萬例),平均每天約有10 400人診斷為惡性腫瘤,其中,肺癌的發病率高居榜首,是男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男性和女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位居同期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第一位。大多數肺癌患者被確診時已經發展為晚期,與最佳治療時期擦肩而過,其5年生存率僅為19.7%。本文以防重于治的肺癌為例,開展對于武漢市民肺癌KAP的橫斷研究。
調查期間為2019年3月至當年6月,在武漢市江岸區、蔡甸區及洪山區展開,調查區域遍布武漢三鎮。在廣場、小區、駕校、公交車站等人群密集處,隨機選擇路人進行采訪。為受訪者提供調查問卷,并指導其現場完成。
使用結構性KAP調查問卷,參考國外惡性腫瘤問卷進行設計。采訪者均接受為期1天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采訪標準話術、非引導式提問和開放式提問等。采訪者分為三組,每組4人,分別派往江岸區、蔡甸區和洪山區。關于致病因素、預防手段、早期癥狀、對肺癌的態度及行為的相關問題均包含在問卷中。
在第2、3、4、9題中,我們參照流行病學的病因模型[2],結合所查閱的權威文獻,設置了所有選項,每個選項均為正確答案。病因模型詳見圖1,調查問卷詳見圖2。
圖1 疾病因素模型[2]
圖2 肺癌知識調查問卷
整理調查問卷并對其中答案進行編碼,錄入電腦,利用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17.0 (SPSS Inc., Chicago, IL,USA)對數據進行分析、驗證。為確保數據錄入質量,進行分批次錄入,每批錄入由兩名人員參與,獨立工作,完成后進行交叉核對。數據分析結果以百分比表示,全程研究數據置信區間均為95%(95%CI),95%CI采用比例置信區間計算器計算,統計學意義定義為p值小于0.05。
調查問卷回復率為93.66%(812/867),共計送出問卷867份,回收867份,其中812份為完整有效填寫的問卷。
受訪者中,男性占比49.63%,女性占比50.37%。受訪者年齡多為20-30歲,大多為學生(41.87%)。近96%的受訪者至少接受了初中教育,見表1。
表1 受訪者的人口特征
1.是否知道肺癌
根據數據,1.97%的受訪者表示從未聽說過肺癌,其中62.44%為女性,31.47%為年齡60歲以上者,31.47%為工人,見表2。
表2 受訪者是否聽說過肺癌
2.肺癌是否傳染
不少受訪者對肺癌的傳染性缺乏認識。在知道肺癌的人群中,33.5%的人認為肺癌會傳染,或不知道肺癌是否傳染,他們多為20-30歲人群(11.45%)、學生(11.45%)以及初中畢業人群(8.37%)。
3.受訪者對肺癌致病因素的了解
盡管有98.03%的人知道肺癌,但極少數受訪者對其真正了解。在知道肺癌且其非傳染性的人群中,僅0.10%的人正確判斷了所有肺癌致病因素,6.30%的人正確判斷了所有預防方法,7.63%的人正確判斷了診斷方法。
肺癌致病因素的相關認識非常差(正確率由低到高):三手煙(15.7%),職業因素(34.8%),油煙(35.3%),裝修空氣污染(41.3%)以及大氣污染(58.0%)。
4.肺癌的預防手段
受訪者對如何預防肺癌沒有很好的認識,比如,佩戴口罩是很好的預防粉塵和煙霧吸入的方法,但恰恰相反,其為未勾選比率最高(72.1%)的項目。此外,一些生活中的日常舉動可以幫助我們預防肺癌,但均未引起受訪者的重視。
5.肺癌的早期癥狀
受訪者對肺癌的早期癥狀缺乏了解(錯誤率由高到低):氣急(75.60%),干咳無痰(62.20%),胸部疼痛(57.8%),咳嗽程度重、次數多、聲音尖(40.3%)
對于診斷方法,47.5%的人認為X線胸片對于肺癌診斷有幫助。然而,少有人知道支氣管鏡(22.2%)和痰涂片檢查(27.0%)亦有助于診斷肺癌。
6.了解肺癌知識的途徑
經分析,受訪者了解肺癌相關知識的渠道主要通過(百分比從高到低):電視(54.65%) , 互聯網(48.87%) , 報紙(34.67%), 雜志(25.50%) 和 電臺(12.31%)。交叉分析顯示,影響其知識渠道的主要因素是年齡、性別、職業以及教育程度。男性多通過雜志、電臺和報紙了解,相比之下,女性多通過電視和互聯網了解。50-60歲的采訪者獲得肺癌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隨著教育水平提升,采訪者的知識渠道亦傾向于多樣化。
7.肺癌相關態度
知道肺癌的人群中,若懷疑自己罹患肺癌,7.4%的人不愿看醫生,或不知道該怎么辦,他們多為50-60歲人群(15.25%)、農民(8.82%)和高中畢業人群(9.63%)。
8.肺癌相關行為
在選擇就診醫院方面,社區衛生院更受60歲以上老人、小學畢業及以下人群、農民以及退休人員歡迎。有更好工作的人更傾向于去大醫院就診,女性相較于男性更愿意去大醫院就診。
值得注意的是,KAP理論應用的領域大多從管理視角出發,如果從傳播角度重新審視這個理論,隨著互聯網對傳播模式的重塑,這個理論顯得較為單向,在信息的接收端缺少反饋,以至于它的應用過程中是以單向傳播和單向宣教為內核,因此傳播效果有待于進一步驗證。在研究方法的問題上,由于調查表經常隨統計內容而變化,目前KAP的調查未統一測量工具,且缺少標準的評價工具。因此,未來對KAP理論的評價量表系統開發顯得尤為重要。
KAP模式在商業保險有廣闊的應用空間。主要體現在產品設計、核保評估以及承包后客戶健康管理三大環節。在產品設計環節,精算師可以根據當地客戶的KAP評分大數據,進行人身風險的衡量及評估,構建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這一方法已有相關的流行病學應用,以預測肺癌風險[23]。基于模型,對保險費率進行適當調整,提升該地區的產品價格合理性與競爭力。在核保評估環節,公司可以向潛在客戶以及投保人發提供調查問卷,有助于進行人身風險識別。由于人身保險的長期性及保險業的服務屬性,KAP理論與人身保險相性良好,在承保后客戶健康管理環節,通過客戶端APP智能推送相關保健信息、提醒體檢信息以及健康任務,做好損失預防工作,降低損失發生的概率,或在重大疾病早期即進行介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維護客戶身體健康,同時亦大大降低了保險公司的潛在損失。其本質上是一種損失預防措施和損失抑制措施。
目前,平安人壽保險公司旗下的平安福產品已經推出了平安RUN功能,通過達成運動任務,可提高保額,與KAP理論存在類似之處。然而,實際觀察證明,真正達成平安RUN任務目標的客戶少之又少。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于任務僅限于對客戶行為進行管理,而沒有從認識和信念角度出發進行教育。壽險行業作為低接觸性服務行業,客戶投保之后,壽險業務主要依靠客戶與業務員的關系維持,因此筆者認為,對于業務員的健康信息推送非常重要。業務員與客戶的互動過程中傳達信息,不僅可以增加凈推薦值,還可提升客戶相關健康認識,從而改變信念,健康行為自然水到渠成,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目標亦得以實現,是一種理想的雙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