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輝,沈 堅
(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
胸椎錯縫癥是指因外傷、勞損或寒濕等因素導致胸椎關節突關節的微小位移、滑膜嵌頓、小關節半脫位而引起的胸背疼痛、呼吸不暢或活動受限等癥狀的病癥,好發于上中胸段[1]。胸椎錯縫癥既往文獻稱“胸椎關節突關節紊亂癥”或“急性胸椎關節突關節滑膜嵌頓”等,屬中醫“骨錯縫”范疇,俗稱“岔氣”。筆者在擔任浙江省男子排球隊隊醫期間,采用針刺合并過伸提胸法治療男排運動員胸椎錯縫癥40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選自2015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因胸椎錯縫癥就診于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體育醫院門診的男排運動員,共計80例,均確診為胸椎錯縫癥。所有選入的病例都符合本次研究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其中,年齡16~24歲,平均20.6歲;病程為1天~2個月。將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0例,對照組40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損傷部位等計數資料,經方差齊性檢驗,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2015年制定的SATCM-2015-BZ081胸椎錯縫癥臨床診療指南[2]制定胸椎錯縫癥診斷標準。①病史:該病多因過度扭轉、牽拉等外傷史、慢性勞損或感受寒濕史以及長期處于某種不良體位等因素作用下容易造成胸椎失穩,引起胸椎后關節錯位。本病多發生在胸椎第3至第7節段。②臨床表現:局部感覺酸脹抽痛,常受限于某一體位不能隨意轉動或屈伸,嚴重者牽掣肩背作痛,俯仰轉側困難,疼痛多隨胸脅運動牽動胸椎活動增強而加重,常伴胸悶不暢、呼吸不舒,入夜翻身困難,病程較長者可見因長期保護性體位所引發的體態姿勢異常,更有甚者可出現焦躁不安、食欲減退等。③體征:壓痛,錯縫胸椎節段后關節處可觸及明顯壓痛,大多見于一側脊柱旁邊,少數兩側均可見壓痛;肌肉痙攣,根據錯縫脊柱節段的不同,相關肌肉如最長肌、豎脊肌處可探及明顯的條索狀物,身形消瘦皮脂含量較低者甚或和捫及胸半棘肌、多裂肌條索樣痙攣和明顯壓痛。錯縫胸椎節段棘突間隙可及增寬或變窄,棘突偏歪,多表現為一側偏凸,而對側可觸及空虛感。功能障礙,部分胸椎錯縫患者可無明顯功能障礙,少數患者可因酸痛在改變體位時脊柱、肩胛胸壁關節、肩關節活動減小,錯縫胸椎牽拉疼痛甚至無法轉側,夜不能寐。④影像學檢查:胸椎DR片,胸椎后關節錯縫屬解剖位置上的細微變化,兩側關節突關節間隙寬度可能存在差異,胸椎棘突可出現較明顯偏歪,甚至嚴重者可出現脊柱側彎。因為部分人存在椎體棘突先天側偏,而椎體和后關節位置正常,故胸椎DR片出現明顯棘突偏歪時,應結合患者癥狀和臨床體格檢查,如無明顯癥狀且體格檢查無明顯異常者,即使DR片上提示棘突側偏,也不可輕易診為胸椎錯縫癥。
針刺治療:取穴,阿是穴(錯縫脊椎兩側的壓痛點),針刺穴位皮膚局部75%酒精消毒,用1寸毫針在阿是穴上、下、左、右加4~6針,錯縫脊椎兩側的夾脊穴選2~3穴針刺,深度0.5~0.8寸,得氣后針柄接通G680522A電針儀,選擇頻率80~100次/min連續波,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次留針15 min。
采用過伸提胸法[2]:第一步,站立抱頸:患者站立位,十指緊扣,置于頸項部,雙臂內收緊貼于胸前,盡量低頭呈拱背狀。技術要點:盡可能低頭拱背,可使疊瓦狀胸椎棘突打開、胸椎后關節松動。第二步,雙手合抱:在第一步的基礎上,術者站立于患者背后,以胸部貼緊其后脊柱胸段形成支點,術者兩手環繞患者雙肘部并向胸部抱緊。技術要點:術者胸部緊密貼于患者背部,雙手緊抱,以防脫滑。第三步,抱升胸椎:在第二步的基礎上,術者用短促、可控的頓力,瞬間向斜上后方提升患者,可聽到多個“咯嗒”聲響。如此可重復提升2~3次。技術要點:用快速頓力,把患者整個人向斜上后方抱起來,但不能使患者足尖離地。
1天一次,3次為一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口服,一次2片(0.3g/片),若疼痛持續未能緩解,可間隔4~6小時重復用藥1次,24小時不超過4片。
3.1.1 臨床療效。參照2015年制定的SATCM-2015-BZ081胸椎錯縫癥臨床診療指南[2]。治愈:經治療,癥狀、體征全部消失,能正常參加訓練。好轉:經治療,癥狀、體征有所改善,活動輕度受限。未愈:與治療前相比,癥狀、體征無改善,不能參加訓練。
3.1.2 治療前后疼痛綜合評定。參考目前國際公認的描述與測量疼痛的量表進行測評,觀察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情況。①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先在一個標尺的一面刻有長度,另一面放有可以移動的游標。尺子的兩端分別代表“無痛”(0分)和“最劇烈的疼痛”(10分)。患者在評分時,首先讓其面對游標一側,并依據最近一天的疼痛情況移動游標,醫生則面對有刻度的一側,記錄下該患者的疼痛程度評分情況。(在進行視覺模擬評分法前,首先要和患者進行詳盡的溝通和解釋工作,使得患者充分了解該測量方法,以及理解此法評定疼痛和真正疼痛的關系。)②現有疼痛強度(PPI):分成無痛、輕度不適、不適、難受、可怕的疼痛、極為痛苦6個等級,分別記以0、1、2、3、4、5分。
3.1.1 臨床療效。治療組完全治愈24例,癥狀好轉14例,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完全治愈15例,癥狀好轉12例,總有效率為67.5%。其中治療組有60%的患者治愈,35%的患者病情有所好轉,對照組有37.5%的患者治愈,30%的患者病情有所好轉。兩組療效經檢驗,差異顯著(P<0.0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3.1.2 治療前后疼痛綜合評定。治療前,治療組VAS、PPI分別為8.25±1.42、2.34±0.78,對照組VAS、PPI分別為8.11±1.39、2.28±0.73,兩組患者治療前VAS、PPI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VAS、PPI分別為2.32±1.38、0.55±0.63,對照組VAS、PPI分別為5.05±1.62、1.61±0.67,兩組患者治療前VAS、PPI均無統計學差異(P<0.01),說明針刺加過伸提胸法治療有顯著治療作用。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的比較
患者,男性,21歲,浙江男排一線運動員,發球手,2016年8月 18日初診。患者自訴一周前訓練后出現右肩背部困重酸痛,近3天來疼痛加重,訓練后,轉頸、抬肩、拱背后疼痛甚劇,視覺模擬評分法8分,疼痛強度(PPI)4分。查體:T3棘突向左側偏明顯,上背部向左側旋轉受限,T3棘突旁觸及明顯壓痛點、叩擊痛,深吸氣酸疼抽痛明顯加重,并可捫及條索狀攣縮筋結,胸廓擠壓試驗(-),胸椎正位片示T3棘突左側偏歪明顯。通過仔細詢問患者病史與體征檢查,診斷為胸椎錯縫癥,應用針刺結合過伸提胸法治療1次,后進行胸背部肌肉拉伸,癥狀明顯減輕,視覺模擬評分法2分,疼痛強度(PPI)1分,囑患者平時多進行脊柱核心力量訓練以期加強脊柱椎體穩定性,同時加強上背部肌肉力量訓練,訓練前后進行胸背部牽拉,鞏固治療2次,癥狀、體征全部消失,能正常參加訓練,復查胸椎正位片示T3棘突左側偏歪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
胸椎錯縫癥是運動醫學科的常見及多發疾病,球類項目中以男排運動員中多見,其主要由于閃撲外傷或者長時間處于某種不良體位而引發勞損甚至退行性改變,使胸椎錯縫節段的上下椎體力學平衡改變,椎體失穩,胸椎后關節錯位,筋膜嵌頓,最終導致了錯縫椎體節段核心肌群、血管和神經等軟組織結構異常,無法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表現為胸背局部酸疼抽痛,局部活動受限。疼痛隨呼吸、上肢運動、胸廓屈伸旋轉等胸脅運動增強而加重,常伴有胸悶不舒,呼吸不暢,夜間翻身困難,甚至可有心煩不安,食欲減退等。此種病理結果通常也會導致無菌性炎癥的產生,嚴重者則表現為出血乃至鈣化,而這又會作為誘因再次引發該疾病,由此形成惡性循環[3],這也是該病令患者倍受折磨的發病機理。
排球運動是一項技巧性很強的隔網集體對抗的以技能為主導類集體項目,它的損傷易發部位及專項多發病有其自身特點,這主要由排球運動項目的特殊技術要求和身體某些部位存在一定的生理解剖弱點兩個潛在因素有關,它對運動員專項體能和專項技術的要求相對比其它運動項目要高。排球運動員在背傳、背墊、發球、扣球等動作過程中,脊柱反復大幅度過伸和旋轉、椎體后關節反復錯動、上背部肌肉長時間反復處于放松-緊張狀態,易引發椎體后關節松動和核心肌群力量失衡,從而導致胸椎錯縫癥的發生。
胸椎錯縫后,除胸椎后關節解剖位置改變外,多同時存在背部淺層肌肉(胸最長肌、頸夾肌、菱形肌、豎脊肌等)、深層肌肉(胸半棘肌、肋短提肌、肋長提肌、多裂肌等)肌肉和橫突間韌帶等軟組織之間的正常解剖位置的改變,即中醫所講的“骨錯縫”、“筋出槽”,屬于中醫學“傷筋”的范疇。故中醫把該病歸為“胸背痛”、“痹癥”、“岔氣”[4]等。《圣濟總錄》云:“若因傷折,內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治宜除去惡瘀,使氣血疏通則可復原也 。跌打損傷,氣滯血瘀,脈絡不通,不通則痛。且傷氣比及血,傷血亦常導致氣滯。”故本病病機主要因閃撲頓挫而致“骨錯縫”、“筋出槽”,離經之血淤滯脈絡所致氣機阻閉,不通致痛。因而該病的治療應當遵
從《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骨正筋柔,氣血以流”之治則。該病治療主要以手法為主,因其簡單便于操作,千百年來臨床驗效明顯[5],暴力壓迫或胸椎大角度的外傷性旋轉扭挫,往往造成單個或多個椎體位置的移動使得相應后關節隨之發生錯位而牽拉到關節囊和韌帶且進一步壓迫刺激到神經和血管,致使肌肉產生痙攣性疼痛。通過針刺方法給予病變部位周圍的肌間隔筋膜結締組織及皮神經高強度的刺激,手法的梳理捶磨在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的同時也提高了局部組織痛閾,使肌肉的痙攣獲得松解,促進了損傷組織的修復和無菌性炎癥的吸收;手法的扳運挫壓還能夠對解剖的異常位置進行改造,恢復椎體之間內平衡,最終達到減輕神經、血管所造成的機體機械性受壓,使“骨復位,筋歸槽”,復位后通過加強核心肌群力量訓練起到穩定椎體正常解剖結構的作用,從而達到有效治療疾病并防止復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