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斷升級中美經貿摩擦,引發全球市場動蕩,影響了全球經濟的復蘇。在此背景下,今年上半年,中國6.3%的GDP增速依然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國民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各項主要指標數據充分證明,面對中美經貿摩擦等外部環境帶來的種種挑戰,中國經濟社會具有強大的抗壓能力,中國完全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2018年7月底,中央在深刻洞察國際國內形勢的背景下,做出了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重大經濟政策部署。做好“六穩”是確保我國宏觀經濟行穩致遠的法寶,也是我國在中美經貿摩擦中取得主動的經濟政策保障。今年以來,以“六穩”為導向,我國在相關領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助推高質量發展。這些政策措施不斷顯效,為中國經濟增長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近年來,對于中國經濟增速回落,市場最大的擔憂不在于總量擴張放緩,而在于經濟增速往往與就業直接相關。換而言之,如果就業能穩住,中國經濟增速無論高一點或是低一點也都會在可接受區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必須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國務院成立了包括20多個部門的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各地多措并舉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今年1月至7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867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的79%。8月19日,“部分省份穩就業工作座談會”召開,研究部署進一步穩就業政策措施,要求充分認識就業工作的艱巨性和形勢的復雜性,把穩就業放在突出位置。
——金融形勢總體向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也是中國官方要守住的底線。值得注意的是,在警惕境外資金的大進大出和“熱錢”炒作,堅決避免出現房地產和金融資產過度泡沫的同時,中國并未放緩金融開放的腳步,而是以開放來促競爭進而推動整個行業升級。在著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同時,我國不斷推進擴大金融開放。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此前推出了11條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措施。11條措施相繼實施,開放讓金融業更具競爭力。而利率市場化改革等舉措則助推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以引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這一重量級措施為例,此舉不僅有利于滿足國際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還有利于促進中國評級行業提質升級,最終實現整體金融環境的優化。
——投資平穩增長。各地不斷加大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科技創新、新興消費等領域的投入。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投資增勢良好。1月至7月,制造業投資增長3.3%,比1月至6月加快0.3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小幅加快。在國內,除了減稅降負降低企業財務成本,官方還著力壓縮外貿的綜合成本。2018年,中國出口、進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壓縮約56%和61%,超額完成任務;在海外,官方推出系列政策,以企業為主體,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2019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同比增長6.1%,進口同比增長1.4%。保持了平穩態勢。
——外貿發展保持穩中提質態勢。一系列穩外貿措施發布,各地區各部門狠抓政策落實,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大力培育外貿新業態,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廣大企業迎難而上,內生動力不斷增強。7月進出口值創今年單月新高,推動規模穩步擴大。官方此前發布的新版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中,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由48條措施減至40條。外資也獲準在更多的領域控股或是獨資。這一系列舉措,讓中國繼續成為外商投資熱土。上半年,中國吸收外資478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
——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實際使用外資持續穩定增長,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均保持較高增速,東中西部地區、自貿試驗區普遍增長,主要投資來源地投資增速不減。1月至7月,中國吸收外資數量逆勢上漲,關于“企業大規模外遷”的謠言不攻自破。
盡管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從全球看,中國依然是世界上表現最好、潛力最大、韌性最足的經濟體之一。尤其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早已今非昔比,具有了發展的深厚積淀。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
從長遠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大、韌性強、回旋余地大。近14億人口、近9億勞動力、1億多戶市場主體……巨大的市場規模是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國內消費結構的升級不斷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拉動經濟的新增長極。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不斷提高,政策工具多、空間足。此外,隨著我國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斷推進,創新驅動力越來越強。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新動能正在快速集聚。
尤為重要的是,面對外部諸多不確定性,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化被動為主動,堅持辦好自己的事情,用改革開放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咬定高質量發展目標不動搖,一系列改革開放措施不斷深入推進。
展望下半年,從經濟動力、活力和政策紅利等方面來看,中國經濟增長仍有堅實基礎,全面深化改革還將不斷釋放利好。
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有條件,也有足夠的能力,有效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帶來的不確定性,把經濟下行壓力變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確保經濟運行持續健康平穩。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