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中國成立后,朱德同志在黨、國家、軍隊重要崗位上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決策,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和各項建設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今年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建設新中國共同從事的艱辛探索,對于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建立強大的國防軍,是我們面前迫不及待的任務
1949年10月20日,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朱老總就強調:“建立強大的國防軍,是我們面前迫不及待的任務。”為了加快我軍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朱老總嘔心瀝血,日夜操勞。1950年初,朱老總給毛主席連寫了兩個報告。他提出要迅速建立海軍、空軍、工程兵和鐵道兵,并著手有計劃、有步驟地領導全軍從精簡整編、組建新兵種、發展軍工生產、建立軍事院校、進行文化教育和戰術技術訓練、制定條令條例等七個方面開展工作,來加速我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
朱老總直接參與和領導空軍、海軍、裝甲兵等軍兵種的組建工作,關心后勤工作和軍事工業的發展,注重軍事院校建設和部隊訓練工作。1949年7月上旬,朱老總向中央建議:派留學生去蘇聯學習空軍,6個月畢業即可使用。毛澤東十分重視朱老總的建議,并于7月10日致電周恩來,認為可考慮派三四百人去學習,同時購買飛機100架左右,連同現有的飛行員,組成一支攻擊部隊。1950年3月,朱老總出席空軍政治工作會議時,在講話中明確了空軍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配合其他軍兵種完成解放臺灣的任務。5月,朱老總在全軍參謀工作會議開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軍隊實行統一編制的重要性。這次會議決定設立六大軍區,成立省軍區、軍分區和縣(市)人民武裝部,領導地方武裝工作。
1951年8月10日,朱老總視察海軍615艦,勉勵海軍官兵一定要好好學習海軍戰術技術,牢牢地守衛祖國海防。視察結束后,朱老總還專門就海軍建設問題致函毛澤東,要求盡可能建設海軍的防衛力量。在他的直接領導下,人民解放軍大體上完成了由單一兵種向諸軍兵種合成的轉變,逐步地走上了現代化和正規化的道路,開始了由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歷史性突破。張愛萍上將曾回憶道:“為了盡快使我軍編制和戰斗編成達到合成化,朱德同志親自抓了空軍、海軍、裝甲兵等軍兵種的組建工作,先后從陸軍中抽調大批骨干充實到這些部隊,以欣喜的心情看待這些具有強大火力、突擊力和機動力的新軍兵種的誕生。”
朱老總非常重視實現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就多次給毛主席寫信,提出發展國防工業和制造武器裝備的建議。朱老總還比較早地提出了發展我軍的尖端武器問題。在1957年8月國務院討論“二五”計劃時,他就提出發展尖端武器、搞原子彈和導彈的主張,并得到周恩來的肯定。他說:“朱老總講得好。你有了兩彈(原子彈、導彈)人家對你就不同了。這對科學技術有好處,尖端和基礎是有密切關系的。”1960年10月,朱老總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強調:“我們的軍隊一定要下決心用尖端技術武裝自己。如果我們的軍隊能在思想政治上武裝好,再加上先進的裝備,那就會成為天下無敵的軍隊。”
社會主義必須發展生產力
早在1950年3月,朱老總在全國勞動局長會議及郵政電信代表會議上就提出:“我們目前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發展生產。”后來,不論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尚未進行的時候,或者是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完成的時候,他都始終不渝地強調發展生產力。他認為“建設社會主義就要努力發展生產”。“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都要為發展社會生產力服務”。朱老總在提到發展生產時,常常是同改善人民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的。他說:“我們進行經濟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增進人民的福利。”
朱老總是我國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先驅者之一。他說:“我們要找一條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他認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生產建設“不能違反經濟規律,要按經濟規律辦事。”他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1963年10月,他專門給周恩來、鄧小平寫信,提出:在發展生產中,怎樣更好地運用價值規律,這確實是一個重要問題。朱老總是主張發展商品性生產的。他認為,不論農業和工業,都要發展商品性的生產,以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朱老總很強調農業的重要性,他說:“全黨同志必須提高對發展農業重要性的認識。”“糧食生產一定要過關,否則,哪個國家也養不起我們這么多人。”但是,除重視糧食生產外,他是強調多種經營的,主張農業要向多種經營的方向發展。在種植上和采用技術上,也要因地制宜,使地盡其利,物盡其用。對于工業企業,他在1962年談到,企業、事業單位要實行廠長負責制,制定規章制度,有人負責。他認為工業方面要抓住設備和運輸兩個大問題,要發展鐵路和航運事業,并提出沿河岸的居民靠水吃飯,可以組織他們包運。朱老總特別關懷的,是手工業,他認為這是大工業很重要的助手。“手工業生產發展了,有助于活躍城鄉經濟”。就是將來“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手工業生產也還會存在,這是個長期的事業”。在朱老總的關心下,手工業生產和手工業者都得到很好的發展和保護。在《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總結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時明確說:“朱德同志提出了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的觀點。”這些“在當時和以后都有重大的意義”。
朱老總還主張對外做生意。1962年12月,他在南京同中共江蘇省委負責人談話,曾說:“大門是關不住的,總要和世界市場打通關系。”他主張同其他國家做生意。1957年在同外貿部負責人談話時,他說:“只強調自己制造,不要進口,這不是先進思想,而是保守思想,應當克服。”朱老總批評過那種把“自力更生”理解為閉關鎖國的思想,并說過:“我這個人就是想多搞點對外貿易,因為這樣才能促使我們的建設事業搞得更快。”“增加出口產品數量,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打入國際市場。這樣,可以增加外匯收入,積累建設資金,加快建設速度。”1961年3月,他在港澳出口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特別注意“以進養出”和“以出帶進”兩條,他主張搞勞務出口。他提出外貿工作要有專家,要懂業務,既要政治思想上強又要懂得世界經濟。
朱老總逝世前,仍然牽掛著生產。在病榻上,朱老總同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做了最后一次談話。那時,他正閉著眼睛,聽到李先念來了,立即睜開,兩人緊緊的握手。他慢慢地說:“生產要抓,不抓生產,將來不可收拾。”又說:“生產為什么不能抓?哪有社會主義不抓生產的道理?要抓好。”
深入實際調查研究
1958年7月,朱老總和隨行人員到蘭州五泉山考察,途中看到一座牌坊,牌坊上正書:“高處何如低處好”,后書:“下去還比上來難”。他感慨道:“古人把‘下去還比上來難寫在這里,也是寓意很深啊!要是同我們的現實情況聯系起來看,的確是‘下去更難些。所以,毛主席一再倡導各級干部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倡導干部下放鍛煉,將軍下連當兵,書記種試驗田。”朱老總一貫十分重視“下去”,深入實際調查研究。
新中國成立后,朱老總不顧年事已高,經常下去調研,體察民情民意。他跑遍了中國除臺灣和西藏的每一個省份,調查研究也是多方位的,從工業、農業、商貿、財政、交通等等,都是經過深入調研后,親手擬寫了一份又一份調查報告。據統計,從1956年至1966年,朱德在外視察調研就達27次,平均每年外出近90天,這11年間他向中央致函致電24封,寫出調查報告13個,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管理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
當時有些進城干部并不重視調查研究,而是想當然地采取單純行政命令的辦法處理問題。這種官僚主義、主觀主義的做法嚴重侵蝕著領導干部和黨的威信。對此,朱老總曾嚴厲指出:這種官僚主義作風是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犯罪行為。“大躍進”開始時,朱老總熱情也是比較高的,但他逐漸發現了問題,便挺身而出,主動“下去”了解真相。1959年5月,他和董必武、林楓一起到東北三省就農業問題特別是公共食堂問題進行調研后,聯名給中央和毛澤東寫報告,分析多數群眾不愿意長年參加農村公共食堂的具體原因,并力請解散農村公共食堂。為此,他在隨后的廬山會議上受到了錯誤批判。但后來的歷史證明,解散公共食堂是正確的。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
我1953年出生,當時百業待興,全國上下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熱潮。爺爺為我取名“劉建”,寓意是希望我長大后能夠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我的一生受爺爺的影響很深,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很多,至今仍然受用一生。他教育我們要學會勤儉和艱苦樸素,他老人家寫過一首勤儉的詩: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勤儉建國家,永久是真言。我用這首詩教育我的兒子當普通人、過普通生活,勤儉節約。
爺爺在和我們幾個孫子交流時,會主動講一些帶有人生哲理的話,也會提出明確的要求。他說“干工作不要挑挑揀揀,干什么都是為人民服務;不管干什么都要安心工作,干哪一行就要把哪一行干好。”我參軍后,穿著新軍裝去看望爺爺時,老人家像對一個新兵一樣,嚴肅地對我說:“到部隊后,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不要在別人面前擺架子,不要當‘兵油子。”弟弟劉康被分配到工廠工作,爺爺高興地對他說:“當工人好,就是要當工人、農民,人類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創造財富,才有飯吃,不要想當官,要當普通勞動者。”他還特意問另一個弟弟劉武:“你長大了去當農民,好不好?農業重要啊!”工農兵全問到了,他又語重心長地講了他最想說的話:“你們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是接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本領。現在還有這樣的人,只想著自己的名譽、地位,這樣的人早晚要被人民打倒。”
爺爺絕不允許我們搞特殊化。在這方面,爺爺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關于這點我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1972年,爺爺的秘書受人之托以給老人家親屬購表的名義,向軍委辦公廳申請購買10塊“鶯歌”手表,雖按價格付款但要求免除工業券。當時這種原裝進口手表是重點內控商品,市場根本見不到,價格是187元一只,同時需要70張工業券。在計劃經濟時期,每個城市居民一年僅發給很少的工業券。軍辦接到電話后,只按價格收錢并免除了所有工業券,同時將手表送到家中。爺爺知道后,非常生氣,將拐棍杵得地面噔噔響,說:“我戴的是國產表,質量很好,不需要更換,我身邊的工作人員,尤其是共產黨員首先不能欺騙組織,必須遵守組織紀律,絕不允許搞特殊化,以我的名義向組織要東西。”爺爺責成這位秘書做出了深刻檢查。為了讓他吸取教訓、警示他人,爺爺果斷決定將表和人都退了回去,重新另選了秘書。
爺爺很喜歡到人民群眾中去。記得1975年初夏,又一個探親回家看望爺爺的日子。此時年事已高的爺爺突然提出,想去鄉下走走,并補充說,不要驚動任何人。一輛小車,兩個隨從,我跟著爺爺乘坐的小車,向北京郊區農村駛去。
正是麥子成熟的時節。一片黃燦燦的麥田邊上,爺爺下車沿著田埂,朝麥地深處走去。他站在麥田中間,放眼遙望,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后自己彎腰伸手捋下幾顆飽滿的麥粒,拿在手心捻了捻,吹走麩皮后,放入口中,一臉滿足。此時,護田的農民看到有人下到田間,就慢慢走了過來。爺爺高興地跟他聊起了天,家里一共多少畝地?一畝能打多少麥子?多少交給國家多少當做口糧?……種田是莊稼人最在行的事情,一嘮起莊稼,老百姓滔滔不絕起來,爺爺也聽得很開心。等到走的時候,突然一個農戶嘟囔了一句,“我怎么看著你像朱德啊?”爺爺聽了哈哈大笑,這一笑不打緊,老百姓紛紛大叫,“就是他!”“朱總司令來了!”引得更多老百姓緊緊地圍了上來,久久不愿散去。
(作者系朱德元帥外孫,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學院原副院長,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