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
摘要:論文系統闡述了臺灣關渡濕地公園在進行棲息地保育、環境教育、生態旅游規劃及污水初步處理的內容和方法,總結其在生態保育方面的工作和成效,介紹相關環境教育活動的目的及內容,并簡要總結濕地公園用于污水處理的基本機制。
關鍵詞:環境教育? ?濕地生態系統? ?棲息地保育
在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1]環境教育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濕地作為一種獨特的生態系統,處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的過渡地區,與海洋、森林并稱為三大生態系統。濕地具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其不但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棲息地和食物來源,還對水資源的調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濕地還具有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臺灣關渡濕地公園曾經預定為家庭廢棄物和工業廢棄物的傾倒場地,轉變為如今重要的環境教育場地、鳥類棲息地及水質凈化工程,其經驗十分值得學習。
一、關渡濕地公園概況
關渡濕地公園位于淡水河和基隆河的交匯處,距離淡水河出海口約10公里,面積約55公頃,為一個具有保育、教育、研究、污水凈化等多功能的自然公園。其主要分為四個區域:主要設施區、保育核心區、戶外觀賞區和永續經營區。主要設施區中又分為自然中心——為生態教育、研究和游客服務中心、海岸林區——展示在高鹽環境下植物保水、抗鹽和繁殖的生態系統及生物觀賞親近地等區域。而保育核心區占據園區的絕大部分,為了保護其中的生態系統及防止生物被人類干擾,并不開放游客進入。永續經營區則為自然生態與人類活動緩沖區,主要交由簽約農民種植經濟作物,例如水稻等等,還可以為鳥類提供不同的棲息環境。
二、作為生態棲息地
關渡濕地公園為感潮的河口濕地,擁有植物種類超過200多種,鳥類歷年累計紀錄多達229多種,為重要的鳥類棲息地,哺乳類為10種以上。其中擁有瀕臨絕種的物種有東方白鸛、黑面琵鷺、游隼、諾氏鷸、巢鼠等。而珍貴稀有物種有白琵鷺、唐白鷺、花臉鴨等14種[2]。
園區會定期進行生物棲息地的維護,在以維護生物棲息地為原則的情況下,使生態旅游更好地發展。例如進行綠地養護,用分區輪割法進行除草工作,在保證游客游玩安全時將生物干擾降到最小。除此之外還有水池的維護,通過去除水中的藻類和數量過多的植物來維持水池的透光度和溶解氧。對于永續經營區的水田則會依照四季進行管理,維持關渡平原原有的水田濕地,以供原本棲息在此的鳥類等生物棲息。濕地公園為了遷移和過境的鳥類擁有足夠多的水域環境進行休養和繁殖,會對核心保育區中的水池的深度、面積、草量、河道的走向進行設計和維護,清除水道中的淤泥防止濕地面積因此減小。園區還專門引入水牛來進行棲息地的管理,借由水牛吃草和滾水洼的天性來達到除草和制造更多水域環境的目的[3]。
三、作為環境教育基地
園區除了提供日常的生態旅游、環境解說以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之外,還為不同年齡的的人提供不同的環境教育活動,環境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啟發參與者的興趣,學習生物及環境的相關知識,培養參與者的動手能力以及啟發其關于環境道德倫理的思考,使其對于環境持友善的態度。
(一)以家庭為單位
夏蛙狂想曲。參與對象為6歲以上兒童及其家庭。園區工作人員在介紹青蛙的生活習性、身體構造、生長環境和活動方式之后,進行實地戶外觀察青蛙的形態、活動和所遇到的青蛙種類,啟發參與者的興趣,最后通過設計和規劃類體驗游戲來讓參與者親身體驗如何進行生態保育和動物保護。
食農學堂。依照農時節氣的不同,將農事體驗活動結合到環境教育的課程當中,通過水稻田主題課程、創意手工制作以及生態觀察,讓一般家庭能認識水稻田原有的樣貌及重要性,并思考及培養友善環境的態度。
(二)以兒童為目標
暑期夏令營之濕地探險家。參與對象為小學3-6年級的學生。主辦方借由自然活動與游戲在濕地公園內學習生物、環境知識,通過親近自然、觀察生物、同伴協作來引發參與者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愛護之情。
(三)以學校為面向對象
1.小學低年級學生
濕地寶貝。以河岸濕地常見的生物作為故事主角和觀察對象,實際觀察生物和環境,認識舍地生物的生存環境和條件。通過繪本來引導學生學習觀察生物時的注意事項,讓參與者進行實際觀察與紀錄。
永恒的約定(低年級)。透過感官的觀察和體驗來了解人類和鳥類的區別與差異,介紹相關賞鳥的知識,學習鳥類的基本生理構造,進行鳥類的實際觀察。
2.小學中年級
水生家族和綠色奇跡。通過介紹和實際觀察埤塘生態系統、實地采撈水生動物和學習與植物相關的知識,讓參與者了解水生動植物之間的聯系和適應水中生活的機制,由此來探討食物鏈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永恒的約定(中年級)。透過觀察關渡自然公園常見鳥類的外觀,從鳥類生體構造、生存所必需條件、園區內不同鳥種的棲息環境來了解鳥類的遷徙。
3.小學高年級
轉啊轉啊小水滴。通過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環過程來、心濕地的凈化機制和認識水足跡的概念來反思日常生活中的用水習慣及水資源的重要性。
濕地放大鏡。通過環境教育人員的講解了解濕地定義、類型及功能,親自動手操作凈化實驗,了解保水、蓄水和過濾等操作,并進行濕地實地考察,認識濕地的功能與價值。
永恒的約定(高年級)。與中年級學生的學習內容相似。
4.初中及以上學校
導覽解說。主要是通過解說員帶領帶領參與者走訪濕地,解說和觀察關渡濕地的候鳥和留鳥,認識濕地生態系統和其中的生物,了解濕地對于鳥類遷徙的重要性。
(四)一般市民
主要通過生態講座、課程實驗、濕地走訪等形式,向公眾傳達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及可觀賞性、了解常見濕地生物的棲息地、生活習性及形體特征,讓市民得以遠離城市環境,親近自然,熱愛生態,喚起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并將此付諸行動。
四、以污染治理為主——作為水質凈化工程
關渡心濕地是一片人為構建的濕地,全區占地約7公頃。凈化機制主要為生態系統自凈作用,依靠濕地內植物和微生物凈化作用對污水進行處理,過程中不添加化學藥劑。
水磨坑溪為流經自然公園的主要河川,由于該溪是臺北市區生活污水的排水河之一,故水質不佳。水中較大的懸浮物和漂浮的大塊垃圾后在引水口被攔截后進入緩沖池,水流速減緩,加上停留時間較長,水中大部分懸浮顆粒物可被去除,緩沖池另一作用是為后面的濕地生態系統提供穩定的水量。水流經巴歇爾量水槽進入氧化塘,量水槽位于導水渠道的末端,是一個前后寬中間窄的通水道,借由水量通過時水位高度的變化來監測流量的大小。在入流溪水在氧化塘與空氣充分接觸之后,利用重力流的方式分別將72.7%的水引入進入表面流式人工濕地(FWS),27.3%的水進入地下流式人工濕地(SFS)。FWS區的每個池內均有數個密植水生植物的區塊,與開放水域交錯,分別為好氧微生物和厭氧微生物營造不同環境,主要通過過濾、土壤吸附、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附的作用來對污水進行處理,是凈化的主要區域。SFS表面上為稻田系統,實際上是利用水生生物的根部與土壤錯綜纏繞形成的天然濾床來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質,達到凈化的效果。最后,污水經由終沉池后后可以直接流入鳥類棲息的濕地。
五、結語
關渡濕地公園在經受海水侵蝕和人為污染后,通過愛鳥人士及團體、環境保護人士和政府的努力,成功轉型為集生態旅游、生境保護、環境教育和污水凈化四種功效為一體的自然公園,其經驗十分值得學習。針對我國目前濕地面臨的主要問題:濕地面積減少和功能衰退、物種多樣性受損以及污染加劇的問題,我們應該要:(1)政府從宏觀角度引導和完善濕地保護規劃及制度框架,建立并完善包括自然濕地保護制度、退化濕地修復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進一步修訂和落實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從國家層面出臺針對濕地保護的法規,使濕地保護制度更明確、更有操作性和針對性;(3)運用科學的管理手段和修復維護技術對濕地生態功能進行修復和保護;(4)在不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情況下,利用濕地公園進行環境教育,針對不同年齡及群體開設環境教育活動和課程,使群眾和學生透過親身體驗來喚醒感知和感動,將環境保護內化為正確的環保態度,進而主動地采取環境保護行動。
最后要感謝邱毅超師兄和張育杰老師的指導,多虧有他們的幫助本文才得以完成,謝謝你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摘自臺灣濕地網:“關渡自然保留區(關渡濕地):臺北市唯一自然保留區”
[3]整理自關渡自然公園官網.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