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月 李維剛
摘 要:中小企業經濟是維持社會穩定、緩解就業壓力、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中小企業的管控能力及治理水平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內部審計在中小企業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本文首先對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小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控制措施。
關鍵詞:中小企業;內部審計;風險控制
一、中小企業概述
中小企業是規模結構較小的經濟實體,這只是一個相比對大型企業所給出的一個定義。因為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很難用簡單精煉的語言概括出來,中小企業的具體性質特征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的,所以人們更愿意從“質”與“量”的角度來定義中小企業。
“質”也就是對中小企業做定性分析,用來反映其本質特征的。美國經濟學家卡普蘭認為中小企業幾乎不存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問題,沒有專門進行科研與分析的機構,也沒有設置執行個別職能的專業人員。中小企業不能發行有價證券來獲取營運資金,投資銀行也會因為中小企業的償債能力與抗風險能力較弱而不愿意對其投資,中小企業融資較為困難。
中小企業規模劃分的數量界限就是“量”,一般來說,人們會從企業員工的數量、企業的實收資本和一年內的營業額的多少三個方面來劃分企業的規模。因為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大相徑庭,故而有關“量”的標準也就不會一樣,各國都會結合自身的基本國情對企業進行具體劃分。
二、中小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現狀
1.中小企業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不科學
我國的內部審計制度始于1983年,當時為了讓企業接受并將內部審計這種新制度運用到企業自身的管理實踐中,政府部門實施了一些強制性的措施。所以企業領導層對內部審計機構并沒有傾注太多的關注,只是擺設在企業用來應付他人,內部審計的權威性與獨立性根本沒有保障。出于成本效益原則的考慮,中小企業的高管層會認為沒有必要成立專門的內部審計機構,所以有的中小企業在會計部門設置審計崗位,也沒有專職的內部審計人員。有些企業設有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但是內部審計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如生產部門、銷售部等平行設置,對同級部門的審計工作很難進行,審計結果的真實性與完整性都得不到保障。且大多數企業的內部審計機構直接服務于領導層,無條件的只需按照上層領導的交代辦事即可,內審部門的自主性很難發揮。
2.中小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素質良莠不齊
本文通過對遼寧省100家中小企業有關內部審計現狀問題進行調查,從審計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內部審計人員培訓情況及內部審計人員數量三個方面對中小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進行分析,得到如下結果:
可以看出,內部審計人員教育水平在專科及以下的有56.39%,偶爾培訓與從不培訓的高達86.47%,內部審計人員數量在1-2人的為57.15%。這三者均達到半數以上,說明中小企業內部審計普遍存在人員配備不足、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以及缺乏后續培訓。
職業道德素養對內部審計人員來說非常重要,內部審計人員可能害怕打擊報復或是經不住誘惑而知法犯法、徇私舞弊,違背客觀公正原則,在實施審計程序時敷衍了事,有意的規避可能會導致重大錯報的事項等,發表偏離企業實際情況的審計報告。
3.中小企業管理層對內部審計認識不足
大多數中小企業管理層可能因為自身規模較小、業務數量較少而認為沒有必要再增加額外的成本來設立內部審計部門,企業決策層錯誤地認為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很好地查錯防弊。即便有的中小企業設有內部審計機構,也可能會因為管理層認為他們為內部審計部門支付的成本高于其為企業創造的價值,便以節約成本為由,放棄內部審計部門。由此可見,中小企業管理層對內部審計的認知程度只停留在眼前的利益層面,而未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內部審計機構為企業創造的價值。
4.中小企業內部審計選擇的審計方法不恰當
從理論上講,內部審計也應采用風險導向審計方式。但事實上,現代的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還沒有被廣大的中小企業內部審計人員接收應用,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審計方式依然以賬項導向審計為主,而沒有采用風險導向審計理論體系。
中小企業的內部審計主要采用的是以財務收支審計為主的賬項導向審計方式,這種審計方法主要起到查錯防弊、確保企業資產安全的作用。審計對象主要是會計憑證、賬簿、財務報表以及其他相關資料,并沒有參與到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中去,更不用說為企業創造價值了。對風險審計和管理審計只停留在表層,并沒有過多的涉及,遠遠沒有達到現代內部審計的要求。這說明中小企業沒有與時俱進,沒有采用更為適合現代經濟體制的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對引起內部審計風險的因素缺乏思考。
三、中小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成因
1.中小企業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不合理
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內部審計機構都會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色彩,因為它們是在政府部門的推動影響下才設置的,而不是因為生產經營的需要。中小企業的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都不標準,內部審計部門并沒有得到特別的授權去審計與其平行設置的其他職能部門,所以在實務中,內部審計工作的執行可能會舉步維艱。這樣會導致其沒有直接審查平行機構的權力,也會造成部門之間的沖突或人員之間的沖突,產生審計風險。
2.中小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
綜合素質高且又具有綜合技能的內部審計人員并不少見,但相應的,聘請他們需要支付的薪資也相對較高,中小企業會出于對人力成本的考慮而只是聘用普通的審計人員。有的企業甚至沒有內部審計機構,而是由會計人員兼任的,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中小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綜合素質難以提升。而且中小企業多為家族式企業,重要崗位多由企業主或是其親戚擔任,內部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程序時會產生不能得罪“領導”的想法,因此出具的內部審計報告便要大打折扣。
3.中小企業管理層對內部審計認識不足
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著企業框架結構不完整的現象,沒有標準的企業執行程序,我國又不要求中小企業對外披露財務信息,領導人通常會忽略財務風險的存在,諸如此類原因,都會導致管理層忽視內部審計的功能,甚至是根本就不知道內部審計的存在。
4.中小企業內部審計模式落后單一
現在多數中小企業的內部審計方法依然采用最為基礎的賬項審計方式,其中抽樣審計方法是內審人員慣用的審計手段,由于中小企業的規章流程并不規范,內審人員很容易會忽略可能導致重大錯報的事項,假若他們選取的審計樣本不能代表總體特征,由此樣本推測出的審計結論就沒有代表意義。對于業務復雜多樣的企業來說,單一的審計模式很難發現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互聯網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工作依賴電算化以提升效率,計算機審計模式已是大勢所趨,使用單一落后的審計方法完成的審計工作沒有質量保證且會產生較高的審計風險。
四、中小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控制措施
1.完善中小企業內部審計機構
在中小企業中要盡量避免某一高層領導同時監管審計工作與財務工作,確保審計部門的獨立性。首先,中小企業的內部審計機構要做到不相容崗位分離,在部門內部實施明確的崗位分工制度,每個審計人員都有自己要負責的工作,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其次,要盡量避免越級報告,因為每一級別的領導都有自己要負責的具體事項,越級報告可能會影響彼此的工作。最后本人建議中小企業可以設立如下的組織結構來完善組織機構。
由組織結構圖可知,負責審計實務工作的內部審計機構執行的是雙重報告制,其目的有兩點:第一,向自己的直屬上司審計委員會作報告,可以隨時匯報工作進度,可以將遇到的困難匯總解決,畢竟多人的頭腦風暴會優于個人的苦思冥想。第二,向經營層作報告,可以及時向經營層反應在內部審計中發現的各部門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同時給出調整意見供管理層參考。因為各個部門會認真對待直屬上司的建議,這樣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沖突,也會提升內審的效率。
2.提高中小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首先,要嚴格篩選內部審計的從業人員,對于內部引進的審計人員,要通過專業知識、職業道德考試,才可加入到內審部門任職工作。對于外部招納的優秀人才,要學習企業文化,培養外部人才對公司的忠誠度并快速融入企業,找到歸屬感,盡量避免人才流失。之后,所有的新人員工進行入職培訓,使其快速了解內部審計工作。
其次,做好入職后的各種專業技能培訓,比如審計軟件、office辦公軟件以及企業文化的培訓等。還要及時學習新出臺的法律、法規、政策等等,確保內部審計人員的思想意識和知識結構與時俱進。
3.加強中小企業管理層對內部審計重要性的認識
首先,在思想認識方面,各級職能部門都需要重視內部審計工作,支持內審機構依法履行職責。管理層要更新思想觀念,提高對內部審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要經常聽取審計建議,并對審計部門的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議,以求雙方共同進步。不只是高級管理層要重視審計工作,也應該要求其下屬部門支持審計工作,認真聽取審計意見、執行審計決定。對于那些在審計工作中故意設置障礙、提供虛假財務數據以及那些屢查屢犯、不知糾正問題的人員,要追究其責任。
其次,由于中小企業規模較小,企業可以嘗試建立一支“專職”與“兼職”相互結合的審計隊伍。從其他職能部門抽調骨干人員或是領導級別的員工進入內部審計部門兼職,讓這些“領頭羊”充分了解內部審計的重要意義所在。還可以聘請外部專業技能人員進行專項服務,主動招納具有較高職業道德且同時兼具財務、審計、計算機、法律等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4.更新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的技術和方法
中小企業應利用計算機帶來的便利,推進審計軟件的使用,因為有了審計軟件,內審人員就可以獨立導入與審計有關的財務數據,根據審計進程的需要,隨時隨地生成財務報表。這樣就可以避免掉被審計單位為了掩蓋某些“事實”而提供虛假的財務信息的可能性。在審計過程中,內審部門與被審計單位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沖突,被審計單位或是其他人員難免會有些抵觸情緒,此時內部審計人員要隨機應變,盡量消除這些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丁云.淺談中小企業內部審計風險及其風險防范[J].中國集體經濟,2019(16):49-50.
[2]喬智華.中小企業合同管理的內部審計現狀及完善對策建議[J].中國商論,2019(05):148-149.
[3]陳巖.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外包案例分析[J].財會通訊,2018(04):82-85.
[4]康健,邊濤濤.我國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問題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8(14):37-38.
[5]溫鵬飛.我國民營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現狀分析及未來發展方向[J].現代經濟信息,2017(20):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