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穎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的教育體制也在不斷的改革,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的教育目標需要從對學生教授專業的基礎知識轉變為教育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教師要重視核心素養,創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聚焦課堂內涵,在教授學生專業的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教會學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并學會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素養。筆者在本文將以教育改革為背景,研究如何改革小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聚焦? ?學生素養? ?革新? ?小學語文教學
在教育部頒發的文件中明確提出: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關鍵,小學階段的學習正是為以后的學習打基礎,所以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聚焦學生核心素養課堂。
一、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
北京師范大學曾在2016年召開會議,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進行了全面的詳細的闡釋:
首先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了解古今中外人文基礎知識,能夠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的內涵,同時要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具有藝術知識和技能,尊重學生的尊嚴和學生的價值。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做到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發現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學生個人的審美價值取向一定要是正確的的,這樣能夠在生活中升華藝術表達意識等。另外,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做到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真知,掌握基本的科學原理并且能夠用科學的思維看待問題。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要勇于探究,充分發揮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勇于發現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自主解決問題。
其次,學生要學會學習,用積極的學習態度去正確的認識學習的價值,尋找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要督促自己養成終身學習的觀念,有計劃的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和反思。作為一名學生,應該具有積極的心理和較強的安全意識,拒絕以消極情緒面對生活,要自信自愛,同時要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
最后,作為一名學生,應該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要有感恩之心,能夠自主明辨是非,了解國家的法律法規,主動參與到綠色環保活動中。同時,作為祖國的未來的接班人,學生應該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主動學習歷史,了解國情歷史,熱愛黨,并有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意識。學生不僅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蘊,也要有時間創新的能力,學生應該尊重勞動,積極的參與到日常的勞動活動中去,并且建立創新勞動方式的意識,另外,學生要順應時代的要求,學習先進的信息技術,做到全面發展。
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中,需要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認同正面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都有自己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要尊重、保護學生們特有的想法和感情,從他們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時候,得出的觀點是與成年人不同的,沒有參雜著任何情感色彩,所以,小學生的想法和感情是非常珍貴的。教師要讓學生們意識到學習是有意義的,它體現了自己的生命價值。
(二)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的解決分科與綜合的問題,眾所周知,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核心知識和技能,相對應的教學方式也不同,所以就需要教師注重分科與綜合的關系。光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不夠的,教師的專業素質為何需要提高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整個知識的基礎,也需要做到在課堂上和同學們的情感交流。教師可以同時將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的教學進行整合,做到既有資源和生成資源的合理整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三)小學階段的教育比較基礎性,全民性,小學教育的核心是奠定兒童健康長久發展的基礎。小學生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接觸到社會上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多多少少對自己的道德標準帶來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并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學生在小學階段時,個性傾向開始顯露活著就需要教師發現學生特有的個性并尊重他們,進而培養他們的個性,是他們養成優秀的個性品質。
三、革新小學語文教學
(一)在語文課堂上培養閱讀習慣
教師要注重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就需要教師豐富閱讀形式,根據學生平時的閱讀興趣,制定獨特的閱讀方式,引導學生能夠在閱讀活動中加強對知識的積累。由于不同學生的閱讀能力的不同,教師要尊重學生在這方面的差異性,和學生共同探討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同時,教師也要重視對學生拓展課外閱讀的引導,結合了課內外閱讀內容,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小學課文《荷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帶著自己對這篇文章理解的感情去閱讀這篇課文,然后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在閱讀這篇文章時,腦海里出現的畫面,和同學們互相分享,共同學習這篇文章。
小學生的閱讀量有限,這就需要語文教師主動去引導學生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加強知識的積累。
(二)加強語文課堂訓練,提高知識運用能力
除了基本的課堂教育之外,教師需要加強課堂上的訓練,既檢驗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使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知識框架更加扎實,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好的運用之前所學的知識。
比如,在《日月潭的傳說》的學習過程中,老師可以借助日月潭的圖片開始這節課的學習,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回答地圖所展示的地點,加強學生對日月潭的認知。在介紹日月潭名字的由來時,可以引導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如果由自己來命名,根據地圖上的形狀和日月潭對周圍的影響,會決定什么名字。課堂上的教學時間緊,教學內容繁多,這就需要教師掌握好時間,并且改變課堂訓練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三)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審美的培養
隨著電競行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小學生沉迷于電競游戲,游戲中打打殺殺血腥的場面影響了學生性格的形成,不利于學生的審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體驗文章中的美。比如在《海底世界》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用些海底世界的照片和視頻引入教學,引導學生去想象海底世界除了自己展示的內容之外,還會有什么生物或者場景,讓學生置身于海底世界之中,感受大海的廣闊和自由,感受海底生物的奇妙。同時,教師可以加入現在海底世界的狀況,引導學生對當前海洋環境進行認知和了解,積極發言,應改采取怎樣的措施去保護海洋資源。
教師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課內閱讀和課外知識的結合,引導學生發展文章中的美,發現生活中的美,從而喜歡學習語文。
(四)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合作的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改政策的落實,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不斷推廣。在這種模式的教學下,學生可以和其他學生共同分析問題,交流意見,這樣一來就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揠苗助長》課文的學習中,語文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讓學生自行討論主人公為什么要拔苗,拔苗是否真的能夠讓植物長得更快,這又有什么危害等等,在小組之間進行分享、交流探討出來的答案,教師可以在學生們完成探討之后,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類似揠苗助長的例子,并討論這樣做的危害。合作加探究的學習模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習慣的培養,加強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
(五)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一個學生的寫作能力能夠體現他作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所以,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寫作習慣和寫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從小開始培養自己的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制定一定的任務,要求學生每周的閱讀量并進行讀書筆記的整理,定期寫些讀后感。另外,教師可以安排時間,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讀書筆記和讀后感,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其他同學的優點。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積極參加各類征文比賽,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
四、結語
總之,小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后天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老師的指導進行培養,對小組語文的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會讓語文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學習環境更加自由,提高了小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沈燕珍.小學語文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名師在線,2018,(31):55-56.
[2]陳姝.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三個核心問題[J].華夏教師,2018,(17):13-14.
[3]曹瑩.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芻議——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為例[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90-93.
[4]王凱麗.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新探[J].教育現代化,2017,(36):234-237.
(作者單位:天津華夏未來中新生態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