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 王珺 韓旭
摘要: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作為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知識理論,而是將歷史、行動、批判、階級這四種知識理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對社會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不管是對以往中國社會的發展還是對當下中國社會的進步都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以及可靠的方法指導。而本文的主要內容就是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當代中國的新內涵以及意義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當代中國? ?新內涵及意義
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一百多年前產生之后,就為促進整個人類歷史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不僅在以往的人類歷史進程中有其獨特的社會內涵及意義,對于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言,也是具有新的價值內涵與社會意義。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當下的時代中,能夠對我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發展以及科技進步在一定程度上產生有利的影響,更是為其提供了相應的理論支持。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概述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主要包括勞動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以及價值量和價值規律這三方面的知識理論內容。
第一,所謂的勞動二重性是馬克思對于勞動本身性質的認知觀點,他認為進行商品生產的勞動本身具備雙重屬性,即是指具體性的勞動與抽象性的勞動。具體性的勞動則是對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反映,是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進行的勞動,其能夠生產出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而抽象性的勞動則是勞動的社會屬性,是對進行商品生產的人之間經濟關系的一種反映,它不同于具體性的勞動,而是區別于具體形式下的勞動,是人類在生理意義上消耗的勞動力,它表現出的是生產商品的勞動價值。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理論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問題矛盾的揭示,也是展現了資本主義時代下被隱藏的社會生產關系[1]。
第二,馬克思對于商品二因素理論的闡釋,明確表述了生產商品的使用及交換雙方價值之間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而且在對交換價值進行考察時將價值概念單獨抽出來,并認為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其本身則具備使用價值與價值這雙重屬性,而且用于交換的商品也是這雙重屬性的對立與統一的結合體。其中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對人們日常生活需求能夠進行滿足的一種能力屬性,并且也是指商品的自然屬性;而所謂的價值表現的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指商品本身對于人類進行商品生產的無差別的勞動力的凝結。
第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的價值量以及價值規律的知識理論是馬克思對于商品價值的認知觀點。在馬克思看來,商品是具有一定的價值的,而商品所具有的社會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進行決定的,若進行商品交換就要按照商品本身具有的價值進行等價交換。商品的價格受到經濟市場需求以及生產供應的影響,使得商品的價格是圍繞商品在經濟市場上的價值上下波動的。商品的機制規律是在經濟市場中自動運行的,這也使得經濟市場對于社會生產資料以及社會資源能夠進行合理的分配。商品價格的波動對于商品的生產者進行生產技術的改進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這樣也使得商品的生產率有所提升,讓當前的社會生產力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而商品價值規律在經濟市場中的自動運行則會造成市場經濟中生產者之間的優勝劣汰,使得效益差的生產廠商逐漸被淘汰,而效益高的生產者則會得到一定的發展,從而也使得社會中的整體經濟效益得到有效的提高[2]。
二、新時代下馬克思勞動價值面臨的“過時論”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已經產生了一百多年了,而當下時代的社會生產方式也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也使得社會生產勞動體系出現了新的問題,而新時期的人們也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應用提出了疑問,認為在信息化時代下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早就已經過時了,并且當下的市場經濟問題已經無法運用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來解決了。接下來,我們就對這一觀點進行分析研究。
首先,若是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分析在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的前提下,當前時代的經濟社會仍然是以商品交換、買賣的形式存在,而人們也沒有對商品產生較大的依賴性,產生一定變化的也只是某些商品的形態;作為人類進行社會生產活動用以獲得日常生活物質資源的方式,勞動依舊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獲得生產商品的最終途徑,而對于生產商品中凝結的剩余價值量相比以往卻是增加許多;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人們為取得一定的自然資源進行商品的生產,而其中付出的代價則成為了商品生產的成本,而這個商品的成本與商品的價值完全不在同一個層次上,因此與勞動價值之間并無任何沖突;而生產出的商品作為一種勞動產品,其本身依舊具有一定的價值以及使用價值。通過以上闡述可見,在人類社會中,只要勞動依舊作為人類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之一,人類依舊進行一定的社會分工,社會經濟依舊在進步發展,商品的價值規律以及經濟規律仍舊會存在,而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也就永遠都不過時[3]。
其次,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對當時社會勞動理論基礎的繼承與發揚,并且是對當時所有的勞動價值論的思想理論中進行一定的分析以及研究,結合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內容經過一定的發展并進行相應的演變,使得整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系統逐漸從簡單、抽象的理論范疇逐漸演變為復雜、具體的理論范疇,直至整個勞動價值論體系的完善,其內容原理的完整性以及邏輯結構上的嚴謹性,是當代人們無法超越的存在,更不用說其是過時的知識理論了[4]。
三、當代中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新內涵及意義
(一)新內涵
在中國進步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一直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而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的革新使得科技這一影響因素在社會生產活動中的地位從根本上產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對于科學技術而言,其本身是無法進行勞動價值的創造的,這是因為現代的先進技術及其設備都是由人類進行社會勞動而獲取的成果,并不是社會生產勞動本身,由此可見,科學技術本身是不能夠對價值進行創造的。科學技術作為應用于社會生產活動中的一種要素,能夠對提高社會勞動生產水平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從而使得勞動創造價值,而對于掌握先進科技的勞動者們來說,他們所創造的勞動價值將會更多。
因此,對于當代中國來說,新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賦予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新內涵,這就是人們口中經常說的創造性,當前經濟社會生產力能夠有所發展,就是勞動者的創造性以及智能化程度有所提高的原因,從這一方面來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思想觀念是非常值得堅持的,主要是因為人們所具有的創新能力體現于科學技術勞動中,它能夠在信息化的時代對社會生產方式有所改進與創新,使得人們的社會生產能力能夠獲得提升,進而促進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當代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5]。
(二)新意義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方向。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中表明,若想使得生產商品具有一定的價值,那么在這樣的社會時代下,就要使得整個社會的生產具有一定的計劃性以及分配的合理性,在以貨幣為媒介的條件下使得商品能夠流通,進而實現商品價值。而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的制度依舊不夠完善,使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還無法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其中還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較高的社會生產力,以及更為穩定成熟的社會生產關系,這樣才能對整個社會經濟進行有力的支撐,因此,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出,市場經濟不是只有按勞分配這一種分配方式,還有其他生產要素在分配制度中的參與,而這一理論觀點的指出使得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得到了有效的指導,對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為我國“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提供了理論依據。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中強調了人對于商品價值以及勞動價值進行創造的本質,認為人的勞動價值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根本動力,突顯出人的創造性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馬克思明確了其勞動價值論中以人為本的特點。而對于我國目前實際的國情以及制度來說,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必然要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離不開人的作用,否定人在我國社會中的主體地位,就是打破進行社會發展的堅實基礎,將會導致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難以繼續發展,因此,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為我國貫徹實施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許光偉.勞動二重性實踐之路:從批判到蘊涵批判的建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誕生意蘊[J].江漢論壇,2013,(02):80-86.
[2]顧海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地位及其當代意義[J].教學與研究,2002,(02):13-20.
[3]韋鎮坤.現階段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新路徑及意義[J].寧夏社會科學,2016,(01):101-106.
[4]劉冠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科學內涵及其邏輯展開[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06):22-28.
[5]吳俊媛.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及當代啟示[J].統計與管理,2018,(02):30-32.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