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海平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6-053-01
摘 要 佳縣作為革命老區,養育了許多革命先烈,是黨中央機關戰斗過的地方,是《東方紅》的故鄉,具有豐富的紅色革命史料和深厚的紅色文化精神。所以筆者認為,充分發揮好佳縣紅色資源優勢,打造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品牌,增加紅色文化在文化領域的比重,對提升文化自信品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 佳縣 紅色資源 文化自信
一、佳縣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思想底蘊
佳縣革命的搖籃——神堂溝,是佳縣革命的發源地,積淀了佳縣最早的革命業績,以緬懷高光祖、高緒祖為代表的革命先烈,會將你帶入波瀾壯闊的紅色歲月,喬國楨紀念館,再現了中共佳縣黨組織的奠基者,喬國楨烈士光輝壯烈的一生,有很強的教育和激勵作用;陜北特委第四次會議舊址——高起家坬,記錄了以高錄孝、高錄忠為代表的英烈獻身革命的紅色故事。以毛主席當年轉戰陜北為背景的神泉堡革命紀念館和朱官寨革命紀念館濃縮了中央機關當年在佳縣戰斗過的一百個日日夜夜,可以看到黨中指揮全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足跡,體會到當年中央機關與佳縣父老鄉親的軍民魚水關系,還有“與時并進”、“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的主席題詞,一曲《東方紅》唱遍全中國的“佳縣品牌”。
佳縣人民勤勞實在,飽受舊社會之苦,革命先輩們在佳縣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播灑了革命的種子,使佳縣人民看到了希望和光明。中央機關轉戰陜北來到佳縣給了佳縣人民精神和力量。佳縣人民支援和獻身革命的事例比比皆是,佳縣老鄉送水、送糧、抬擔架送傷員的故事婦孺皆知;佳縣的多處烈士陵園,忠骨錚錚,所迸發出的戰斗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佳縣人,這就是佳縣人“不忘初心”的思想底蘊。
二、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文化思想對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習總書記指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可見,紅色文化資源和文化思想是我黨所特有的政治文化財富和精神品質。高度的文化自信,來源于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豐富紅色文化資源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佳縣,是豐富文化思想提升文化自信的絕好基地,如何讓這塊“基地”產生輻射性影響,幫助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義。同時也對于佳縣拓寬發展空間,不斷提高紅色文化資源的綜合效益,大力推動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文化產業的質量和品質,又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讓人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文化自信”。
三、從深度和廣度上開發佳縣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紅色文化思想根基
一是從紅色文化資源所產生輻射影響和教育激勵作用方面考量,打造佳縣紅色文化資源的宏觀感受模式和微觀表現形式。人們的文化思想根基來源于人們所接觸到的自然印記和人文文化影響。自然印記可以通過我們對大自然的改造,改變其表現形式;正能量的人文文化影響可以有效改變人們的思想,筑牢人們的文化思想根基,從而有效指導人們的正向行為,更有效地助力于社會主義事業。所以筆者認為,基于人們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自然性感受規律,可以對現有的佳縣紅色文化資源自然表現形式上予以深度改造,即從傳統的視聽圖片感受模式向立體的情景式轉變。從講解式轉變成講解式加進入氛圍感受式。這樣就會使我縣的紅色文化資源更具有獨特的展示形式,產生更好的輻射影響和教育激勵作用。
二是在佳縣革命老區,發掘更廣泛的紅色資源,來豐富紅色資源內涵,不斷為佳縣紅色資源的“品牌”增光添彩。所以要深入農村走訪群眾,收集更廣泛的資料,特別是戰爭年代為革命事業做出過重大貢獻民間百姓的感人資料,形成有史料價值和開發價值的“軟件”和“硬件”,全力開拓佳縣紅色文化資源的廣度。
四、發揮紅色資源優勢,提升文化自信品質
要對佳縣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徹底整合,讓人們產生更全面、更深刻、更清晰的認識。充分發揮紅色精神和紅色思想的引導教育作用,從而轉換為紅色文化自信,不斷提高佳縣人民的文化自信品質,激勵人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佳縣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思想是深深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極為重要的內容,更是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集中教育資源,如何把這片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將對我們文化思想的進步產生深遠影響,也給我們的“文化自信”注入更新更深的色彩,能更有效提升“文化自信”品質,從而更有效地凝聚社會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宋娜,趙明聰,朱少云.文化自信視閾下傳承延安紅色文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12):66-68.
[2] 叢培兵,郭爽.紅色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研究[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9,19(05):11-15.
[3] 許婕,葉文亮.紅色文化對提升文化自信的新時代價值[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8,30(10):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