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王彬
內容摘要:推動商貿流通體系低碳化建設,是商貿流通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提升我國商貿流通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分析我國商貿流通業低碳發展的新型模式,從基礎設施、綠色流通、空間優化三個低碳商貿流通模式發展的關鍵領域分析了這一問題。本文結合了調研數據進行效度分析,并揭示了影響低碳商貿流通體系的主要因素,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出我國商貿流通體系低碳化發展的解決方案和實施路徑。
關鍵詞:商貿流通體系 ? 低碳化建設 ? 綠色流通 ? 供給側改革
發展低碳商貿流通體系的必要性和意義
商貿流通業作為生產市場與消費市場的關鍵連接節點,承擔了商品物質轉換與價值實現中關鍵的作用,商貿流通能力是衡量一國經濟活力與發展可持續性的重要指標。現代商貿流通業實現商品的有效運轉,必然離不開交通運輸業的持續工作,而高能耗的物質運轉過程伴隨的是不可避免的碳排放。此外,由于商品必須經歷空間上的運送過程,也會伴隨產生大量的物質摩擦和無效碳排放。賈康和蘇京春(2016)認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下,實現低碳化的經濟結構和產業格局是優化商貿流通業結構的重要目標。由此可見,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我國的商貿流通產業需要根據現有物流循環中的高碳資源配置情況做出必要改進,以避免產業內部大量的資源浪費和無效碳排放。
低碳商貿流通體系的建設關乎商貿流通業的多個方面,而不僅是交通運輸產業的工具升級。帶動行業整體的碳排放量下降,首先需要實現運輸工具自身碳排放效率的上升及運輸方法的合理分配,其次需要根據產品和市場特征進行組織結構的重新架構,這一架構依賴于商貿流通業內部的管理體系和物流方法的革新,還需要商貿流通格局的合理區分和產業進一步的空間集聚,進而使得城鄉雙向流通體系得以完善。完整上述過程主要基于下述三個主要視角:第一是工具視角,根據帕累托最優原理,任何產業在達到舊的資源平衡后,產業內部沒有動力去改進現有的資源分配情況,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外部的技術進步,對于降低碳排放這一難題而言,引入具備更高技術效力的外部工具是核心的解決方式,對于商貿流通產業而言,公共產業部門需要協助改善基礎設施,例如進一步規劃更高效的道路網分布,可以直接降低流通距離,提升流通產業的運轉效率,進而降低碳排放;第二是資源視角,商品自離開生產領域直至進入消費領域的整個所有權的實體位移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環境資源污染和消耗,商務部《關于大力發展綠色流通的指導意見》文件中就資源視角提出了許多切實有效的倡議,主要集中于綠色流通體系部分,對于綠色流通體系的構建可以進一步分為綠色商流和綠色物流兩個角度,綠色商流強調的是對無公害產品及綠色消費的引導與驅動,綠色物流則強調了追求效率優先目標下還需要兼顧節約資源,實現環境績效的同步發展。第三是結構視角,由于我國商貿流通產業至今未能達成農村與城市雙向流通的平衡,低碳通道的建設也就無從談起,同時由于我國產業政策的不同,導致各區域內產業集聚情況并不顯著,更是催生了工業部門、農業部門、農村工業部門的三元生產結構,結構層面缺乏條理,致使大量無效物質溝通中的資源浪費,造成了許多高碳排放。
總的來看,構建低碳商貿流通體系是滿足商貿流通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之舉和題中之意,這不僅關乎現有資源的有效利用和低碳消耗,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的可持續增長。
低碳商貿流通體系的結構維度及量表開發
(一)低碳商貿流通體系的結構維度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IS)。流通企業內部結構和技術設備的更新是企業效率提升的主要路徑,而商貿流通行業整體效率的提升則需要對基礎設施進行總體規劃和調整。陸向蘭(2017)的研究中通過對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得出,區域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有效促進商貿流通業效率的提升,這一提升的主要作用來源于對交易成本的削減;王平(2017)的研究則聚焦于交通基礎設施與商貿流通體系間的關系,采用空間Durbin模型分析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能否從空間層面影響商貿流通產業鏈間的運輸情況,該研究發現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能夠促進區域內的商貿流通業發展,還具備顯著的空間正向溢出情況。在上述分析的指引下,本文認為促進商貿流通體系的低碳化發展離不開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將“基礎設施,IS”設定為本文結構模型中的第一個維度。
綠色流通(Green-circulation,GC)。商務部對綠色流通的倡議體現了政策體系中對于低碳化流通理念的重視,綠色流通結構也與商流、物流發展相互聯系,鄔曉霞和張雙悅(2017)的研究中認為,綠色流通是“綠色發展”總體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項目體現了綠色總體發展條件下的物質交換要求;林英澤(2016)認為綠色流通水平是“一帶一路”地區提升商貿流通效率不可忽略的關鍵一環,商貿流通效率低下且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已經嚴重限制了“一帶一路”地區間相關產業的生產輸出,使得經濟效率無法滿足要求。在這一認知下,本文認為商貿流通業實現低碳發展,同樣離不開對綠色流通水平的要求,從而將“綠色流通,GC”設定為本文結構模型中的第二個維度。
空間優化(Space-optimization,SO)。范森(2017)的研究中指出了我國的商貿流通業目前的問題在于空間分布上過于分散,服務網點間的空間重合程度過大,因而會產生大量的資源浪費,在產品供應上會產生難以避免的空間性摩擦,無法達成最優效率下的產業分布;夏偉華(2017)的研究直接從產業結構升級視角出發,研究商貿流通業的空間特性,該研究通過非徑向數據包絡分析(DEA)所得到的商貿流通業效率數據證明,我國的商貿流通業具有典型的空間不對稱特征,大量的發展滯后源自空間上的異質性。綜合研究中的相關描述,本文認為商貿流通業碳消耗的主要原因來自于空間優化水平的不足,從而將“空間優化,SO”設定為本文結構模型中的第三個維度。
(二)低碳商貿流通體系的量表開發
根據上述流通業企業的動態能力的結構維度模型分析,考慮到該模型為一個典型的三維度結構,對測度量表的開發包含以下步驟:第一,根據本文的理論分析,從三個維度設計不同題項,盡可能包含三個大方向下折射的企業感官,歸納出不同結構維度的概念內涵;第二,借助企業咨詢平臺對多家流通業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發放量表并進行深度訪談,結合訪談結果及量表設計的科學步驟對量表進行修改;第三,針對部分調查人員進行預分析,測試量表的適應情況和接受度,并收集相關人員對量表的建議進而形成最終量表。形成了流通動態能力結構維度評價問卷,總共涉及3個維度、21個題項,如表1所示。
影響商貿流通體系低碳化發展的關鍵要素
(一)問卷發放及數據收集
為了保障研究的科學性與嚴謹性,本文通過下述三種方式發送了設計的問卷:一是借助中信咨詢公司的流通業調查網站發布問卷,該公司深耕于企業咨詢領域,在流通業具備數千家合作伙伴公司,問卷調查在填寫后會自動反饋到指定郵箱中;二是借助中國流通產業網數據中心(流通業數據研究企業)與中國數據分析行業網(行業數據觀測企業)的咨詢機構,分別對兩個機構的合作伙伴發放調查問卷;三是借助網絡項目“問卷星”對流通產業高級管理人員發放調查問卷。
本次調查總共發放29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35.17%。在有效問卷樣本分析中,已上市企業占比為51%,市值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占比62%,企業年限5年及以上的占比42%。本研究的主要調查企業均為具備一定實力的商貿流通業內企業。
(二)針對各個題項的信效度分析
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后,本文采用AMOS17.0軟件對相關題項數據進行了Bartleets球形檢驗,卡方值為2928.31(p<0.05)具備顯著性,KMO檢驗值為0.987(p<0.01)具備顯著性,說明原始數據達到因子分析要求。通過對構建的3(結構項)*7(題項)條目及102份有效問卷的探索因子分析,找出特征根大于1的題項,對題項進行了最大方差法下的正交旋轉,原問卷中IS-2,IS-5,GC-2,SO-1被刪除。形成了包含3個結構維度及17個題項的測試量表,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見,三個因子的載荷值分別為0.831、0.861和0.874,均大于0.8;Cronbachα值分別為0.976、0.965和0.953,均大于0.9。從因子信度角度而言,該量表能夠充分衡量企業現有情況下的低碳商貿流通能力,三個主結構因子對于低碳商貿流通模型均具備強解釋力。進而可以分析各個題項的效度水平驗證上述分析角度的合理性,結構方程建模過程分別驗證了模型擬合度、收斂效度與區別效度。模型擬合度實證情況如表3所示。
擬合度分析中,x2/df=1.674<2.0說明擬合度良好,RMSEA=0.071<0.08說明擬合度良好,GFI、AGFI、NFI、IFI、CFI等總體擬合度指標值均在0.8以上,且除AGFI以外的檢測值均處于0.9-1的高效度區間。總體而言,本研究的模型擬合度極高,擬合優度證明上述三個維度具備實踐價值及指導意義。區別效度的實證情況如表4所示。
由于表2中各題項的載荷值符合收斂效度0.5以上要求,本文在表4比對了一維模型、二維模型與三維模型的差別,發現三維模型的擬合效果更佳,同時從區別效度來看,本文計算所得的方程萃取值AVE為0.75、0.75和0.76,顯著大于普通題項之間的萃取效度(0.34、0.30、0.29),從而說明供給側改革的低碳商貿流通體系應該歸納為“基礎設施-綠色流通-空間優化”三維度體系構建,單一進行上述某一維度的建設并不能有效提升商貿流通體系的碳消耗效率,而是應該均衡三個主要方面進行發展改革。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低碳商貿流通體系的構建方法
(一)繼續推進商貿流通的基礎設施建設
低碳經濟理念的徹底實施必須借助于完備的基礎設施建設,現有商貿流通行業的發展一直囿于基礎設施建設的瓶頸,無法完全釋放產品運輸能力,使物質交換處于最高速度中,從而產生了大量的無謂損失和資源消耗,導致了商貿流通產業的高碳化。從長遠角度來看,建設基礎設施不僅是為了滿足商貿流通業單一產業的發展,更是為了多產業協調聯動,有效流通建立了最佳的產業基礎,這是影響商貿流通成本和便利性的核心要素。相關部門在制定產業政策時需要兼顧發展需求和資源消耗,針對性的建設基礎設施,從而保證建設路徑和應用場景下的低碳可能,使得商貿流通行業能夠降低成本,發揮出低碳場景下的高流通能力。
(二)構建環保商流及高效物流的“綠色流通”環境
綠色流通體系的構建是供給側改革進程中的重要環節,同樣也是實現低碳商貿流通體系的核心要件。在構建綠色流通的進程中,首先需要構建環保商流結構,環保商流要求企業在充分利用可回收資源的同時,培養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消費習慣,進而形成可持續的商流條件。其次需要建立更加高效的物流運輸結構,強化產品的運轉能夠從根本上降低路程上可能存在的無謂損失,綜合商流和物流的綠色化建設,就能夠減少整體流通路徑中的碳排放,進而構建出綠色流通的環境。
(三)根據產品與市場特性優化城鄉商貿流通空間結構
由于產品特征的不同,針對不同產品的特征設置特定的管理方法和流通方式,能夠更有效的促進流通運轉能力,同時由于城鄉市場對于不同產品的需求并不一致,可對不同市場針對性的推出需求度高的產品,進而逐漸放大需求,促進消費,使得區域內的物流水平與消費相互促進,共同增長。解決高碳經濟最關鍵的要點在于,對于城鄉市場的不同進行合理的預計和有效的估計,并根據產品特性進行產業布局,進而從空間上使得兩者產生雙向互動,實現整個產業的結構升級與優化。
參考文獻:
1.賈康,蘇京春.論供給側改革[J].管理世界,2016(3)
2.鄔曉霞,張雙悅.“綠色發展”理念的形成及未來走勢[J].經濟問題,2017(2)
3.林英澤.“一帶一路”戰略區商貿流通效率提升路徑探討[J].經濟問題,2016(12)
4.王平.交通基礎設施對商貿流通業影響的空間計量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5)
5.陸向蘭.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 2017(21)
6.范森.我國商貿流通業空間格局優化思考[J].商業經濟研究,2017(2)
7.夏偉華.商貿流通業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影響的空間計量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