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 張紅偉
內容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步入高速發展階段,然而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持續擴大。而公共服務的最終受益者是居民,屬于居民所享受的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對收入差距的縮小具有一定影響,同時其也可作為福祉含義下的收入?;诖耍疚膶⒐卜照鬯銥榫用袷杖?,解決居民收入“量”的問題,同時結合價格水平差異調整,測算福祉含義下我國居民收入差距。
關鍵詞:福祉含義 ? 收入差距 ? 統計測度
引言
統計意義上的福祉是指,在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的基礎之上加上公租房補貼、私人產權房的市場租金、各種實物、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市場價格扣除生活費差異的收入。我國分配支付分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政府一方面利用公共服務進行收入再分配,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利用公共服務達到政府服務人民群眾,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的目標。因此,在計算福祉時,應該考慮公務服務。本文在分析福祉情況下居民收入差距情況時,對公共服務也進行了統計。
公共服務及其再分配效應綜述
(一)公共服務的再分配效應
以往我國收入分配制度重視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輕視再分配。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政府不斷發揮自身調節功能,完善政府管理服務職能,開始重視再分配。公共服務的再分配作用是政府通過稅收、法律和政策等措施將各收入主體之間進行現金收入或實物的一種收入再分配過程。通過公共服務,可以根據社會發展各種需要進行收入要素再調節,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情況,提高收入水平。
(二)公共服務的分類
雖然一般情況下公共服務是指為全體社會成員統一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但是不同的服務類型針對的服務對象也有所區別。公共服務分為兩個類型:有差異共享型與無差異共享型。有差異共享型是指針對不同的居民類型公共服務有所傾斜,包括教育、醫療、社保等。這一類型的公共服務主要為了改善某些特殊行業或者領域的民生情況,因此不同居民所享受到的服務有所不同。無差異共享型是指公共服務面向的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不存在差異,例如公共安全、國防、交通服務、環境保護、科教文化投入等。
福祉含義下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測度
(一)教育公共服務受益歸宿分析
數據來源與方法說明。本文以家庭為單位,對2007-2013年不同地區的城鎮和和農村地區教育公共服務情況進行分析。本文首先根據《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對不同地區的城鄉地區各個教育階段的生均教育經費進行計算,然后根據CHIP住戶調查中的家庭情況,推算樣本家庭中各個教育階段的在校學生數量,根據之前的數據計算樣本家庭的教育公共服務受益情況,對各個收入階層的樣本家庭進行統計,以分析教育公共服務在不同收入階層上的資源分配情況。
實證計算與分析。教育公共服務在各收入階層中的受益情況。首先,對各個教育階段的學生教育經費支出進行簡單的描述性統計分析。不同地區的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存在明顯差異:東部地區生均教育支出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西藏地區的生均教育支出和東部地區的生均教育支出數據相差不大。說明目前我國教育公共服務呈現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不均衡狀況。
其次,本文利用CHIP調查樣本家庭情況,計算各個教育階段的在校人數,并結合各地區生均教育經費計算每個樣本家庭的教育公共服務受益情況,然后匯總成各個收入水平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務受益狀況。
從表1可以知道,2007年,農村居民享受的教育公共服務資源要高于城鎮居民,且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收入階層越高,受益的教育公共服務教育資源越多。但是從全國數據來看,不同收入階層的教育公共服務資源相差不大。到了2013年,各收入階層戶均教育公共服務受益情況呈現新的特點。首先,2013年國家對教育公共服務的投入明顯提高,無論是城鎮地區還是農村地區,社會各收入階層的教育公共服務受益情況較2007年均有明顯提升。其次,2013年農村地區的教育公共服務受益情況要高于城鎮地區。
教育公共服務的收入分配效應。首先,為了準確測算教育公共服務對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低收入和高收入者的不同收益程度,利用絕對差距度量方式對居民在收益前后的收入差距進行測算。
從表2可以知道,2007年,低收入者在教育公共服務上得到的福利一般。將教育公共服務折算為現金計入居民收入之后,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方差大部分都有所增加,其中,城鎮居民收入方差基本變化不大,而與此對應的農村居民收入方差變化較大,收入方差提高了3.48%。說明教育公共服務在農村地區低收入者發揮的作用更大,對城鎮居民的作用有限,有一定累退性。2013年,隨著我國教育公共服務將更多資金傾斜到低收入者中,將教育公共服務折算為現金收入之后,城鎮居民收入方差進一步下降,而農村居民收入方差有所上升,但是上升幅度明顯小于2007年,說明2013年教育公共服務更多惠及到城鎮和農村低收入者身上。
此外,為了更好的測算教育公共服務投入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采用多種差距度量分析方法進行測算,其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知道,將教育公共服務折算為現金計入居民收入以后,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均有所下降。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降低了1.99,相對應的農村地區收入差距下降了7.26,而泰爾L和泰爾T指數變化幅度都較大,說明將教育公共服務折算為現金收入之后,低收入者收入增幅最高。
從表4可以知道,公共服務教育方面支出可以有效縮小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從全國數據來看,通過公共服務教育方面的支出,居民收入差距縮小了5.12%。從城鎮數據來看,教育公共服務的支出使得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降低了4.61%。從農村數據看,教育公共服務的支出使得農村居民收入差距降低了8.59%,說明教育公共服務支出可以有效降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且對農村地區的作用更為顯著。此外還可以看到,2013年泰爾指數的變化幅度依然很大,說明我國在2013年將教育公共服務的投入折算為居民現金收入以后,低收入者收入漲幅依然是最快的。
城鄉、地區間的差距分解。從表5可以知道,不論是2007年還是2013年,將教育公共服務折算為收入后,我國城鄉差距對全國收入差距的貢獻率均未發生較大變化,可能是因為雖然將教育公共服務折算為收入之后,我國城鄉間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差距縮小速度與組內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速度相近,故城鄉間差距對總體差距的貢獻率與折算前并無明顯變化。
(二)醫療公共服務受益歸宿分析
數據來源與方法說明。在進行公共服務收入折算時,采用Meerman(1979)、Selowsky(1979)等所提出的受益歸宿分析框架(BIA)對不同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務進行分析,并整合到居民實際收入中。受益歸宿分析中,本文采用李永友(2016)的方法對居民醫療公共服務的受益情況進行折算;在居民醫療公共服務使用量的確定中,并非只有實際使用醫療公共服務才代表居民從醫療服務中受益。本文使用的住戶人口學信息與收入信息數據源自CHIP2013,公共醫療支出數據源自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實證計算與分析。醫療公共服務在各收入階層中的受益情況。2013年我國公共醫療服務受益歸宿的城鄉差距較大。城鎮居民平均每戶可獲得1087元,而農村居民平均每戶僅可獲得220.1元,為城鎮居民的20.24%。城鎮居民公共醫療服務受益的變異系數為1.17,農村居民公共醫療服務受益的變異系數則是1.30。城鄉內部各收入階層之間,2013年醫療公共服務的受益較為平均,高收入階層僅略高于低收入階層。然而若分城鄉看,2013年城鎮居民比農村居民享受更多的醫療公共服務,前者享受份額是后者的5倍左右,城鄉之間的醫療公共服務差距較大。綜合全國情況看,公共醫療服務巨大的城鄉差距以及我國本就存在的城鄉收入差距,導致低收入居民享受的公共醫療服務要遠低于其他階層(由于篇幅所限,相關數據統計表未列出)。
醫療公共服務的收入分配效應。從方差度量結果來看,與教育公共服務類似,2013年我國低收入群體在醫療公共服務上的受益明顯低于高收入群體,醫療公共服務支出同樣具有累退性。利用方差齊性檢驗對醫療公共服務折算收入前后的方差進行檢驗,同樣顯示居民收入的方差變化并不顯著。同樣的,對醫療公共服務折算收入前后的居民收入差距進行更細致的全方位度量,結果如表6所示。雖然2013年醫療公共服務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但由于醫療公共服務在城鄉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城鎮居民享受醫療公共服務遠高于農村居民,故2013年醫療公共服務并沒有起到較好的再分配作用。2009年新一輪醫療改革啟動后,這種情況是否有所改善,仍需繼續探索。
有差異共享型公共服務收入分配效應。本文將教育公共服務與醫療公共服務同時折算為收入,考察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化情況。
首先,利用方差對有差異共享型公共服務的受益均等情況進行分析。從居民收入方差的度量結果得出,2013年居民在有差異共享型公共服務上的受益情況并不均等。低收入群體從有差異共享型公共服務中獲得的補貼要低于高收入群體,有差異共享型公共服務對高收入群體更友好。
其次,利用基尼系數、泰爾L指數、泰爾T指數、變異系數,同時對有差異共享型公共服務折算收入前后的居民收入差距進行度量。結果顯示:2013年我國教育公共服務與醫療公共服務對我國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一定的再分配調節作用。然而從全國整體情況來看,城鄉之間公共醫療服務差距仍較大,存在不均等情況,若要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的再分配效應,關鍵在于提高農村地區公共醫療服務水平。
最后,對收入差距進行城鄉與地區間的分解,以考察有差異共享型公共服務折算為收入前后,居民收入在城鄉與地區間差異對總體收入差距的貢獻率。結果顯示,我國城鄉差距與地區差距對全國收入差距的貢獻率均未發生較大變化。這同樣是因為雖然將有差異共享型公共服務折算為收入之后,我國城鄉間、地區間的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差距縮小的速度與組內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速度相近(由于篇幅所限,相關數據統計表未列出)。
(三)無差異共享型公共服務分析
從公共服務的角度看,外交、國防、公共安全、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環境保護、城鄉社區事務、農林水事務、交通運輸、工業商業金融等事務、其他支出這11項的服務內容基本由全民共享,各個公民個體間受益情況差異較小,因而可將其看作無差異共享型公共服務。
數據來源與方法說明。本文從地區差異角度,進一步分為有地區差異部分與無地區差異部分。有地區差異部分指各地區在該類公共服務上的投入絕大部分時間為當地居民享有,外地居民受益較少。無地區差異部分指在該類公共服務上的投入,不論投入方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由全國居民共同享有,各地之間受益差異較小。
實證計算與分析。首先,計算無差異共享型公共服務中的無地區差異部分。2007年我國在無地區差異部分的投入為8583.88億元,折算為住戶收入后,各戶居民當年公共服務受益額為2322.48元。
其次,計算無差異共享型公共服務中的有地區差異部分。2007年我國在有地區差異部分的公共服務投入為18123.79億元,其中,在CHIP2007調查的10個地區中,該部分投入為8813.54億元。依地區投入折算為當地居民在當年的公共服務受益量,可得到各地區居民的戶均受益情況。
最后,將兩部分公共服務支出折算的收入相加,得到2007年無差異共享型公共服務折算收入后每戶居民的受益量。2007年調查地區的無差異共享型公共服務折算收入情況亦呈現較大地區差異。10個調查地區中,居民戶均受益量均值為8150元,標準差為4575.83元,變異系數為0.561。戶均受益量最高的上海市,當年戶均受益量達到了21314元,是最低水平河南省的4.03倍。
(四)公共服務折算收入后的實際收入差距測度
首先,利用方差對公共服務的受益均等情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全國范圍內,2013年居民在公共服務上的受益不均等現象較為嚴峻,加上公共服務之后的居民收入方差增幅達到10%。分城鄉來看,加上公共服務之后,城鎮居民收入方差上升7.11%,農村居民收入方差更是上升了21.62%。說明2013年我國農村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低,低收入群體從公共服務中獲得的補貼要低于高收入群體。
其次,利用多種差距度量方法進行差距測度。結果表明,將公共服務折算為居民收入后,2013年居民收入差距有所下降。從全國范圍來看,居民人均收入變異系數從1.076下降到0.931,下降幅度達到13.51%。分城鄉來看,公共服務支出起到的效果卻不盡相同:公共服務顯著縮小了農村居民收入差距,變異系數降幅達26.27%,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同樣也有所減小,降幅為12.41%。比較泰爾指數與其他差距度量方法的變化幅度可知,泰爾指數的變化幅度更大,尤其是泰爾L指數。說明將公共服務折算為收入后,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速度要高于其他收入群體,故對低收入群體收入變化敏感的泰爾指數降幅會明顯大于其他差距度量方法。
對加上公共服務的居民收入進行價格調整,可得到福祉含義下的居民收入,對福祉含義下的居民收入差距進行度量可以發現(見表7):2013年福祉含義下的居民收入差距較名義收入差距有較大幅度下降。在各類方法的變化幅度比較上,泰爾指數的降幅依然最大,且與其他方法的差距比未進行價格調整之前更大。說明名義收入低估了我國低收入群體生活狀況,若從福祉含義的收入定義出發,我國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要比想象的高。
最后,對泰爾指數進行分解,以探索城鄉、地區間差距對福祉含義收入差距的貢獻率。將公共服務折算為收入后,公共服務縮小城鄉、地區間居民受益差異的程度與縮小城鄉、地區組內差異的程度較為一致,使城鄉差距與地區差距對總體差距的貢獻率與名義收入的結果相近。對于福祉含義收入,2013年城鄉差距對總差距的貢獻率下降到了35.55%,說明福祉含義下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要小于城鄉居民名義收入差距(由于篇幅所限,相關數據統計表未列出)。
結論
綜合所有類型公共服務折算后的收入,將其納入福祉含義下的收入統計口徑,并進行價格差異調整,可得到福祉含義下的居民收入。在福祉含義下的居民收入中,公共服務折算收入占較大比例,尤其是農村居民。對于此口徑居民收入,同樣利用樣本加權后的變異系數來測度收入差距。測算結果顯示,2013年公共服務支出總體來看縮小了我國人均收入差距,分城鄉來看,公共服務支出起到的效果有一定差距:公共服務大幅縮小了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至于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公共服務同樣也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盡管如此,2013年我國居民福祉含義收入差距形勢不容樂觀。
參考文獻:
1.張車偉,趙文.“統計外收入”及其對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性的影響—兩種統計口徑的對比分析[J].勞動經濟研究,2018(1)
2.李英偉,李松森.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直接稅改革設想[J].改革與戰略,2017(10)
3.王筱欣,鮑捷.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對收入分配調節效應影響的實證研究[J].商業時代,2013(14)
4.張琦.公共服務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基于經濟思想史的考察[J].學術研究, 2018(8)
5.陳瑩瑩.關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研究探討[J].經濟研究參考,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