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內容摘要:我國商貿流通業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如流通規模單一、流通效率低、流通結構單一,都與“潮涌現象”密不可分,企業的多樣化投資引致的市場失靈或是其根本原因。本文立足于商貿流通行業的“潮涌現象”研究,通過對產能增長的短期優化及長期過剩進行分析,構建了行業集中度和多元化投資兩個影響指標。文章采用了2010-2017年在滬深股市上市的商貿流通類企業的財務數據分析了行業集中度、多元化投資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行業集中度與企業績效之間呈現顯著的正向關系,而多樣化投資與企業績效之間呈現顯著的負向關系,長此以往,多樣化投資會降低行業集中度水平對企業績效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多樣化投資 ? 商貿流通業 ? 行業集中度 ? 潮涌現象
問題的提出
(一)“潮涌通道”:產業集中度與績效增長
林毅夫(2007)將后發國家普遍出現的產能過剩情況歸納為“潮涌現象”,這一類國家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失靈導致了企業生產和投資的無效化,同時認為企業的數量快速上升是引發潮涌現象的“潮涌通道”。從產業組織理論的角度分析這一問題,會發現市場競爭加劇有助于行業的發展,但也阻礙個體企業的業績提升,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產能過剩是生產的必經階段,企業的“潮涌現象”會在短期內推動產能的快速增加、促進企業的價值累積,但集中度的下降會不斷削弱企業的發展空間和議價能力,從長期來看并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現有研究認為“潮涌現象”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產業實力快速累積的一個重要象征。史恩義(2016)利用103個國家發展的平衡面板研究了“潮涌現象”發生過程中母國經濟發展的情況,認為“潮涌通道”表面上是行業內企業數量的快速增加,但內在情況是企業產出水平的大幅上升,小幅的產能過剩有助于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也能夠加強企業本身的定價和議價實力。袁理(2016)的研究發現,對商貿流通業而言,行業內企業數量的上升會顯著加劇市場競爭環境,行業集中度的上升有助于企業的績效增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商貿流通企業市場集中度上升有助于企業績效的增加。
(二)“潮涌現象”:多樣化投資與績效降低
林毅夫(2010)在研究中指出,在發展中國家,企業容易傾向所謂前景較好的產業,并由于產業間利潤差異而紛紛進入,試圖通過多元化投資以擴大企業收益,卻導致核心業務水平的下降,這一現象被稱為多樣化投資的“潮涌現象”。在西方企業紛紛進行戰略性業務“歸核化”處理時,我國的多樣化投資熱潮卻越演越烈,始終難以獲取更高收入,甚至影響到市場的企業績效。引入多樣化投資因素,能夠進一步分辨多元投資對市場集中度的影響。李珂和羅順根(2016)通過我國省級面板數據分析了市場競爭對企業產能情況的影響,認為企業的過度競爭通過產能過剩渠道導致了市場不穩定,并進一步加劇了競爭。袁曉波(2016)從流通企業層面分析了行業不穩定的“潮涌通道”,發現企業對于行業內“數目不確知”是信息不對稱的主要根源,對于競爭環境及投資方向的估計偏差,導致了過度生產,進而產生了產能過剩。關于多樣化投資是否會造成企業溢價,進而影響企業績效的研究仍沒有較為合理的成果,而企業的市場集中度能否保證對核心業務的幫助,尚未有研究進行深入的量化分析。綜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流通企業的多樣化投資與企業績效具備明顯聯系。
H3:流通企業的多樣化投資會降低市場集中度對企業績效的促進水平。
變量定義與選取
本文選取2010-2017年共8年在滬深股市進行交易的流通業A股上市公司為初始樣本,公司的主要經營項目是包含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四個行業的狹義流通產業對象。在樣本中,本文剔除了發行H股的上市公司,以及剔除了數據缺失樣本及3倍標準差以外的極端樣本,最終得到了2340個觀測值。
多樣化投資指標。本文所選取的狹義流通業均屬于典型服務業公司,并不以產品銷售為主要盈利模式,其投資選擇也是以服務多樣化為目的,故本文選擇反映企業投資結構的HI指數反饋企業投資業務的多元化程度,計算方法如下:
式(1)中,HHI表示企業投資方向的集中度,Xi為流通企業在第i項業務中的投資額,X代表流通企業的總投資額。Si表示單一業務投資在總投資中的占比,n表示流通企業投資業務的數量,HI則代表企業投資的多元化指標。當HHI越接近于1時,表示企業將投資集中于某一部門,意味著企業集中度高,同時多元化程度更低;反之,HHI越低,則表示HI越高,企業投資的多元化程度越高。
流通業市場集中度。本文定義的多樣化投資指標是從流通企業投資方向及投資結構所構造的,而市場集中度則考慮了業務的產出水平及邊際成本,基于上述考慮,本文采用了產業組織理論中的勒納指數(Lerner Index,LI)進行測量,其計算方法如下:
式(2)中,LI表示流通業企業在總體市場中的壟斷勢力值,P為產出價格,MC為產出的邊際成本。由于邊際成本是一個無法直接由代理變量反映的指標,本文參考Gaspar等所采用的方法,以流通業企業主營業務數據進行代理,P以利息凈收入代替,MC用主營業務支出代替。
企業績效。本文采用了資產收益率ROA來指代企業的績效水平,該指標衡量每單位資產所創造的凈利潤水平,采用凈利潤率與資產利用率的乘積計算流通企業的ROA水平:
式(3)中,NPM代表企業的凈利潤率,采用稅后凈收入與營業總收入的比值進行計算,反映了流通企業在費用管理上的有效性,衡量了企業績效管理中的成本管理水平;AU代表資產利用率,由于本文考慮了投資多樣化的影響,在AU的計算中采用主營業務收入與非主營業務收入的總和與資產總額的比值進行替代,AU的水平之間反映了企業在各項業務中的經營水平和獲利能力。
控制變量。根據白讓讓(2016)的研究結果,經濟水平、公司治理及股東介入等因素均衡影響到公司的經營狀況。考慮到流通業的產業特征,本文選取企業規模、資本結構、資本充足率、第一股東持股比例、宏觀經濟環境為控制變量。對于變量的選取情況如表1所示。
實證設計
考慮到變量間的交互作用,本文采用層次回歸模型,首先以控制變量(企業績效)和自變量(市場集中度)回歸分析基礎系數,再加入調節變量(多樣化投資)及交互項變量(多樣化投資·市場集中度)進一步分析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由于加入交互項可能會使模型產生多重共線性問題,所以本文將自變量與調節變量均進行了中心化處理,再計算其交互項。基本模型如下:
模型(6)能夠反映調節變量在上述影響中的渠道效應,模型(7)則解決了變量的多重共線性問題。所有模型中的變量均來自表1的構造,對各變量進行Pearson相關系數檢驗的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中不難發現,市場集中度LI與企業績效之間在10%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這證明流通業中產業集中有助于企業績效的增加,這也初步證明了本文的假設H1;但皮爾森檢驗結果中,企業的多樣化投資與企業績效之間并不具備顯著關聯,本文將在下文中通過實證,具體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實證結果
(一)直接效應分析
本文首先需要考慮企業集中度對企業績效的直接影響,即本文假設1的內容,表3報告了層次回歸分析中直接效應分析的結果。直接效應分析的結果如第二列(2a)所示,LI與ROA間的回歸系數為0.0923,在1%的水平下具備顯著性,即流通業市場集中度的增加能夠有效增加企業績效,在固定年度效應后(4a),該效應仍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系數為0.0911,這一實證結果支持本文的假設1,本文的第一個結論為:企業的集中度增加有助于企業績效的上升。
(二)調節效應分析
本文需要考慮多樣化投資對企業績效的直接影響,并分析多樣化投資在集中度與企業績效變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即本文假設2與假設3的內容,表4報告了層次回歸分析中調節效應分析的結果。從表4第一列(1b)中可以看到,企業多樣化投資與企業績效之間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負相關,系數為-0.0452,控制年度效應后(3b),系數為-0.0392,依然具備顯著性,證實了本文的假設2。這一情況與林毅夫(2007)研究中所指出的多元化投資“潮涌現象”一致,企業過度關注多元業務,造成了核心業務的盈利下降,并造成了總體績效管理能力的缺乏。在(2b)中報告的企業多樣化投資和集中度交互項的系數值為-0.3087,交互項與企業績效在1%的顯著性下顯著負相關,在控制年度效應后(4b),系數仍然顯著,為-2.995。這一實證結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設3,因此多樣化投資不僅僅會影響企業的企業績效,更會在市場集中度與企業績效間發揮負向的調節作用。在調節效應分析中,本文得到了兩個結論:第一,商貿流通業的企業多樣化投資是造成“潮涌現象”的主要原因,多樣化投資會導致企業績效的顯著下降,這是由于企業難以保持核心業務的持續增長,在非核心業務上浪費過多資源導致的。第二,商貿流通企業的多樣化投資加劇了“潮涌通道”的負面作用,由于企業集中度這一“潮涌通道”能夠造成企業績效的增長,隨著行業集中度下降(競爭加劇),行業內大量企業進入并形成“潮涌”,個體企業的績效大幅下降,同時由于其多元化投資的操作,造成了績效的進一步下滑。
結論
企業投資是企業發展壯大的主要手段,通過業務多元化發展提升企業價值是企業市場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我國流通類企業在進行投資的前期,往往對市場情況缺乏考慮,加入紅海市場后市場競爭加劇,使得整體市場產生了“潮涌現象”,降低了行業核心產業價值以及自身企業績效。本文研究發現,企業集中度的提升有助于企業績效的上升,企業多樣化投資會降低企業績效,并造成行業內的“潮涌效應”,在集中度的績效發展通道中產生顯著的抑制作用。我國企業經營者往往秉持“以大為尊”的傳統發展理念,這一發展理念導致企業在謀求市場集中度時往往選擇“攤大餅”的發展策略,沒有集中力量鞏固已有發展成果,在將企業“做大”的過程中將企業“做全”,這樣盲目的多樣化投資會導致企業價值的提前透支。企業在投資業務中之所以會頻繁出現“潮涌現象”,核心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對于投資的行業缺乏直接認知,從而導致市場失靈的發生。在市場效果缺位時,政府應該盡力避免“政府失靈”的情況,通過制定更為有效的產業政策,規范企業投資和跨行業準入條件,促進行業結構優化,降低市場失靈的發生概率。
參考文獻:
1.林毅夫.潮涌現象與發展中國家宏觀經濟理論的重新構建[J].經濟研究,2007(1)
2.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現象”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J].經濟研究,2010(10)
3.袁理.會計信息質量對企業的影響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19)
4.李珂,羅順根.上市公司發展對區域經濟影響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3)
5.袁曉波.管理者背景特征、研發投資與企業績效—來自中國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商業經濟研究,2016(4)
6.史恩義.信貸偏好、需求誘導與富余產能[J].國際金融研究,2017(8)
7.白讓讓.競爭驅動、政策干預與產能擴張—兼論“潮涌現象”的微觀機制[J].經濟研究,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