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天英
內容摘要:流通技術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與突破口,也是農業供應鏈高效運作的主要推動力。本文在分析農業供應鏈發展現狀基礎上,從農產品流通、農業信息管控與價值延伸三方面出發,重點探討二者的影響機制。結果表明,流通一體化技術、電子商務技術與信息處理技術創新,可以從市場端出發,有效提升農產品供應鏈流通效率,實現農業供應鏈信息高效控制,促進農業價值鏈增值。為此,需通過設立政企合作長效機制、建立流通技術研發基地、搭建網絡服務共享平臺等方式革新流通技術,推進農業供應鏈高效發展。
關鍵詞:流通技術 ? 技術創新 ? 市場端 ? 農業供應鏈 ?影響機制
流通技術創新基本理論
(一)創新重點
流通技術創新是指,隨著流通產業的不斷發展,為提高流通效能而進行的技術演變活動,本質在于優化經濟結構,以及減少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停頓或耽擱。在信息化背景下,流通技術創新的重點主要集中于三方面。
一是電子商務技術。電子商務強調柔性生產和個性化服務,可以極大滿足消費者多樣化消費需求。并且,隨著網絡直銷方式的逐漸普及,無論是企業對企業,還是企業對消費者,對電子商務技術的要求均有所提高。因此,創新電子商務技術成為發展流通產業的重要內容(王曉晨,2017)。二是一體化技術。全球化經營的推進,使得以降低企業間協調難度和交易成本為目標的流通業一體化模式,成為流通供應鏈發展的必然趨勢。借助一體化技術的整合作用,可以有效減少資源浪費,提高流通效率,推進流通加速。三是信息處理技術。信息搜集、加工、整理等信息處理技術是流通技術創新的關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高效整合產品物流、商流、信息流,推動流通產業技術結構全面升級,提高產業組織化與專業化程度。
(二)創新實質
供應鏈效率化。在信息化時代,流通企業為實現快速有效的資源配置,通常運用現代通信和自動化整合技術,進行倉儲、分揀、搬運、包裝等自動化作業。這種技術作業過程可以大幅降低流通難度和成本,提高供應鏈作業效率。同時,通過集成電子訂貨、銷售管理、電子化采購、顧客回饋與持續補貨系統等信息處理單元,可實現流通智能化,從而降低流通企業成本,進一步提高各環節作業效率(見圖1)。
價值鏈增值化。在信息經濟時代,居民消費觀念大幅轉變,更加注重產品價值鏈增值功能與服務,追求個性化和簡單化消費過程。這種轉變使得生產企業為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實現消費者認可總量增值,不得不將傳統線性流通渠道轉變為立體流通渠道。并且,消費觀念轉變帶來的流通技術專業與精細分工,為流通企業適應信息、渠道利益重組、渠道管理強化提出更高要求,可以推動流通價值鏈增值。
流通信息鏈可控化。信息鏈在供應鏈和價值鏈運行中產生,可通過監控和反饋供應鏈信息,實現對物料和商品供應的管理。一般而言,流通企業會借助POS、EOS等信息收集和處理技術,實現流通信息量化、信息分類科學和趨勢預測準確,并以此提升流通信息鏈的可控性。在信息鏈層面,可控性越高,供應鏈效率和價值增值功能越強。近幾年,電子設備處理的信息鏈在微觀企業層面逐漸普及,其自助性、定制性和專業性也在不斷提高。
當前農業供應鏈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化運作水平較低
近年來,我國農業供應鏈不斷完善,形成了以農產品為核心,以產品生產、運輸、配送及銷售等為主要內容,涉及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多領域的多層次、多功能有機結合體。然而,農業供應鏈的整體專業化運作水平較低,難以滿足農產品對保鮮、運輸等條件的要求。具體而言,我國農戶主要采用自營式發展方式,由于自身資源有限,技術與設備更新落后。再加上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缺乏產業化運作意識與統一指導,使得一些本該通過冷鏈物流運輸的農產品卻采用普通物流,包裝、運轉等供應鏈環節并未使用專業化運作模式,這導致我國農產品在供應鏈流通中的損耗率,為美國、日本等國家的10倍左右。另外,農產品的儲存、加工環節技術落后,進一步導致我國農業供應鏈發展專業化水平低。
(二)存在不穩定性
我國農業供應鏈基本為“農戶-產地批發市場-運輸商-銷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消費者”的組織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可以高度銜接供應鏈上原料、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但同時也存在一定潛在風險,只要任一環節脫節,就會使整個供應鏈條斷裂,加劇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并且,農業供應鏈上每個市場主體都相對弱小,只關注于解決眼下存在的經營問題,短期行為突出,缺乏長期合作信譽。因此,農業供應鏈條比較脆弱,一旦某一主體出現經營問題,就會使整個供應鏈條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影響農產品市場的正常運行機制。另外,由于農業供應鏈過長,農產品質量追蹤溯源系統建立難度加大,不利于追溯農產品質量問題根源與及時解決問題。
(三)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是連接農業供應鏈上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節點企業的重要工具。及時、有效的信息傳遞能降低農產品供應鏈流通成本,避免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如圖2所示,農產品物流總額在全社會物流總額中的占比不斷下降,已經降至1.46%。然而目前,我國農業信息化程度較低,農業供應鏈上分散的農業信息尚未被充分整合。農產品的供需預測仍然以事后分析為主,對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終端等新型信息技術的運用不充分。例如,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可以測算農產品種植面積和長勢進度的衛星影像數據庫,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數據庫發揮的實際作用,不足預期的20%。
流通技術創新對農業供應鏈發展的影響機理
流通技術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起點與核心內容,對農村經濟與農業供應鏈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這種影響機制可分為三部分,如圖3所示。
(一)提升農產品供應鏈流通效率
流通技術創新是農業供應鏈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物流運輸條件改善、流轉環節縮減、運輸成本降低等內容。對農產品流通過程而言,流通技術創新主要表現在一體化技術的創新應用方面。流通一體化技術創新具有超出單純農業生產技術創新的額外作用,可以整合農產品供應鏈上的生產商、零售商與消費者等各方主體,實現動態、復雜供應鏈關系整體協調。以此直接影響農產品對外流轉速度,有效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以及流通標準化和自動化水平。而農產品供應鏈的高效運轉,有利于發揮農產品應有價值,并將流通效率轉化為最終收益狀況,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二)實現農業供應鏈信息高效控制
在農業信息管控與流轉方面,流通技術創新主要表現為關鍵技術的創新應用。流通關鍵技術可以通過農業信息收集、整理與分析等,提升農業信息化程度,并對供應鏈信息進行高效控制,如圖4所示。一方面,流通關鍵技術創新可以整合農產品庫存、供給等信息,并通過信息加工、分析與匹配,進行農產品向城市的高效供給,以此將農產品生產的要素投入轉化為農戶收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城市消費者需求信息可以借助流通關鍵技術及時傳入農業生產領域,倒逼農業生產結構做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調整。另一方面,流通關鍵技術創新帶來的農村之外各類信息,包括技術、經濟、社會生活等,可以豐富農村居民生活,提高農村對外交流效率。同時,城市發展的各類需求信息也通過關鍵技術傳入農村,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閑置資源等加速向城市流動,進而提升農業供應鏈發展效率。通過流通關鍵技術創新,城鄉產品、技術、資金、資源與人才等的雙向流通加快,可以縮小城鄉差距,有效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三)推進農業價值鏈增值
電商技術可以將優質農產品從生產端流通至消費端,省去農業產業鏈中的分級批發環節,縮短整個供應鏈條長度,實現價值增值。并且電商技術創新可以優化農產品流通渠道權利配置,使農產品生產端與消費端直接相連,提高農產品市場交易速度,有效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同時,借助流通技術可進行農業供應鏈管理,即采用新型流通技術,組織協調與控制農業供應鏈中各要素的流動,包括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業生產、加工、儲運,以及農產品銷售環節的主體、產品、資金和信息等。而供應鏈各環節主體間的信息共享,以及資金與物流功能的無縫對接,可以有效提高農業供應鏈環節連續性,提升供應鏈運作效率,拓寬農產品價值增值空間。因此,任一地區通過流通技術創新方式,均可推進農業價值鏈增值。
政策建議
(一)設立政企合作長效機制,探索農業供應鏈新模式
各地區政府應根據本地區農村實際發展情況,組建流通技術創新的政企合作機制,如以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合作機制,以及政府引導、企業自主合作機制等,保證技術創新工作穩步開展。在政企合作機制中,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扶持與指導作用,為流通技術創新提供投入資金、人才、政策、目標等支持,并鼓勵農村流通企業積極參與加入。與此同時,農村流通企業可根據自身發展實際與現有核心能力,在政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支持下,探索農業供應鏈發展新模式。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合作創新、資源共享等,發展和轉換核心能力,加速流通技術創新,進而推進農業供應鏈高效發展。
(二)建立流通技術研發基地,規范基地治理結構
流通技術創新需要大量科技、資金、高素質人才及專門場地支持,因此政府部門可根據科研與資金投入情況等,建立流通技術創新研發基地。一方面,政府部門應鼓勵、支持和引導大型流通企業與骨干科研機構合作,并基于開發和提高流通業與前沿技術能力這一目標,建立具有領先水平的研發基地,如科技園區等。并按照“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進行布局,對農業科技園區周邊地區,通過梯次化服務,引導農業市場化聯通傳遞。另一方面,政府應幫助大型流通企業與骨干科研機構建立規范的基地治理結構,引導基地建設和完善流通技術研發基礎設施與先進設備,包括大型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同時堅持研發創新、示范帶動、品牌博覽、創業創新等功能定位,發展高效、智能、循環農業。
(三)搭建網絡服務共享平臺,打造產地直供對接模式
技術研發基地可以與大學和科研機構等合作,搭建技術創新網絡服務共享平臺,通過各方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合理推動流通技術創新。同時,借助網絡服務共享平臺,加速農業供應鏈供需雙方的信息傳遞速度與準確度,降低供應鏈運轉成本,并縮短農業產業鏈。例如,可構建以“第三方物流”為基礎的農產品流通信息服務共享網絡,使各地工商企業、農戶、消費者等均能隨時查詢供求信息,保證農產品流通的安全可控。在網絡服務共享平臺,還要積極打造農產品產地直供對接模式,包括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批對接的直采直供模式,以及即采即發的無倉庫模式。鼓勵大中型企業和連鎖超市建立從生產基地到居民餐桌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縮減農產品流通環節,提高供應鏈流通效率。
(四)加快誠信體系建設,完善農業供應鏈法律法規
信息化背景下,電子商務技術作為流通技術創新的最突出表現,對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生活等領域帶來深刻變革,傳統農產品流通供應鏈諸多環節均實現虛擬化與電子化,流通效率大幅提高,效能充分發揮。因此,政府需要加快建設和完善誠信體系,推進電子商務技術創新,并優化農村電商市場環境。在村鎮層面,設立“信用基金”,推行“信用基金+激勵獎懲”制度。對達到信用等級的單位或個人進行獎勵,對嚴重失信者,則建立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聯合懲戒措施,使信用“有價”。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農村電商市場中假冒偽劣產品的懲罰力度,完善“商標法”與“專利法”等法律法規;將信息安全保障、認證體系等納入電商法規中,為農業供應鏈企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榮梅,胡文嶺,王素貞.基于農業供應鏈的農業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7(7)
2.賈強法.“互聯網+”時代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發展模式探析[J].現代商業,2017(1)
3.王曉晨,于輝,齊麟.影響綠色食品流通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因素分析[J].經濟師,2017(7)
4.俞靜,單濤.技術創新對商貿流通業轉型升級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8(17)
5.王柏誼,楊帆.“互聯網+”重構農業供應鏈的新模式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6(5)
6.楊延村.基于集群網絡的農業供應鏈優化體系及策略[J].農業經濟,2018(3)
7.盧杰.大數據技術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23)
8.張玉濤.流通技術體系建設對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作用機制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21)
9.張虹.基于物流網絡建設的農業供應鏈優化研究[J].農業經濟,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