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巖,俞竹平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741018)
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利用,對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文化強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心靈歸屬感,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深遠的歷史價值。天水傳統村落是研究天水村落歷史的重要基礎資源,當前對傳統村落保護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開發模式,對天水市的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有重大意義。
2012 年5 月中旬至6 月底,天水市對全市傳統村落進行了一次摸底調查,共完成65 個村的村落基本信息、傳統建筑、選址和格局、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居環境現狀等方面的調查。2012 年12 月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街亭村和新陽鎮胡家大莊村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3 年上半年,天水市住建局組織各縣區網上填報了51 個傳統村落的基本信息。2013 年8 月6 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公示的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天水市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入列。2013 年10 月17 日,天水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和市財政局聯合發文,決定在各縣區初步評價推薦和有關專家評審的基礎上,將9 個村莊列入第一批天水傳統村落名錄。
1.麥積區街亭村。街亭村距麥積城區20 公里,座落于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內,素有“先有街亭后有天水城”之說。2012 年12 月20 日名列國家首批傳統村落名錄,2014 年2 月19 日列入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從居住情況看,原有建筑是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設計,“五行”布置,取五行中相生相克、陰陽調和之義,寓意和諧統一、子孫綿延之意。在十字街正中,一棵1000 余年歷史的國槐依然枝葉繁茂。以大樹為中心,街道兩側建有土木結構的商棧店鋪、民居,主要為明清至民國時期建筑,有許多小街巷通向縱深的居民院落。街亭村核心區現存山陜會館、文廟、東西古城門、文昌閣、城隍廟等古建筑12 處,古民居254 處,古樹12 株,明清古井6 眼,古碑20 余通。這些明清古建筑群一般都有獸脊,裝飾多為磚雕木刻,極具文物研究價值。
街亭村整體格局保存完好,基本真實地延續了所有歷史信息。寺廟建筑保存較好,民居院落格局保存較差,大部分格局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部分建筑被重新改建或拆除,原有材料和做法的喪失,致使歷史信息不完整,格局保存完好的院落也大多有嚴重損毀,需及時加固。殘損嚴重的建筑多為無人居住維護的房屋,墻體酥堿、開裂、木構腐朽、破損。村子中間十字形的主街為年代較久的水泥路,現已破爛不堪,街道兩邊的鋪面新舊不一,有的瀕臨坍塌,有的自己翻新建起了二層小樓,橫七豎八的電線在街道的桿子上纏繞。村民居住的小巷,缺乏排污系統,污水隨意排放,支巷道路質量較差。
2.麥積區胡家大莊村。胡家大莊村位于天水市麥積區新陽鎮,有三個自然村,756 戶人家,3876 人,區域3.1 平方公里。2012 年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傳統村落,2014 年被確定為全國第六批歷史文化名村,2016 年12 月28 日,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公布的第四批美麗宜居小鎮、美麗宜居村莊示范名單中,胡家大莊榜上有名。
胡家大莊的建筑布局為六縱六橫。這種建筑布局類似于古城西安九宮格局,基本以矩形排列,按總門、西門、頭門、七門進行布局,軸線突出。胡家大莊現存的古民居有218 處之多,大部分為明崇禎和清乾隆、同治年間所修建。這些建筑雕刻細致,工藝精美,集中體現了當時建筑的風貌,也承載了當地厚重的文化和歷史地位。其中保留最為完整的古建群是道教建筑清池觀,清池觀屬于宮殿式建筑群。
胡家大莊村六縱六橫的整體格局保存完好,村落遵循歷史和現代村莊建設規劃,無違章建筑和亂搭亂建現象。村落設置了完善的排水系統,縱向通過建筑、排水口將較高地勢的水逐級向下排出,有院內排至道路,道路設置排水溝。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年用來防御的堡子已然塌毀,僅剩殘垣斷壁了。
3.清水縣梅江村。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村域面積1.6 平方公里,村莊占地240 畝。2013 年9 月,梅江村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梅江村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位于梅江村三組的朱家大院,屬于清中期古建筑。整個古建筑群共有300 多平方米23 間房。朱家先祖先后建成了七座院落,有老院、中院、邊院、上院、當中院、書房院、佛堂院,這幾個院落緊緊連在一起,整個建筑坐北朝南,是典型的四合院格局,大氣的風格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梅江村的建筑基本上保持著舊時的鄉村面貌,大到整個村子的街巷道路、庭院格局,小到每個建筑上的磚木雕飾,所有的文化遺存都獨具特色。朱家大院古建筑格局保存基本完好,但部分院落中有建筑坍塌,殘損嚴重,主要包括屋頂長草、屋頂變形、檐口變形、墻體裂縫、屋頂局部坍塌。村中環境一般,燃燒物隨意堆放,造成安全隱患。整個村落缺乏整體有機規劃及管理。有些院落因為居民居住,設施較為完善,有些院落已破損閑置,甚或有的院落由于常年無人居住院內雜草叢生,破敗不堪。
4.天水鎮天水村。天水鎮天水村位于秦州區西南部,西漢水上游。東接平南鎮,南連汪川鎮、大門鄉,北與華岐鄉接壤,西與禮縣鹽關鎮毗鄰,距秦州區50 公里。
天水村是天水鎮鎮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人口較多,商貿物流基礎良好。天水村現有908 戶,共4518 人。鄉村經濟繁榮活躍。走進天水村,城鎮化的特色鮮明,富裕后的村民在村中大拆大建,“新”與“舊”并存,破壞了村落的整體風貌,村民保護意識淡薄。留存的老建筑大部分破爛不堪,成為危房。
5.天水鎮廟坪村。該村地理位置處于秦州區西南部,距離天水村十余里,村內格局簡單,一條主街位于村正中將該村一分為二,廟坪村現有164 戶,737 人。村內高皇廟建于唐朝安史之亂時期,石碑有宋朝元豐六年(1083 年)的天水縣靈源侯封爵敕碑、宋朝元豐八年(1085 年)的天水縣新修靈源侯廟碑、清咸豐六年(1856 年)的靈源侯高皇廟訴訟碑。寺廟由一武姓人家看守,據現在看守人說,傳至其手中已是第五代。
村內建筑格局保存完好,但基礎設施落后,村內沒有排污系統,污水直接排入主干道,環境較差,經濟落后,三分之一的村民外出打工,空心化嚴重。
6.隴城鎮媧皇村。秦安縣隴城鎮媧皇村是中國歷史文名鎮—隴城鎮的重要組成部分,隴城鎮政府所在地,是史前文化遺址,因人文媧祖女媧生于隴城鎮區,故取名媧皇村。
媧皇村文脈久遠,歷史積淀深厚。位于媧皇村的古略陽城遺址—明清古建筑一條街,是全市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古城遺址。明清古建筑一條街全長603 米,寬6 米,現存明清時期的鋪面114 間,其中有樓閣式鋪面16 間。在明清兩代,這里商業發達,前鋪后宅,而謀求生意者頗多,并建有山西客商云集的山西會館。村內保存的古遺址、古建筑有龍泉井、女媧祠、古街道、古城墻、古商鋪、古民居、古槐樹、古器皿和傳統飲食等。村落比較注重歷史文化遺址的修繕和保護。現已建成女媧祠廣場和西番寺廣場,并在女媧祠廣場修建了祭壇,按照《隴城鎮歷史文化名鎮管理規定》,重點保護明清古建筑一條街。
7.武山縣灘歌鎮上街村和下街村。武山縣灘歌鎮上街村和下街村位于灘歌鎮明清一條街,兩個村子一線連,南北貫通灘歌鎮。明清古街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東西走向,全街長約640 米,寬4 至8 米,兩側古商鋪房屋總數為387 間,建筑面積約為15500 平方米。主街道建筑物以明代建筑為基礎,兩檐水平房沿街道兩側東西向縱列,結構簡單,裝飾簡樸。街道兩側附設院落及院門建筑以清代建筑為主,建筑多用磚雕飾頭,土燒脊獸,門間墻鑲以磚雕牡丹、梅花、石榴、竹子等圖案裝飾。建國以后,雖然部分建筑用磚料修繕,但原有建筑風格依然保留,其整體造型大方純樸,錯落有致,商業氛圍濃厚,是對歷史上灘歌繁榮昌盛的有力見證。位于村子后山上的鎮興堡又名威遠寨或大堡子,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堡子東西狹窄,南北寬闊,呈四方形,圍周約800 米,堡子墻寬3 米,外高約6 米,四角碉樓痕跡猶存,地勢險峻,一覽眾山。堡內現住有70 余戶人家。天水市留下的古堡已為數不多,鎮興堡能保存完好地留存至今,實屬不易,它的存在具有極高的歷史考證價值。
村落整體格局保存完好,民居院落保存相對完好,真實地延續了所有歷史信息。存在問題主要有:一是村落整體風貌有所改變。古建筑群中間夾雜著改建成磚木結構的磚房或者是樓房,破壞了古街古香古色的整體格局。二是建筑殘損。由于年久失修,古街上相當一部分房屋已出現椽檁糟朽蛀蝕、墻體傾斜坍塌的現象。
8.甘谷縣蔡家寺村
蔡家寺在甘肅甘谷縣東北渭水峪火車站(隴海線)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級臺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達山頂。據清乾隆《伏羌縣志》(甘谷舊名伏羌)記載,寺廟建于元順帝至正年間(1341-1370),至今已有650 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時有村,縣志語焉不詳,實難詳考;而何以村、寺同名,亦不得而知。該村村寺緊緊相依,作為佛教廟宇的蔡家寺,是一處頗具規模的佛教建筑群,且有藏經樓與經板之珍。寺內匾額、楹聯及銘文,多為邑名士潘欽岳(清初)、何鴻吉(民國)所撰所書,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村內衛生環境良好,但因年輕人外出打工,村內空心化現象嚴重,且人們保護意識較差,有的古建筑已經遭到嚴重破壞,整個村落衛生條件較差,古建筑沒有得到有效保護。
1.地方政府忽視傳統村落保護。天水市傳統村落在保護的過程中,政府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保護積極性不高、力度不強,有的村落甚至無人問津,只有靠村民的自覺性去進行保護,有的村落政府既不出資金保護也沒有做到監管作用,僅讓村委會去進行監管,大多數村委會因為自身問題也做不到嚴格的監管,導致有的古民居建筑遭到嚴重破壞,這對傳統村落的整體布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2.村民保護意識薄弱,村落保護與村民的現實生活斷層。天水市除了保護發展較好的個別村落外,大部分村落的村民沒有形成自覺的保護意識,認識不到自身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許多村落環境、格局風貌等不斷遭受破壞。在此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的村落是天水鎮天水村,因為地理條件較好,大多數居民已經拆除了古建筑蓋起了新房子,即使有零星的古建筑,也大都是塌房爛院。
3.村落“空心化”現象嚴重。由于經濟相對落后,天水市農村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導致農村“空心化”。秦州區天水鎮廟坪村、秦安縣隴城鎮媧皇村、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尤為嚴重,村子里三分之一的人外出打工,有的甚至舉家外出,院落閑置廢棄,無人看管,院落破敗不堪。
1.村規劃無序性使傳統村落頻遭“撤并擴張性破壞”。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鄉村城鎮化和行政地域調整使不少行政村、自然村大量撤并,加之異地搬遷、下山移民、整村搬遷,使不少傳統村落漸趨消失或衰敗。無規劃、無秩序的撤并擴張活動,是我國傳統村落不斷遭受毀壞、大量消失、持續失去“可印象性”的重要原因,天水市傳統村落也同樣遇到此類問題,其中表現較為明顯的就是天水鎮天水村與麥積區街亭村,這二村因缺少整體規劃,導致部分古建筑遭到嚴重破壞。
2.農村用地政策不完善導致傳統村落“自建性破壞”。農民對現代生活方式和品質的合理追求,對原有居住環境的不滿意構成傳統村落保護的內部壓力。尤其是經濟較發達地區,富裕起來的農民改善居住條件,不斷以“新”代“舊”、以“洋”代“土”、以“今”代“古”,拆建改造了大量百年老宅。天水市表現較為突出的是天水鎮天水村和麥積區街亭村,因這二村在發展過程中因地理條件較好,經濟發展較快,大部分村民在經濟條件得到改善后,就開始迫不及待地改善居住條件,同時,由于在某一段時期政府保護意識不強,所以就導致很多古建筑沒有得到有效保護,等發現問題時,已經難以補救了。
1.村莊內部建筑問題紛雜,村落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各種新式建筑與傳統風貌格格不入,破壞了村落歷史文脈的延續性。這種情況在天水的古村落并非個案。其中表現較為明顯的就是麥積區街亭村,由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街亭村遭受到了比較嚴重的破壞,古建筑大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建筑。此外胡家大莊在此方面表現也很明顯。
2.基礎設施改善滯后。雖然村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屬于村落公共事業的道路、給排水、電力、環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大筆資金投入,而村落組織的凝聚力下降,難以組織村民自主地對基礎設施進行改善。古村內部逐漸出現空心化,進一步導致古村落設施缺乏維護更新,逐步衰敗。例如天水鎮廟坪村,沿著村內主街道走,道路中間因為污水排放無法行走,行人只好在道路兩旁行走,尤其是夏天,因為污水的排放,整條主街充滿了惡臭,嚴重影響了傳統村落的風貌及居民的生活??偟膩碚f,基礎設施的缺乏,出行、生活不便是村民離開古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村民的離開又進一步導致古村基礎設施的破敗,循環往復,從而導致古村落范圍內的持續衰敗。
1.保護資金困難。經初步測算,要全面完成天水市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各項搶救性保護工程,概算投資達50 億左右。而市縣區經濟實力有限,遠不能滿足保護的迫切需要。
2.傳統村落鄉土建筑保護的技術力量十分缺乏。長期以來,由于鄉土建筑市場的“萎縮”,建造、修繕鄉土建筑的民間工匠早己紛紛改行,熟知鄉土建筑的形制樣式和特色工藝的工匠已經后繼無人,嚴重制約了傳統村落鄉土建筑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加之有關部門缺乏對鄉土建筑保護維修的技術指導和政策扶持,僅憑農民自身力量難以做好鄉土建筑保護與維修工作。古建筑中大量的木質材料或多或少呈現出腐朽或破敗之勢,而因為缺少懂此類工藝的匠人,所以,古建筑在保護方面舉步維艱。
傳統村落保護法律法規不健全、保護制度不完善。傳統村落的保護概念提出較晚,相關法律制度滯后。2012 年12 月住房與城鄉建設部、財政部、發改委及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傳統村落評價認定指標體系(試行)》,并于同月提出“關于加強關于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但并未形成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傳統村落保護辦法。目前,傳統村落的保護主要借鑒《文物保護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條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民村保護編制辦法》及各省市的保護性法規和國際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條約等,但未對傳統村落作出保護要求與規定,而地方性保護法規都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天水市雖然對傳統村落保護有規劃,但與國務院2007 年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以景點為龍頭,利用市場優勢,引來游客,帶動周邊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實現聯動發展。筆者以為,天水市可以引用此種模式的村落有麥積區街亭村、天水鎮廟坪村、隴城鎮媧皇村、甘谷縣蔡家寺村、麥積區胡家大莊村及武山縣灘歌鎮上街村和下街村。這六個村落內部或其周圍均有景點。(詳見表1)

表1
由表1 可以看出,這六個村村周及村內歷史名勝景點由多到少依次為:1.麥積區街亭村;2.武山縣灘歌鎮上街村和下街村;3.隴城鎮媧皇村;4.甘谷縣蔡家寺村5.天水鎮廟坪村;6.麥積區胡家大莊村。
這些傳統村落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有的村落其歷史甚至長達幾千年之久,但是因為所處地理環境及其他因素,大部分以前昌盛的村落逐漸走向了沒落,但仍有部分村落在當今社會中仍保持了完好的傳統村落紋理和民俗風情。如隴城鎮女媧村,其傳承的傳統手工藝制作如仿古雕刻、馬尾荷包,蒸大饃,打鍋盔、剪窗花等已經流傳有千年之久。這四個村落周邊或村落內部均具有歷史古跡。如麥積區街亭村周就有麥積山、仙人崖、凈土寺等名勝古跡,其中麥積山景區為天水市唯一5 A 級風景名勝區。再如隴城鎮媧皇村,距離被學術界評定為我國20 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的大地灣遺址約15 公里左右,大地灣遺址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上亦屬罕見。再如武山縣灘歌鎮上街村和下街村因明清一條街而相連,在村后山有保存完好的鎮興堡極具歷史價值。而甘谷縣蔡家寺村、天水鎮廟坪村及麥積區胡家大莊村在村內均有近千年的古寺。所以,筆者認為,這四個村落可以通過知名景區先導模式來帶動傳統村落旅游業的發展,并由此實現由農業向第三產業的轉型,從而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此種模式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部分游客對傳統村落的專業知識缺乏興趣,如何開發出差異化的旅游產品就成為了這些傳統村落發展的關鍵所在。
傳統村落所在地旅游資源類型多樣,有的村周或村內擁有眾多頗有知名度的歷史名勝景點,有的在村周或村內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在觀光旅游開發中占據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筆者嘗試對擁有此二類資源的傳統村落資源進行梳理,詳見表2。

表2
由表2 可看出,這六個傳統村落(其中武山灘歌鎮上街村和下街村為兩個村)資源由多到少排名依次為:1.麥積區街亭村;2.麥積區胡家大莊村、隴城鎮媧皇村;4.武山縣灘歌鎮上街村和下街村;6.清水縣梅江村。
這些傳統村落或具有豐富的村內景點資源,或具有多種非物質文化資源,而這些資源都可以作為其優勢進行整合,并將它們統一為觀光模式。例如麥積區街亭村在舉辦廟會時,游客可趁廟會游覽村內景點。再如麥積區胡家大莊可將傳統音樂、傳統戲曲、傳統舞蹈、傳統手工藝進行整合,定時進行表演,合理開發利用,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趁傳統村落之名活起來,不但合理地保護了傳統村落,而且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傳承。隴城鎮媧皇村可將傳統美食放在明清古建筑一條街吸引游客,不但宣傳了明清古建筑,同時也增加了當地居民收入。武山縣灘歌鎮上街村和下街村可將明清一條街的游覽和村后山中鎮興堡連接起來,且上街村和下街村地理位置極佳,四周森林環繞,春季沿途油菜花一路盛開,極具欣賞價值??傊Y源集中觀光模式能讓傳統村落歷經各個歷史時期保留下來的特色文化遺存向游客展示當地歷史的印記,成為開發觀光旅游的最佳吸引點。
此種模式需要注意的問題:與其他知名景點相比,村落缺乏自己的品牌形象。
傳統村落作為歷史文化的活體,充分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人和的觀念,尤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具有極大的文化創意空間。天水市傳統村落可通過創意的手法發展傳統村落,實現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在滿足大眾“求新、求特、求異”需求的同時,實現傳統村落的發展。筆者認為,以下三個村落可以采取文化創意主導模式,詳見表3。

表3
這三個村落都具有表現當地文化的整齊的建筑群,而這些建筑群可以充分體現當地特色文化。如麥積區胡家大莊村,村內有古民居有218 處,其中有雕刻細致、工藝精美的四柱、四門八窗的廈房,這些建筑雕刻細致,工藝精美,集中體現了當時建筑的風貌,也承載了當地厚重的文化和歷史地位。此外,村內四合院也極具特色,其圍墻和臨街房屋不對外開窗,由大門穿房而進入院中,這種建筑布局在西北地區少有,極具特色。因此,胡家大莊可以“四合院文化”為主導發展。清水縣梅江村朱家大院七座院落互聯互通,院落頗具傳統天水古民居格局: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這種大氣的風格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梅江村可以“古建筑文化”為主導發展。武山縣灘歌鎮上街村和下街村位于灘歌鎮明清一條街,兩個村子一線連南北貫通灘歌鎮。主街道建筑物結構簡單,裝飾簡樸。街道兩側附設院落及院門建筑錯落有致,保存完整,村子后山上的鎮興堡保存完好,四角碉樓痕跡猶存,站在堡子圍墻上,可感受地勢險峻,一覽眾山。因此,武山縣灘歌鎮上街村和下街村可以“明清街+堡子文化”為主導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模式必須依托村域文化資源,才能將文化軟實力轉為經濟優勢。
此種模式需要注意的問題:一方面文化創意要切合當地的文化背景,不能生硬地照搬其它地方的成功創意模式;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進,文化創意需要不斷地更新升級。
利用傳統村落本身及周邊特色資源,通過注入生態、綠色、健康、科技等元素,通過開發特色產品,實現農業生產、產品加工等與豐富的多元文化的有機結合,實現特色農業產業、特色旅游產業、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等的有效耦合。經過比對,認為以下村落可以發展特色產業帶動模式,詳見表4。

表4
由表4 可以看出,麥積區胡家大莊擁有制醋等五類特色產業,隴城鎮有傳統美食,可將這些特色產業整合利用開發,形成傳統飲食工藝坊等項目,通過這些特色產業的古法制作過程去吸引游客。武山縣灘歌鎮上街村和下街村自古商貿繁榮,南來北往的客商云集此地,當時有多種民族在這里繁衍發展,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村周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有金礦、銅礦等礦藏,因此,可將這些資源充分利用,使其成為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村落。同時,這三個傳統村落擁有良好的區位條件與生態環境,可以結合現代農業科技建設生態教育基地。
此種模式需要注意的問題:交通條件是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有些傳統村落因處于深山之中,山路崎嶇,交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