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
秦嶺核心保護區范圍擴大到海拔2000米以上區域
近日,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修訂草案,將原條例“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適度開發區”名稱對應修改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并對各保護區范圍重新作了劃分,將核心保護區范圍由海拔2600米以上,擴大到海拔2000米以上區域。據了解,陜西對秦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輔之以生態功能集中連片保護,有利于野生動物在集中連片保護范圍內棲息繁衍。修訂草案對制定、調整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及建設活動作了規定,并在核心保護區內禁止除居民原有房屋和生活設施維修外的任何建設活動,增加了在一般保護區禁止別墅類房地產開發等規定。
甘肅
蘭州立足生態與創新建設城市副中心
日前,甘肅省蘭州市新確立了“一心兩翼”的城市發展戰略格局,以榆中生態創新城為起步區域,建設城市副中心。榆中生態創新城的三個先期重點項目近日已在蘭州大學榆中校區集中開工,其中,創新城周邊綠化提質增效項目面積達11萬畝;蘭州大學“雙一流”建設項目的建設規模達21.6萬平方米,總投資11.8億元。據介紹,榆中生態創新城位于榆中盆地,規劃面積約123平方公里,包括榆中縣夏官營鎮、城關鎮和原三角城鄉三個片區,距蘭州主城區40公里左右,交通便捷通暢,現有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空間充裕,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和開發優勢。
寧夏
計劃今年完成國土綠化面積130萬畝
寧夏今年將以推動大規模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提高森林覆蓋率為主線,統籌協調山水林田湖革綜合治理,計劃完成國土綠化面積130萬畝。據了解,今年寧夏將依托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聚焦國土生態修復薄弱點,在繼續實施引黃灌區平原綠洲綠網提升、六盤山重點生態功能區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區域造林綠化等工程的基礎上,啟動銀川都市圈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沿賀蘭山東麓、黃河兩岸、典農河沿岸,打造3條百公里高標準生態廊道,形成“縱貫三市、東中西布局、林田水相依”的都市圈綠色生態屏障。
青海
將向文化旅游市場亂象“開刀”
青海省將向文化旅游市場亂象“開刀”,從4月10日起,只要省外游客進入青海省境內,就會收到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的“文明旅游溫馨提示”。針對文化旅游市場中存在的亂象,全省各市、州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門將在省文化和旅游廳的統一安排部署下,依法落實旅游市場監管責任,重點對“不合理低價游”“黑店”“黑社、黑導、黑車”加大打擊力度。西寧市將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旅游旺季服務保障指揮部職能,海南、海北、海西文化旅游管理部門將聯動市場監督、公安、運管等部門,對屬地旅游購物店進行全面排查,著力對“痛點”問題進行整治,確保文化旅游市場安全、平穩、有序。
新疆
阿拉山口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農產品深加工重要基地
萬噸級麥倉排列成行、高端紡紗車間機聲隆隆、大型進口活畜隔離屠宰項目抓緊實施……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深入推進,近年來我國新疆邊境口岸城市阿拉山口依托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深挖我國與中亞國家供求互補的資源產業和協同發展潛力,積極引進面粉、油脂、紡紗、肉類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人駐,已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農產品深加工的重要基地。截至2018年底,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已經成功引進陜西愛菊、河北金沙河、中信建設、金牧科技等從事綠色有機農產品進口、加工、生產、銷售的多家大型企業,全年完成農副產品加工業總產值1.6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950萬元。
重慶
八大示范區成轉型升級“領頭雁”
作為全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的重慶市,在該市8個全國首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的帶動下,正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向國家先進制造業重鎮升級,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據了解,2017年經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批復,重慶有8個區被納入全國首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其中4個是重慶三線建設主要布局地,4個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兩年來,示范區瞄準轉型重點領域、關鍵環節、行業龍頭精準發力,探索各具特色的轉型路徑。8大示范區轉型升級逐漸取得實效。據統計,2018年,示范區8區GDP總量增長7.8%,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6%,均高于全市水平。
四川
確保今年糧食播種面積9000萬畝以上
農業大省四川今年將圍繞“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完成462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劃定,新增高標準農田380萬畝,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00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700億斤左右。在“藏糧于地”方面,四川將大力實施土地整理,在今年6月底前,四川要完成全省2423個土地整理項目補充耕地核查,守好耕地保護“紅線”。在“藏糧于技”方面,四川今年將大力發展現代種業,推進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四川將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今年要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0萬畝。
貴州
20萬畝耕地“休息”促進生態環境改善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日前印發《2019年貴州省耕地休耕制度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今年將在開陽等13個縣(市、區)開展20萬畝耕地休耕制度試點,試點耕地每畝補助500元,累計補助1億元。據了解,按照鞏固提升產能、確保糧食安全等基本原則,貴州本次休耕試點區域重點在坡度15°以上、25°以下的石漠化地區實施,每縣開展1萬畝至4萬畝休耕制度試點。通過調整種植結構、減少農事活動、休耕期間禁止施用化肥和農藥等方式促進生態環境改善。方案明確,補助資金含耕地收益和管護補助,全部補助到休耕的農戶或新型經營主體。在操作方式上,分為補現金、補實物、購買社會化服務等方式實行。
云南
原材料工業發展質量顯著提升
去年以來,云南省原材料行業堅持“兩型三化”發展方向,持續化解產能過剩,優化傳統基礎產業,創新培育新動能,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2018年全省原材料工業主要指標再創新高,重點產品產量增長。全省規模以上原材料企業實現主營收入6317億元,在2017年基礎上凈增892億元,增長16.4%,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47.8%。規模以上原材料企業實現增加值1214.5億元,同比增長18.4%,高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6.6個百分點,自2013年后再次成為全省工業發展龍頭。與此同時,全省原材料工業整體效益持續向好。規模以上原材料企業實現利稅總額618億元,在2017年基礎上凈增193億元,增長45.4%。其中,上繳稅金351億元,增長89.7%;實現利潤267億元,增長11.3%。
西藏
貧困發生率下降到6%以下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三區三州”中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近年來,在黨中央的關懷、全國各地的援助下,西藏各族人民攻堅克難,脫貧攻堅取得巨大成就,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25.2%下降到2018年底的6%以下。其中,產業扶貧成為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重要抓手。產業扶貧中,西藏注重立足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商則商、宜游則游,貧困群眾不離鄉、不離土或者離鄉不離土就能融入產業發展、增收致富。另外,隨著交通、物流條件的改善,一些起步于“小、散、粗”的扶貧產業,正在借助科技和電商平臺發生可喜變化。
內蒙古
森林覆蓋率增至22.1%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森林面積達3.92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2.1%。內蒙古在全國占有重要生態地位,內蒙古生態建設任務繁重,近年來每年完成林業生態建設任務1000多萬畝,占全國生態建設總任務的九分之一。據了解,經過多年生態治理,內蒙古實現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蓋度連續“雙提高”,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續“雙減少”,巴丹吉林沙漠等五大沙漠周邊重點治理區域沙漠擴展現象得到遏制,呼倫貝爾沙地實現沙化面積縮減、沙化程度減輕的較大轉變,庫布其沙漠治理率達34.7%,騰格里沙漠東南緣形成生物固沙帶。
廣西
注資6億元支持一流學科建設
為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安排6.21億元,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廣西特色、國內同類一流、國際知名的學科。據悉,一流學科建設資金資助對象為自治區教育廳、自治區發改委、自治區科技廳和自治區財政廳聯合印發的《關于公布廣西一流學科建設名單的通知》所確定的34個廣西一流學科和25個廣西一流學科(培育)。其中,一流學科的資助標準為:理工農醫類學科1 500萬元/個、人文社科類學科900萬元/個;一流學科(培育)的資助標準為:理工農醫類學科700萬元/個、人文社科類學科500萬元/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