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幫勤



離彥學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支部書記,他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關心農民生活作為自己的責任,他把扶貧助困,資助教育,關愛幫助弱勢群體作為自己的義務。
西安市長安區高寨村位于長安少陵塬區,特定的自然條件使這里的農民一直都以傳統種植為生,飽受靠天吃飯、嚴重缺水之苦,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
1988年,高彥學在群眾的擁護下,毅然挑起了高寨村支部書記的重任。當時,他面對這一窮二白的爛攤子,深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他天生有一股不服輸的犟脾氣,心中暗暗發誓,決不辜負鄉親們的希望,要干就要干出個樣子來。多年來,他尊重民意,求真務實,事事為民想,件件為民做。在工作中,勇于創新,敢為人先,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一心為黨、為民的奉獻精神,經過30年的奮力拼搏,使高寨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走上了和諧發展的富裕之路。
剛開始的時候,高彥學知道一個村子要發展,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是不行的。他經過多方考察、深入細致的研究后提出:要致富必須要發展新的產業。但要發展新產業談何容易,過去村里辦過工業,搞過商貿,進行過農業綜合開發等多種嘗試,但都因不符合村情而夭折。就在他冥思苦想的時候,傳來了臨近白鹿原上的西凹村辦墓園富了的消息。他茅塞頓開,并為之一振,對呀!高寨村也位于塬坡地帶,荒革廢地很多,也能利用村里的荒廢土地辦一個集體墓園,既節約耕地,還能使村民致富。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受到村里全體黨員、干部和群眾的大力支持。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從墓園的立項到墓園開業,高彥學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經歷了多少辛酸苦辣,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在他為民致富的精神感召下,村上的黨員、干部、群眾都自發地為墓園建設義務勞動,此舉,節約建墓園資金達萬元。村辦墓園建成投入使用后,1996年就收入443萬元,1997年增至714萬元,以后每年都以快速的遞增發展,成為全村發展的“基石”,使高寨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彥學也受到了村民的高度贊揚。
高彥學并沒有滿足,他又把目光放在了多種經營上,發展了運輸業市場、建筑業市場和農業的多種經營,村里擁有中巴客車30余輛,農用汽車、拖拉機不計其數。另外,他帶領群眾發展種菜、養殖等產業,村民收入不斷增加。如今,村民的人均收入已躍入全區的先進行列。他還投入巨資進行新農村建設,徹底改變了村容村貌。
高彥學作為一名其產黨員、支部書記,他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關心農民生活作為自己的責任,他把扶貧助困,資助教育,關愛幫助弱勢群體作為自己的義務。當他聽說村里正上初二的高晨喆同學身患白血病,還頑強學習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拿出一萬元進行資助。他一心奉獻社會,回報自己的家鄉,為村上建設了黨、團、青年活動室,精神文明閱覽室,為老年協會辦起了學習活動室。隨著精神文明的建設加強,目前的高寨村團結和諧、人人爭先,其建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已蔚然成風。
高彥學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事跡受到了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贊揚,高寨村被陜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小康示范村”和“精神文明村”;鳳柄山南區墓園被評為“守合同、重信用先進單位” “消費者信得過單位” “誠信文明放心單位”,被陜西省民政廳確定為“陜西殯葬協會理事單位”。高彥學多次被省、市評為“優秀青年鄉鎮企業家” “優秀共產黨員” “優秀支部書記” “民政工作先進個人”和關愛老人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的“扶貧幫困先進人物” “捐資助學先進個人”。
這就是高彥學,30年如一日,一心為群眾過上好日子而深耕基層的擔當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