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mi Autumn

很多人不知道,垃圾分類在中國已經推行了19年。盡管目前仍處于初始推進階段,但在這條路上,已有不少人在負重前行。
陳彬就讀于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期間一直專注于垃圾處理中的“固廢資源化”研究,并在2016年創業成立公司。將理論研究投入了實踐。與在城市風風火火推行的垃圾分類不同,陳彬團隊選擇先在農村進行試點。
7月初,上海寶山區羅店鎮北金村來了新物種——頗具科技感的濕垃圾處理站。在這個處理站中,垃圾完成了從“棄兒”到有機肥料的蛻變。
每個清晨,濕垃圾桶被保潔員放上指定架子后,會將垃圾一股腦吐出來,緊接著進入到分揀階段。有肥料價值的瓜果蔬菜將進入到“粉碎”區域,再被壓榨、發酵、降解,1天后,它們中的10%將轉化成有機肥料,以新身份再次回到林地里。
而這一切能夠順利運作的前提是垃圾分類。
在北金村。垃圾分類早在2018年10月就開始推行,而政策執行以來,村子的周遭環境以可見的速度在發生改變,這也成為村民垃圾分類的動力。
據人民網報道。目前村內垃圾分類參與率基本達100%,投放準確率達90%。放置在村內700多戶人家門口的干濕兩用垃圾桶,已成為北金村的特殊標志。
學術派陳彬,用技術優化了回收鏈條,提高了存量市場效率,而在垃圾處理這個看不見的戰場里,也有人通過另一種方式加入。
《飲料瓶回收需要擰瓶蓋撕標簽?》《電池到底怎么回收》……知乎上的“超叔愛環?!睂谥?,作者汪劍超以每個月一到兩篇的頻率更新著。這個曾經以碼代碼、開發軟件為生的微軟工程師,已經在垃圾分類這條看起來不那么光鮮的路上走了8年。
2011年,從微軟跳槽到綠色地球,汪劍超與垃圾分類的交織從這里開始。綠色地球的運作模式較為簡單,通過將垃圾回收商與用戶連接起來,再把垃圾賣給回收商賺差價,出發點僅僅是改進原有體系效率。半年后,并未培養起垃圾分類習慣的用戶大面積流失,如今已推出互聯網回收主流市場,主要靠政府支持來維系運轉。
6年后,汪劍超帶著7人團隊出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奧北環保。采取了與綠色地球完全不同的打法。
在成都,許多小區、學校、商場等人流量集中的場所,都能看到“奧北自助投放點”,放棄“連接者”身份的汪劍超,開始與拾荒者打響一場垃圾追逐戰。
而在獲取用戶上,重點也從獲客量轉向留存率。為了篩選出真正有垃圾分類意愿的用戶,奧北需要用戶先花費10元購買環保袋,每個環保袋再貼上二維碼,這是每個家庭的“垃圾身份證”,所有的垃圾都能追本溯源,以監測垃圾投遞不當行為。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子彈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