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建
摘 要:近年來高齡農民工比重增大,學界主張構建底線公平的養老保險制度,忽視了長期制度建設過程中高齡農民工向原用人單位追繳養老保險可行性小、單獨繳納養老保險的經濟可承受能力低等問題。據此提出建議:應由政府采取“補缺”措施,為高齡農民工提供養老保障;落實養老保險政策宣傳,讓部分不識字、不上網的高齡農民工了解養老保險政策。
關鍵詞:高齡農民工;養老保險;多子女家庭;補缺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9-0010-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842.6;F249.27? ? ? ?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背景
1.1? 農民工高齡化現象嚴重
隨著時間推移,最早進入城市的務工人員年齡漸長,農民工高齡化現象較為嚴重。受農村人口結構變化影響,50歲以上農民工占全體農民工的比重增速較快。2017年,農民工總量為28 652萬人,平均年齡為39.7歲;50歲以上農民工占全體農民工比重為21.3%,人數為6 102.9萬人[1]。
1.2? 制度改變趕不上高齡農民工老去速度
降低養老保險制度碎片化是大勢所趨,但不應忽視長期制度建設過程中高齡農民工的利益。當下學者關于解決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提出構建底線公平的養老保險制度,減少養老保險碎片化[2]。
制度改革到具體落實推行所需時間較長,高齡農民工沒有辦法參與到新的養老保險體系中。若不采取措施,現階段的高齡農民工將會被養老保險制度“遺漏”。現階段的高齡農民工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建設的主力軍,如果他們無法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有失公平。
高齡農民工早期流動性大,工作更換頻繁,沒有工資條或勞動合同等證明材料,養老保險繳納的起始時間難以確定,原用人單位經濟運營情況及是否存在具有不確定性。因此,要求原用人單位為高齡農民工補繳應繳未繳的養老保險可行度低。
制度推行緩慢,但需求一直存在。關于高齡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問題,“補缺”措施能夠更及時滿足高齡農民工養老需求。
2? 文獻綜述
2.1? 高齡農民工的參保意識
黃新菊、郭睿恬、仲翔宇(2018)發現高齡返鄉農民工的養老風險意識缺失且養老準備不足。他們養老意愿十分明確,但缺乏養老風險認知。大部分農民工在回鄉后依然從事高強度工作,對工作帶來的傷病隱患并未表現出過多關心[3]。郭慶(2017)發現,農民工參保意愿與參保行為之間存在“意強行弱”,農民工周邊社會環境及周圍人的觀念認知起著一定的作用[4]。
2.2? 高齡農民工養老保險現狀
張夢雨、呂紅(2018)發現高齡農民工更愿意回到戶籍所在地域,目前高齡農民工返鄉后不續保、不參保等問題嚴重。高齡農民工信息滯后,返鄉農民工難以再就業,即使就業也沒有“五險一金”。城鎮化步伐滯后,城鄉養老保險并軌存在障礙[5]。
胡杰成(2018)指出,50歲及以上高齡農民工參加職工養老保險的比例明顯低于全部農民工的平均水平,農民工整體收入偏低造成其繳費能力不足[6]。
2.3? 應對措施
胡杰成(2018)提出,對第一代農民工,若用人單位過去欠繳,應合理確定補繳起始時間,落實補繳[7]。郭慶(2017)建議,利用伙伴群體效應和已參保農民工的良好示范效應,擴大農民工養老保險的影響力,為農民工參保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張夢雨、呂紅(2018)建議加強政策宣傳、完善法律法規以提高農民工合同簽訂率,并加快全國統籌。
宋丹、祝偉昊、楊培寧(2018)建議為每個農民工確立一個社會保險登記號,并配發全國通用的農民工養老保險繳費卡,建立低費率、覆蓋廣、可轉移,并能與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相銜接的農民工養老保險體系。張玉茹(2018)農民工對社會養老保險有效需求不足,由于目前繳費費率較高,建議將繳費費率調至7.3%[8]。
2.4? 小結
關于高齡農民工養老保險缺失情況,學者建議國家改變養老保險的繳費制度,采取讓原有用人單位補繳措施,將高齡農民工納入養老保險范圍。但改變制度所用時間過長,讓用人單位補繳的可行性低,會使農民工群體更加難以融入城市。因此,對高齡農民工養老保險采取補缺措施更為重要。
3? 高齡農民工養老保險困境
3.1? 不識字、不上網,對養老保險了解甚少
現階段,大部分信息通過網絡傳播,但高齡農民工并不能熟練地在網絡上獲取信息,有些農民工甚至不識字,接受的信息基本來自現實生活中他們身邊的個人或組織。雖然養老保險制度已實行較長時間,各地政策也在不斷更新,但高齡農民工對養老保險制度具體實施方案的認知還停留在舊政策上。高齡農民工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錯失了自己的權利。
3.2? 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低
高齡農民工通常是“一人養活一大家”,收不抵支。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但剛開始實行時由于觀念還未轉變,再加上某些農村地區“重男輕女”思想嚴重,許多高齡農民工背后是“多子女家庭”。隨著子女長大,家庭支出中子女教育、家庭住房等開支增加。據2017年數據顯示,農民工月均收入3 485元,依據同期物價水平,無法滿足高齡農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成本及供給家庭開銷,常常出現收不抵支,更無法單獨繳納養老保險。
3.3? 高齡農民工提出單位繳納養老保險要求可行性低
3.3.1? 就業競爭力低,害怕失去現有工作
高齡農民工年齡較大,年輕時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身體機能下降。并且以前工作環境中常伴有粉塵、噪聲,年輕時沒有保護自己的意識,年老后職業病凸顯,身體大不如從前,就業競爭力大大降低。當前就業大環境中,勞動力供給大于勞動力需求,即使是在自身權益被剝奪的情況下,高齡農民工也不愿冒著失去工作的風險而向其所在單位提出合理的社會養老保險要求。
3.3.2? 勞動合同簽訂率低,權益無法保障
由于高齡農民工的流動性及信息不對稱,他們無法預測自己在一個用人單位會待多久。法律知識匱乏,高齡農民工出現不愿意甚至“害怕”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害怕承擔違約賠償責任或誤簽了“賣身契”。2016年,農民工與雇主或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的占全體農民工的比重為35.1%,比2015年下降1.1%。高齡農民工法律知識極度匱乏,勞動合同簽訂率低于35.1%的平均水平。沒有勞動合同,高齡農民工維權更加困難,也很難要求用人單位為其繳納養老保險。
4? 對策及建議
4.1? 建立高齡農民工資料庫
許多高齡農民工已經返鄉或退出工作。各地應著手完善高齡農民工的資料庫,統計他們的戶籍、年齡、身體狀況、參加養老保險情況、進城務工起止時間、月收入、收入來源、所在地生活成本等信息,對仍在工作崗位的應標明其工作單位。
4.2? 根據戶籍所在地平均工資水平標準補缺養老保險
4.2.1? 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農民工
資料庫完善以后,對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農民工,根據其進城務工工作年限,由國家財政補缺其養老保險。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為其工作年的農民工平均工資,繳費比例需綜合考慮國家財政情況后確定。每月養老保險領取不高于高齡農民工戶籍所在地平均工資水平。
4.2.2? 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高齡農民工
未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且沒有參加養老保險的高齡農民工,按照最新規定執行,個人繳費比例為4%~8%,用人單位繳費比例為工資總額的12%,強制納入養老保險。從繳費開始,繳費年限不足15年的,到退休之日可以按(繳費年限/15年)的比例領取個人賬戶養老保險。不足15年的以其退休年份為始向前倒推其務工年限,若向前倒推能夠補齊15年的,與達到退休年齡的高齡農民工一樣由財政補缺。若不能補齊,則可以依據戶籍地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一次性繳納補齊15年。
4.3? 落實養老保險在不識字、非網民的高齡農民工群體的宣傳
宣傳應落到實處,使全社會對農民工養老保險充份重視。除通過網絡信息、大眾媒體、通訊等信息宣傳渠道外,政府還應該采取講座、設立政策咨詢點等方式,讓不識字、不上網的高齡農民工知道政策,引導農民工形成為長遠規劃的養老意識。
在高齡農民工聚集的工廠、村委會、暫時居住地等開展宣傳活動。讓高齡農民工知曉用人單位有義務為其繳納養老保險,同時這也是年老“干不動”之后的一個重要生活保障。向高齡農民工講解養老保險的重要性、參保的好處、繳費比例和當前政策。
高齡農民工平時接觸人群單一,多為一起工作的工友。可以利用“同伴效應”,先重點勸說其中比較愿意參加養老保險或對養老保險有一定認識的高齡農民工加入養老保險,再采取“滾雪球”的方式來宣傳養老保險。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18-04-27].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4/t20180427_1596389.html.
[2]王歡,黃健元.公平視野下農民工養老保險的困境與出路[J].西北人口,2018(1):87-94.
[3]黃新菊,郭睿恬,仲翔宇.第一代返鄉農民工自我養老意愿及風險研究——基于江蘇省淮安市的調查[J].湖南農業科學,2018(2):116-119.
[4]郭慶.從意愿到事實: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意愿和行為差異的影響因素研究[J].西北人口,2017(5):58-64.
[5]張夢雨,呂紅.高齡農民工返鄉參加養老保險的困境與對策[J].勞動保障世界,2018(32):27.
[6]胡杰成.農民工養老保險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18(3):70-73.
[7]宋丹,祝偉昊,楊培寧.阜新市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問題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8(30):21.
[8]張玉茹.供給與需求視角下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8(2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