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敏
摘 要:近年來,隨著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在公益類事業單位中實行,使之前在工作中被掩蓋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就預算績效管理下公益類事業單位的財務預算執行過程中實現全方位的控制、監督和會計核算對策展開細致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以供借鑒。
關鍵詞:財務管理;預算績效;公益類事業單位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9-0160-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120? ? ? ? 文獻標志碼:A
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是深化財稅體質改革,優化財政資源配置的重要舉措之一。各級財政部門統一負責預算績效管理工作,預算單位如公益性事業單位,負責具體實施本單位的預算績效管理工作。
1? 相關概念的內涵
1.1? 公益性事業單位
公益性事業單位是提供公益服務的主要載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力量之一。由于這類單位承擔著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農業技術推廣以及基礎性科研等基本公益服務,這樣的特殊屬性使其不能或不宜由市場配置資源,并且不能從事經營活動。
1.2? 公益性事業單位財務管理
公益性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是指事業單位在執行事業計劃和開展業務活動的過程中,有關經費的籌集、運用、報銷、管理和監督等事項。包括預算管理、收支管理、結轉結余及其分配管理、專用基金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監督等。
公益性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與企業單位不同,企業可以通過生產銷售產生利潤,而公益性事業單位的財務收入大多來源于政府財政撥款。在公益性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中,存在內控意識薄弱、預算管理力度不夠、專項資金管理和使用制度不健全、固定資產管理缺位以及財會人員專業素質不高等問題。因此,要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就要讓公益性事業單位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2? 公益性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機制概述
預算績效管理是政府績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注重支出結果,滿足支出績效的預算管理新要求。預算績效管理是指在預算管理中引入績效理念,它要求公益性事業單位在財務預算編制、執行、考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預算的投入,還要重視預算產出、支出成本的節約和單位效率的提高。
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的應用,對改變過去公益性事業單位資金運用中“重投入、輕管理,重支出、輕績效”的問題,以及對科學合理地把公共資源配備好、分配好、使用好、管理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將單位預算收支納入績效管理,以預算資金管理為主線,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可持續影響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等多個角度出發,來衡量部門和單位整體業務的實施效果,從而提高單位整體的績效水平。通過預算績效管理,可以及時對單位的預算執行過程實施全方位的控制、監督和核算,確保支出的效率。
3? 預算績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公益性事業單位以從事各種非營利性的業務活動為主,一般沒有社會生產職能,其開展業務中產生的資金消耗不能像企業那樣通過產品銷售得到補償,原本一些被掩蓋的問題也會隨著預算績效管理的實行暴露出來。
3.1? 內控制度不健全,資金利用率不高
長期以來,很多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即使有相關制度,也沒有嚴格執行或執行不嚴,使制度形同虛設。在實際工作中,由于預算編制不全面,造成經費支出無定額,有時也存在有計劃定額卻流于形式的現象。同時,對經費采取事后核算或僅僅是數字的匯總統計,忽略對經費使用前的預測和使用中的監管,事后的考核往往也流于形式,這些原因都會導致資金使用效益不高。
3.2? 核算不合理,缺少成本控制
公益性事業單位在預算中存在會計核算不合理,不進行成本核算,平時只是匯總各科目經費支出,更多的是為部門預決算服務等問題,造成無法準確計算行政成本,無法評價資金使用效益,這種簡單的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匯總經費支出方法是不可取的。? 一些單位對不同專項的項目經費,只是按照事業單位規定的科目核算,而不區分項目,導致專項項目資金的管理及其績效管理評價受到不利影響。
與此同時,部分公益性事業單位在編制決算時,會出現將會計科目拆分或合并后才能得出預算科目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有兩點。①財務人員在會計科目的設置和核算內容上,與預算編報口徑不一致。②一般預算支出科目與公益性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科目不能完全一致。
3.3? 預算執行不夠規范
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在預算時沒有真正做到全面預算管理,導致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預算支出控制不嚴,普遍存在超支現象。審批制度不嚴格,專款不專用的現象經常發生,一些公益性事業單位項目支出和基本支出界定模糊,出現以項目經費彌補基本支出經費的現象。同時也缺乏對項目資金實際使用的監督和考核,在資金的使用中存在重撥款而輕管理、重預算審核輕實際效果的現象。對項目資金實際使用績效的考核,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上。
4? 對策建議
4.1? 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全面建立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實施,確保內部控制覆蓋單位經濟和業務活動的全范圍、全過程,包括預算業務控制、收支業務控制、資產控制等,從而規范單位內部各層級的人員。例如財務人員要對資產處置、采購及付款等環節的審批手續按權限和程序嚴格把關,確保每一項支出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查,為防止經費支出中出現無計劃、無定額、無標準現象,要由專門的機構或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檢查,提高各項資金的使用效益,一旦出現問題,嚴格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4.2? 建立公益性事業單位會計體系
公益性事業單位自2019年1月1日起實行的新《政府會計制度》,實行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適度分離并相互銜接的會計核算模式, “雙基礎”,財務會計采用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采用收付實現制。建立統一、科學、規范的公益性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下的公共財政會計標準體系;修訂不適應單位預算改革需要的部分科目,根據全面預算績效管理的要求,對目前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會計制度和預算收支科目有序地推進改革。
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每一筆經費支出,包括項目支出在內,都要按支出功能分類和支出經濟分類,同時進行反映。
4.3? 規范的預算執行
首先,規范預算編制,要執行全面預算。其次,嚴格按資金預算的用途和計劃使用資金,嚴格審批手續,切實做到基本支出和項目資金分開使用,不挪用。使業財融合,加強過程控制,從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4.4? 增強會計人員業務水平
由于公益性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活動都需要財務人員具體實施,財務人員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益性事業單位的預算績效管理水平,因此應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對財務人員進行業務提升培訓,增強繼續教育課程的實用性,使其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提高業務水平。只有不斷增強會計人員業務水平,才能使公益類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在預算績效管理機制下精益求精,提升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