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民醫院骨科三病區主任醫師 尤笑迎

近日一則消息在網上引發熱議,60多歲的劉女士(化名)被檢查出糖尿病,愛妻情深的丈夫李先生(化名)為了讓妻子身體更健康,每天陪著劉女士暴走,并記錄每日數據,彼此相互關心。
但是10年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夫妻二人均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的情況,并且反復發作。特別是劉女士每天晨起剛走路以及長時間行走之后疼痛更為劇烈。
這樣的疼痛嚴重影響了夫妻二人的正常生活,也阻礙了他們的旅游夢。
經過檢查后發現,劉女士和李先生的膝關節嚴重變形,劉女士還伴有半月板撕裂,兩人都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
骨科三病區主任尤笑迎介紹說,骨關節炎多在中年后發病,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體重較重的人關節負重增加,長期半蹲或深蹲位的人群或者職業運動、過度勞損的人群都較容易發生骨關節炎。女性在絕經期以后由于激素水平的影響會造成骨質疏松,較男性更容易患病,所以女性更年期更要注意對關節的保護。
病在關節,疼在軟骨。軟骨的磨損是不可修復的,暴走、爬山、上樓梯時關節負重是正常時的4~5倍,所以鍛煉要講究鍛煉方法,根據自身情況適度、適量進行。
患者李阿姨,因雙膝骨性關節炎,導致雙下肢O形腿,平時正常站立、行走已受到嚴重影響,近期于鄭州人民醫院骨科三病區行雙膝關節表面置換術,術后不僅提升了患者生活質量,也使患者走起路來更加美觀。

李阿姨65歲,平時總是下地干活,不注重自己的身體保養,平時就總覺得膝關節疼痛、走路不穩、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她的腿發生畸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干活時無法下蹲,坐下后起身都十分困難。
在家人的帶領下,李阿姨來到鄭州人民醫院骨科三病區,接診的李松生醫生經過仔細的評估發現李阿姨的雙腿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走路受限,并且雙腿變形嚴重,保守治療效果不好,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經過周密的術前討論,李阿姨順利完成了人工關節置換術,并且恢復良好,如今她的雙腿能彎曲110°,治療效果非常明顯,后期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李阿姨就可以像平常人一樣輕松行走了。
鏈 接人工關節置換術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人工關節?
常有人錯誤地認為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將關節全部切除,然后裝上一個鋼鐵打制的人造關節,手術后就像機器人一樣僵硬而不靈活。其實,人工關節置換術如同修理磨損的桌面一樣,是將粗糙不平的表面刨去,然后貼一層光滑的新面。
因此,人工關節置換是將已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然后植入特殊材料的關節,使其恢復正常平滑的關節面,從而消除行走和負重時的疼痛,恢復關節功能。目前,越來越多的病人接受了人工關節置換術。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最佳年齡是多少?
一般認為,年齡在60~75歲間作人工關節置換術較合適。但隨著手術技術的提高,手術適應證的年齡范圍有所放寬。許多高齡惠者雖然超過75歲,但全身情況很好,完全可以做人工關節置換。許多非常嚴重的骨關節炎病人,雖然不滿60歲,但疼痛與功能障礙極大地影響生活和工作,也可考慮人工關節置換。因此,關節置換與否應對病人作綜合評價后決定。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幾天下地?
多久能行走?
原則上講,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應當盡早下地,早期鍛煉能很快康復。若關節固定方式是使用骨水泥固定,術后肢體可以立即承重及行走,縮短拐杖使用時間。
若關節固定方式不是采用骨水泥固定,術后通常需使用助行器或拐杖六周至三個月,在此期間,避免關節完全負重,以使骨頭與人工關節表面牢固結合。術后三個月均可漸恢復正常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