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瀛奎律髓》所錄節序詩蘊含著唐宋詩人豐富的節序情懷,具體來看主要分為四類:一是游宴唱酬、歡慶佳節的快樂;二是懷念親友、異鄉思歸的悲愁;三是對時光匆匆、韶華易逝的生命慨嘆;四是國事飄搖、時世艱難的悲痛。詩人借助時令節日的獨特意象,傳達出自己在特定節令期間的獨特情感,同時也使詩歌作品達到思想和藝術上的融洽結合。
關鍵詞:瀛奎律髓;節序詩;唐宋詩人;節序情懷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便已借助詩歌闡述節序與農耕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令節日不僅成為了古人祈禱美好生活的承載,更成為了古人情感的觸發節點,因而也形成了中國詩歌作品中的重要一類——節序詩。
方回《瀛奎律髓》精心挑選節序詩一類,收錄五言律詩54首,七言律詩69首,合計123首。所錄詩歌涵蓋唐宋時期絕大部分重要節日,其中亦不乏佳作,代表了唐宋節序詩歌的一定成就,也足以使我們對唐宋詩人的節序情懷窺見一二。
因而,本文以《瀛奎律髓》所錄的節序詩為對象,探討唐宋詩人在時令節日期間主要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情感,以及詩人如何去吟詠他們的節序情懷。在研讀詩歌中,筆者發現,唐宋詩人在節序詩中吟詠抒發的情感主要可從四個角度展開探討。
一、歡娛之樂
唐宋時期不少節令有欽定假期,人們在節令期間可以與家人團聚,而統治者也會與民眾共度佳節,形成自上而下其樂融融的節日氛圍?!跺伤琛匪浌澬蛟娭杏胁糠肿髌肥惆l的節序情懷便是游宴唱酬和欣賞節日盛景的歡娛之樂。
這類作品雖是抒發節令期間的歡娛之樂,但其實往往以摹寫節日景象為主,尾聯偶有議論。抒發情感也多是沉浸佳節中的輕松愉快,較少流露個人情緒。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則為其中佳作。這首詩描寫的是元宵佳節長安城內萬民同樂的繁華景象。詩歌首聯渲染出長安城在元宵節的繁華氣象,頷聯和頸聯則為元宵佳節盛況的具體寫照。人們沉浸在元宵佳節的熱鬧中,樂而忘返,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尾聯——“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形象生動地描寫出人們對元宵夜愉快時光的流連忘返。
而即便是拜掃祭祖的寒食節,也同樣可以是人們喜迎春天的慶典。張耒的《寒食贈游客》便是通過描繪寒食宴飲的熱鬧場景來抒寫歡度佳節的愉悅。但與前詩相比,張詩所抒發的情感更為個人化,也更為直白顯露。《寒食贈游客》首聯寫屋內慵懶溫馨的畫面,頷聯則轉向屋外落花飄飛的清冷場景。頸聯又轉向屋內熱鬧的酒宴,尾聯則與人相約次日踏青。此詩雖然看起來沒有用到特別驚艷的藝術技巧,字詞之間也沒有特別豐富的蘊意,但平易舒坦,讀來自然歡快。
這兩首詩雖皆寫歡娛之樂,重在寫景,卻在情感抒發上略有不同?!墩率迦铡吩谑惆l節日的歡愉時似乎顯得莊嚴而自制,而與之相比,《寒食贈游客》卻傾注著詩人自身對美好春光按捺不住的激情,他在尾聯熱情地邀請著友人踏青游玩,字詞之間洋溢著在這個萬物復蘇的美好節令縱情游樂的愉悅。
二、思念之愁
中國文化本身就有“安土重遷”的特征,而時令節日更是多數擁有一定程度上的“合和”意義。每逢佳節便是親人團聚、其樂融融的時刻。當詩人漂泊在外而又恰逢佳節時,看到的是別人的團聚祥和,想到的是曾經的歡快愉悅,如今自己卻孤身在外,舉目無親,空前的孤獨悲傷與強烈的思念油然而起。
因而在節序詩中,詩人便自然而然地借助詩歌抒發自己對親友的思念之情。唐代唐寅的《九日懷舍弟》便是一首思念親人的節序詩。詩歌首聯點明時間,頷聯扣重陽節寫景,頸聯扣重陽節寫事,尾聯則以去年的兄弟歡聚來反襯今年的形影孤單,用王維“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意暗指去年兄弟相聚,又用“惠連”比弟弟,巧妙地點出全詩主旨——重陽節登高思弟。詩名“懷舍弟”,詩中無一字說思,懷弟之情卻已自然流露。
思念之愁亦是指詩人在節序詩中懷念故土的思鄉情結。古人天生便對故鄉有著強烈的依戀感,當佳節來臨,而自己卻仍漂泊在外、無處安身時,由此而滋生的思歸之意可想而知。以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為例。這首詩作于詩人夜宿驛站之時。詩歌首聯緊扣題目,以設問起句。除夕之夜,自己卻孤零零在驛站中借宿。無人可親,僅有那有寒燈一盞姑且作伴。頷聯再點“除夕夜”,“一年將盡”之“夜”與“萬里未歸”之“人”相對,悠遠的時間和廣漠的空間被拉攏在一處,造成極大的時空反差,形成蒼茫渺遠的孤寂意境。頸聯由此進入回憶,憶往事,過去種種皆寥落失意;憐自身,如今病骨支離卻依舊漂泊流離。尾聯言“春”卻全無喜意。明日又是新春之際,而我迎來的只會是又一年的衰老惆悵。結句沉重壓抑,飽含沉痛苦楚。無外乎方回評此詩:“此詩全不說景,意足詞潔?!?/p>
三、生命之嘆
節序以固定的時令節日為時間節點,周而復始,而個體的生命卻是一去不復返。當面對著規律循環的時令節日時,詩人總能更為敏感地察覺到時間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烙印,慨嘆韶華易逝。
時光的流逝,往往會引發詩人對個體生命的進一步關注。因而在節序詩中,詩人便會情不自禁地哀嘆歲月變遷,自己早已年老病衰。唐代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即是如此。詩歌首聯悲嘆年華老去,秋景戚戚,只能飲酒強自慰。頷聯反用“孟嘉落帽”典,如今羞怕落帽,字里行間流露出年華已逝的傷感。頸聯猛然推開,筆勢陡起,描繪玉山藍水,氣勢崢嶸,豪壯中又帶幾分悲涼。尾聯再度急轉直下,山水壯美恒久,而人事卻變幻無常。于是詩人只能趁著醉意癡問茱萸——明年此時,又會有幾人佩戴著你前來聚會呢?杜甫此詩滿懷對生命流逝的慨嘆和深遠的悲傷,卻以壯語書寫,讀來慷慨曠放。
面對歲月的無情,詩人在慨嘆之余,也會哀嘆自己壯志未酬,甚至心生倦意,想要尋找安靜的棲息之地。以曾幾《寒食只旬日間風雨不已》為例。詩歌首聯對春發問,中間兩聯則摹寫寒食凄清冷寂的場景,尾聯直抒胸臆,如今我已年老多病,處境窘迫,又遇上這凄冷的季節,再無當年出門的興致。在這佳節之際,詩人卻只想遠離人群,安靜度過。當然,也有詩人依然躊躇滿志,壯心不已。以陳師道《九日寄秦覯》為例。此詩作于詩人還鄉赴任途中,恰逢重陽節,詩人多年的流離漂泊生活即將結束,而友人秦覯卻仍困居京城,故而作詩寄友,勉勵友人奮發作為。詩歌前六句自詠,后兩句寄秦,勉勵友人,寄望友人把握時光,振作奮發。由詠景到自傷再到勉友,脈絡清晰,敘寫流暢,意味深長。
四、家國之痛
當朝局動蕩、國家喪亂時,詩人面對良辰佳節反而愁緒更濃。但此時這種悲愁已然超出懷人思歸的悲傷和生命流逝的慨嘆。他們感于時代憂患而吟詠,在節序詩中抒寫著對國事艱難的憂患和兵亂流離的痛苦。
宋代陳與義的節序詩《除夜》抒寫的便是這種家國之痛。這首詩寫于建炎二年,恰是靖康之亂爆發、兵亂流離之際。詩歌首聯寫景,中二聯抒發情懷,詩人嘗盡漂泊之苦,如今唯有寒燈可以相慰。雖暫居安陽,卻仍與故鄉遠隔千里。尾聯宕開突轉,預想自己明日登岳陽樓以望洞庭湖春色,實則寄意國之將興。這首詩語言平淡自然而又韻味深厚,前六句抒寫流離之苦,末兩句寄望未來,在除夕之際將對國事的憂患和飽經戰亂的痛苦淋漓盡致地傳達出來。
事實上,當詩人自身的不幸與家國的憂患相互糾結時,他們已在詩歌中將懷人思歸、生命慨嘆、憂國愁緒相互融通交織,從而形成更為深沉悲痛的情感。唐代杜甫《九日登梓州城》便是如此。這首詩作于寶應元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后。詩歌前兩聯仍寫九日登高,卻已然物是人非。后兩聯則思親憂國。親人遠隔,只能以悲歌寄托思念;國事維艱,只能以昏花醉眼相視;兵戈不止,關塞阻絕,此家國兩愁也。詩人以“白頭翁”起句,不僅僅是因為自己已是垂老之年,更是因為思親憂國的雙重折磨,使得自己感到衰老痛苦。這首詩將杜甫在戰亂漂泊時年邁力衰的無力,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對國家人民的憂患交織在一起,愁思百集,此中悲痛可以想見。
結語
在特定的時令節日中,當詩人們面對個人的不幸、生命的流逝,甚至是國事的艱難時,往往更為敏感而悲傷。在人們歡呼愉悅、共慶佳節的特殊時刻,他們卻黯然傷神,甚至潸然淚下。他們懷念親友、思歸故鄉;悲慨歲月蹉跎、韶華易逝;悲痛國事飄搖、民生艱難,于是便有了每逢佳節更憂愁的現象,便有了眾多抒發節令情懷的節令詩。詩人借助時令節日的獨特意象,抒寫自己在特定節令期間的獨特情感,同時也使得詩歌作品達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的融洽結合。
參考文獻:
[1](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匯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田金霞.《方回<瀛奎律髓>研究》.浙江大學2013年博士學位論文.
[3]羅時進.《孤寂與熙悅——唐代寒食題材詩歌二重意趣闡釋》.《文學遺產》,1996 (2).
作者簡介:李岱敏(1994.10-)女,廣東省潮汕人,廣州市番禺區華南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