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寧
摘要:本文將從當前非遺文化的概況出發,對非遺文化在文創中的活態傳承和文化創新策略進行分析與探究,希望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幫助和建議,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
關鍵詞:文化創新;活態傳承;非遺文化
引言:
非遺文化、傳統文化、民俗藝術與民間藝術一直以來都牽動著每一個國人的內心,但是,伴隨我國轉變農耕方式、提高物質需求、擴大城鎮規模與轉型經濟,使得各種傳統文化逐漸離人們遠去,讓非遺文化何去何從變成一個現實問題。因此,研究非遺文化在文創中的活態傳承和文化創新策略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當前非遺文化的概況
所謂非遺文化,指的是被個人、團體或是群體認作自身文化遺產的表演、時間、技能、知識、工藝品及實物等。不同團體、群體伴隨歷史條件、當前環境的改變讓非遺文化代代相傳、獲得創新,增加其歷史感與認同感,將人們的創造力激發出來并讓文化朝著多元化的方向不斷發展。此處的創造力、創新具備延續生命的活態含義。由此不難看出,保護非遺文化未限制在記錄的固化和靜態延續,反而對發展更加注重。從非遺文化的特點來看,非遺文化不和民族生產、生活的特殊方式相脫離,能夠把民族的審美與個性“活”現出來。非遺文化的存在離不開人類自身,其表現手段是技藝、形象與聲音,文化鏈的延續通過口身相傳來實現,因此,人們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
二、非遺文化在文創中的活態傳承和文化創新策略
(一)創新形態
從本質上看,結合非遺文化的文化創新和活態傳承,最終需要創新非遺文化的形態。傳統文化通過向新故事進行轉化而得以在當今社會重新傳播,非遺文化能夠把創作靈感提供給廣大藝術家。傳播非遺文化時,其基因會持續地升華和延展。客觀來講,形成和發展非遺文化的過程是一種再創造、淘汰與篩選的過程,它一方面體現出非遺文化本質,另一方面體現出文創產業本質。即便對非物質文化的遺產或是物質文化的遺產進行繼承,要想讓其生命力不斷延續,也離不開人們展開的一系列創造,現在和未來都是如此,它是永無止盡的。在非遺文化中,發展和延續民族心理是傳統文化的客觀體現,能夠強化民族所具備的審美特點,其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十分鮮明,不但形式多種多樣,而且具有相對廣闊的范圍[1]。
在文創中,要想進行文創產品視覺設計,對非遺文化典型形式的運用與借鑒不能單純地變異、拼湊或是重復,而是要將非遺文化內在精華提取出來,通過全新的表現技巧、造型意識展開在創造,把鮮明時代特點、傳統藝術神韻都充分地保留于文創作品中,獲得嶄新表現效果、視覺形象。只有充分結合設計和意境,對民族審美藝術與思維方式進行有效運用,才可以把文創產品具備的民族特點全面展現出來,使文創產品視覺形象在情感表達的同時,做到美化生活和滿足審美體驗。
(二)結合旅游業和文創產品
通過將旅游業和文創產品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市場,能夠給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和文化創新提供良好的平臺。現階段,原有的非遺文化要想向現今的人們生活介入,就要依賴市場運作的成熟體系,既離不開手藝家、設計家與藝術家的通力配合,又需要關聯緊密、責任到位的平臺市場,由于旅游是一個無煙工業,因此十分適合成為這樣的平臺。從優點來看,旅游的市場是主要優勢體現,非遺文化的內涵是主要優勢體現,而文創的時代前沿是主要優勢體現。若旅游能夠把非遺文化活態傳承的工作做好,不但能夠將良好的傳播、展示平臺提供給非遺文化,而且可以把適宜的生存環境給予非遺文化進行活態傳承,這樣一來,人們便能夠將核心的非遺文化價值牢牢把握。若非遺文化能夠把握旅游,相當于把握了龐大的市場,借助文旅融合路徑,增加旅游市場原有的文化內容,十分鮮活地呈現出色彩繽紛的傳統非物質文化。
文創產品創新便是與非遺文化活態傳承相匹配的工作,借助與手工藝發展需求、民俗文化與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從視覺角度讓非遺文化表現得煥然一新,從傳播角度增加非遺文化的多樣化、現代化,從審美角度使非遺文化與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更加貼近,改變由于閉塞導致的非遺文化與現實相脫離的現狀[2]。例如,湖南省長沙天心文化產業園便是非遺文化活態傳承和文化創新的鮮活案例。該產業園具有活躍的產業發展、集中的文化產業、濃厚的文化氣氛,年產值不低于八十億元,該園區的示范性、影響力是全國性的。長沙天心文化產業園一是娛樂與演藝的示范區,將產業和藝術有機結合,將政策效應、品牌影響方法,對大量演藝企業進行吸引與入駐。二是傳媒與影視的新標桿,長沙的廣電集團為廣電中堅力量,該園區對其深入培植,逐漸構建出演藝、網絡、電視、報紙的綜合產業體系。三是旅游與文化的精品園,作為旅游資源的重要地區,天心區是旅游園區的代表。
(三)品牌構建
對于非遺文化的文化創新和活態傳承來講,有必要樹立品牌構建這一最終目標。在我國,加速建設非遺文化品牌的進程是發展非遺文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對其名牌的打造,應持續遞進與累積,這個產業工程十分繁瑣、復雜。為了做到這一點,一是要構建傳承人品牌,既可以由個人擔任非遺文化傳承人,又可以由群體、組織擔任非遺文化繼承人。二是要構建產品品牌,不斷完善非遺文化的技藝、產品、品牌的形成過程,使非遺文化朝著品牌化的方向不斷發展。三是企業品牌,明確非遺文化產品、技藝的企業主體,借助企業的各種經營活動,有效發展、傳承與創新非遺文化。
結語:
總而言之,研究非遺文化在文創中的活態傳承和文化創新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人員應對當前非遺文化的概況有一個全面了解,能夠通過創新形態、結合旅游業和文創產品、品牌構建等多種形式,使人們在文創過程中對非遺文化展開活態傳承和文化創新,從而達到文化創新、活態傳承的雙贏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子璇,韓海燕.新媒體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必要性——以察哈爾非物質文化遺產“阿斯爾”為例[J].藝術科技,2019,32 (05):117+119.
[2]董鴻安,丁鐳.基于產業融合視角的少數民族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研究——以景寧畬族縣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 (02):19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