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花 楊瑞仁
摘要:本文概述武陵盆景基本環境、概況和特色,集中介紹張家界盆景發展現狀和武陵文化盆景和砂石盆景的創新發展研究與實踐成果。
關鍵詞:武陵盆景;藝術創新與發展;張家界
盆景藝術與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人文風俗緊密相關,張家界位于武陵山區,其盆景類型和風格與武陵盆景基本一致,本文以張家界盆景為例,以點帶面的方式,就張家界“武陵文化盆景”的藝術特色和創新發展開展研究,旨在為武陵盆景的崛起,為武陵文化盆景打造和產業創新發展做出貢獻。
一、武陵盆景的發展現狀
武陵山區指武陵山及其余脈所在的區域。武陵山區東臨兩湖,西通巴蜀,北連關中,南達兩廣,位于中國華中腹地。武陵山區是我國三大地形階梯中的第一級階梯向第二級階梯的過渡帶,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米左右。武陵山區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類型,是植物寶庫,森林覆蓋率高達72%,森林樹種多達171科645屬1264種。據考察,武陵山區具備葉小、根奇、桿秀、枝密、色美、天然矮化適宜做樹木盆景的植物多達300余種,為武陵盆景奠定了樹種優勢。其中最常用的盆景樹種,有各種松柏、南天竹、紫薇、赤楠、黃楊、葡地蜈蚣、火棘、水楊梅、胡禿子、紅豆杉、銀杏、水杉、金彈子等。最具特色的盆景樹種是金彈子。武陵山區是全國金彈子主產區,資源豐富。金彈子以怪稱奇,根桿多變,千姿態百態;葉形豐富,有尖有圓,小如豆瓣,長如柳葉;果型如球、似冬瓜、南瓜、葫蘆等變化多端,鮮艷吉祥;外加枝干黝黑,葉蔥綠,花幽香,因此金彈子是制作觀果盆景的首選樹種,極富神秘浪漫的武陵地方特色。武陵山區是金彈子之鄉,開發研究利用好金彈子,既是上天賦予武陵盆景的財富,也是每位武陵盆景人的義務和責任。武陵山區是褶皺山,連綿十萬平方公里。適宜制作賞石、盆景的石料豐富多彩,美不勝收,常用的有鐘乳石、蘆管石、砂片石、龍骨石、石灰石、武陵石、龜紋石,其中武陵石以其特殊魅力,得到全國同道的認可,石以武陵命名,得到廣泛認同。更值得一提的是龜紋石,龜紋石裂紋縱橫,千姿百態,變化萬千,是制作山水盆景的絕佳材料。
武陵山千山萬嶺,峰巒疊蟑,山同脈,水同源,樹同根,人同俗。武陵地區各族祖先在歷史長河中,共同創造了頗有特色的武陵文化,積淀了大量的文物古跡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和名勝文化資源。武陵盆景有明顯的對武陵地域和文化的認同特點,如將創作的盆景取名為:武陵薈萃、武陵盛景、武陵風情、等就是突出的例證。
武陵盆景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湘西為核心,輻射武陵山其他地區的發展格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湘西州以吉首市曹世卿為首成立“武陵盆景研究會”,吸收了湘鄂渝黔四省邊區盆景人參加,這些盆景人經過近30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鏈,但基本處于“賣材料”的階段上。藝術追求方面,局限在中國五大流派中跟風,或徘徊在自然粗獷簡單的層次上,似乎還沒有完全形成武陵盆景獨立鮮明的風格追求。
二、張家界盆景發展現狀
張家界盆景以桑植縣和永定區為代表。
桑植縣境內峰巒疊峰,河流縱橫交錯,森林植被豐富。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可用于制作盆景的千奇百怪的原始樁材,且優良樹種多,尤以金彈子、黃楊、紫薇等最受玩樁人青睞。桑植盆景起步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批早期玩樁人在湘西盆景的影響和啟示下玩起了盆景,并小有成就。隨著時間的推移,采樁玩樁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也因此發了財,現養樁基地遍布全縣各個角落,樹樁存量十分可觀。
桑植盆景已走過二十多年的歷程,由于多種原因,導致雖有一定規模,但藝術水準較高的作品不多,但憑借桑植豐厚的樁材,加上愛好者、藝術家不甘落后、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精心制作,潛心研究,可力爭在三至五年內培育出一批精品力作出來,并培養一批制作盆景的能工巧匠,為武陵盆景增光添彩,為地方經濟作出貢獻。
永定區的盆景人數十人,十余位是資深盆景人,均自有盆景園,在地方材料的挖掘和經典的黃楊、對節白蠟等樹樁的培育和藝術再現均有建樹。
三、武陵文化盆景創新發展現狀
2016年10月15日至10月18日,張家界市國際森林保護節·醉美武陵盆景博覽會在張家界學院隆重舉辦,來自武陵山區10個地區的盆景匯聚一堂,爭奇斗艷。167盆作品,樹樁盆景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武陵盆景與全國大多數地區盆景一樣,以樹樁盆景為主,以山水盆景為輔。
在眾多作品中,有三盆山水盆景格外引人注目:作品《武陵洞天》采用破缸造型,醬色陶缸曲線打開,三分之二主缸立置,三分之一偏缸臥倒。主缸在半開放鐘乳石石洞里置一個石碾,一個石碓,水車帶動石碾石碓,石碾和石碓各有兩個人物活動其間。臥缸分上下兩個層次,下設水田,有農夫趕牛耕種,上設茅屋三間,有婦人正背柴回家。取題《武陵洞天》,一切恰如其氛,再現了武陵山區的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武陵飛歌》和《武陵漁夫》均用漢白玉為底盤,鐘乳石龜紋石為洞體和山峰。《武陵飛歌》龜紋石山峰高聳,山下吊腳樓惟妙惟肖,人物四個,二男二女,隔河對唱情歌。《武陵飛歌》主峰設置靠后,置于邊沿,打破了傳統的將主峰居前居于中心的程式,別具一格卻又合情合理。《武陵漁夫》設人物扁舟一對,一遠一近,再現武陵桃園境界。這幾盆作品與中國一般山水盆景的區別在于以下幾點:
第一、用盆景來講故事,特別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注重故事細節的交代。請看“武陵飛歌”中飛歌的兩個男子,一個打柴回家,見對岸女子洗衣,放下柴擔走到水邊飛歌,另一男子停下犁地耕牛,來到水邊幫腔。再看“武陵洞天”中的背柴女子,赤腳負重艱難上坡,向高崖下的茅舍之家走去,這些細節十分動人;
第二、特別重視人文環境的打造,重視亭臺樓閣草屋碾房的設置和民俗事物的設置,人物與這些人文環境高度融合,不是生硬放置和千篇一律程式化的表現。
第三、重視現代聲光電和機械機巧的加入。聲光電的加入在博物館的相關人物和場景展示中有所使用,譬如《武陵洞天》水車帶動水碾、石碓,形成連動,形象反映了武陵農村自給自足的生活;
第四、降低植物的古怪稀奇程度和年代要求,強調山水組合,降低了制作成本,降低制作盆景的門檻,擴大了市場需求,較易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生產;
第五、豐富了盆景藝術的表現對象和表現領域,強調文化成分和藝術成分。將民俗故事、名著故事、名人故事和名景地貌入盆,將過去的“賣材料”“賣樹樁”扭轉為賣藝術、賣文化、賣故事。
這類作品,有濃厚的鄉土風味,可泛稱為“鄉土盆景”。鄉土盆景屬于文化盆景其中一類。這種鄉土盆景有鮮明濃厚的武陵山地域文化成份和故事情節,于是統稱之為“武陵文化盆景”亦雅亦俗,雅俗共賞,受到專家的高度肯定,受到大眾的廣泛歡迎,市場需求前景廣闊,是武陵盆景藝術生存探索發展中的一種新嘗試新創造,是武陵盆景經過了幾十年徘徊彷徨之后走出的一條新路。
除了文化盆景外,砂巖石雕畫手法與武陵文化盆景藝術手法相結合,打造的一種跨界的藝術新品種已經成型,稱之為“砂石盆景”。砂石盆景有盆景的小中見大,又有砂石畫的五彩繽紛,有雕塑的立體逼真,又有山水制作的動感,還有室內擺放不用維護的便利。目前制作成功的砂石盆景已長達25米,此外制成的掛壁盆景已經在2019北京世園會湖南省預選賽中獲得金獎,直送北京世園會,該盆景砂石盆景采用特色山石為骨架,焙干的真樹青苔為枝葉、間以黃楊等珍貴樹苗,輔以砂石材料作多方面表現,形成自己獨特系統的表現手段,表現力很強。而砂石盆景作為張家界特色旅游產品的開發,砂石盆景很有希望贏得市場,形成產業化的量產。
參考文獻:
[1]易啟茂.武陵盆景-中華盆景藝術后起之秀[J].中國花卉盆景,2001,1.
[2]王蔚君.第二屆武陵盆景賞石博覽會在張家界舉辦[J].花木盆景,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