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華
摘要:高職院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本文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現狀及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對如何增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效性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思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師生間心靈和情感的交流。它既包括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還有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等等,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一門公共課程。它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發展為宗旨,課程教學中既需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也要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其基本特征是教學對象的全體性、教學方法的自主性、教學過程的活動性和教學目標的發展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
按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的屬性和國家的相關文件要求,學院面向所有學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程,三年制大專和五年制大專分別在大一學年開設14(60)學時的課程,分別計1(2)學分,其中三年制大專大一上學期開設4學時、大一下學期開設10學時,五年制大專在大一學年每周開設2學時。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大學生人格教育、自我意識、大學生人際交往、情緒管理、學習心理、戀愛與性心理、壓力挫折應對、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應對等專題。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狀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歸口學生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心育中心的老師負責課程的相應事宜,包括課程標準建設、教材的選擇、教學大綱的制定、教學安排、教學考核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隊伍主要由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專職老師和兼職老師構成,均具有教育學、心理學相應學科背景和二級心理咨詢師資質。課程教學主要采取合班授課的形式進行,學生人數在100-150之間。課程的考核采取平時考核和期末考試兩部分,其中平時成績占50%,包括出勤、課堂表現、課后作業;期末考試占50%,主要以考查的方式進行,三年制大專學生大一上學期一般要求撰寫自我分析報告或論文,下學期以試卷或案例分析進行考核;五年制大專學生一般用試卷進行考查,學生最終成績=平時成績×50%+期末成績×50%。
三、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側理論講授,教學方法單一
在心理健康課程授課中,側重理論教授,更多地以“講授-接受”被動模式為主,而高職學生相對來說學習基礎比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單純的理論講授很快會讓他們失去耐心,對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習興趣降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課時有限,只有14學時,而授課內容又多,老師擔心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只能更多地采取理論講授的方法;另一方面因高職院校學生人數、師資力量以及多媒體教室排課等原因,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類型的公共必修課大都以合班大課的形式進行,這就導致了老師在上課時不能有效地采取更多教學方式進行授課。
2.師生互動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
師生互動中老師掌握主動權,支配和引導學生,學生被動接受和進行配合。因課堂教學的計劃性,老師更重視知識教授的完成,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并不多,而且老師無法對每個學生予以照顧,互動中更傾向那些思維活躍,積極大膽的學生,對課堂上不太積極主動的學生關注度不足。再加上課程授課以大課形式進行,班級人數一般在100人以上,很容易導致部分學生被忽視,不愿意或極少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尊重。
3.課程評價有待完善,教學效果不凸顯
每一門課程的建設與完善都離不開課程評價,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亦是如此。學院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教學評價的主要方式是學生的網絡評教,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的目標是學生心理素質的良性發展,采取通用的課程評價方式并不能有效的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目標。且在有些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歸口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教務處組織的網上評教結果老師不得而知,對教學效果更多只能依靠期末成績來進行分析和評判。
四、對今后課程教學的思考
1.把握三條原則,把課堂還給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任課老師要把握好三條基本原則:活動性原則、平等性原則、參與性原則。在教學設計中要以活動為主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體會、在活動中成長。嘗試建設完善團體輔導教室,開展游戲、角色扮演、問題討論、問卷調查、辯論會、心理情景劇等多種方式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課堂接受度,鼓勵所有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受歡迎,也更有成效。
2.教學內容”三貼近”,增強共情體驗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任課老師要綜合考慮和分析學生心理特點,高職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有著不愉快的學習體驗,老師在理論講授中應盡量減少心理學專業名詞和專業理論的陳述,多以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案例來進行教學,通過案例分析、心理體驗、電影賞析等把學生的日常生活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方便學生進行理解和運用,幫助學生學會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來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困擾,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3.創新PPT制作,提高學生興趣
在目前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班教學模式較難改變,多媒體教學仍然是大多數老師的理想選擇。如何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創新PPT制作也是提高學生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方式。PPT制作實現視覺化、簡單化、結構化,不追求華麗,簡潔明了,既吸引學生眼球,又讓學生過目不忘。同時要注意重點明確,內容實用,排版上統一模板,主題呼應,色彩協調,色調統一,配圖內容相關,突出重點,文字字體清晰,重點突出。這樣的PPT,在大班教學中自然能夠吸引到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4.加強課程質量管控,提升教學質量
建立健全課程質量管控體系,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前管理、課中管理和課后管理。課前通過集中備課、課堂試講等方式穩定提升任課教師授課水平;課中通過聽課、看課、公開課等方式發現老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進行改進;課后通過評課、課后反思等不斷促進任課老師的學習成長。與此同同時,加強學生對課程的課堂評價,一方面針對授課對象特點,采用不同的評價辦法,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價值,另一方面側重教學方式與方法的選擇,引導任課老師探索適用于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最后要注意突出實施過程評價,著眼于課程實施的整個過程,體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內在心理成長和外在行為變化的效果,全面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任課教師只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思想品質、知識結構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欣賞、融入他們,才能因勢利導,達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目標。只有我們每一位老師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能匠心獨運,才能一起共創心理健康教育之美。
參考文獻:
[1]毛智力.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 (22):97
[2]龔小紅 羅春暉 劉應君.淺析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手段改革的必要性[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7 (07):43
[3]楊立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有效實施的幾點思考[J].科教文匯(上旬版).2012 (0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