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杰
[內容分析]
本部分選自人教版必修一的第三單元,該節側重于鈉的性質和應用。讓學生講述鈉的主要物理特性;掌握鈉的化學性質,并正確寫出鈉與水和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這部分研究不僅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理論的應用。它還可以實現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宏觀到微觀”的體驗,不僅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它還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周期表知識提供了基礎。通過擴展學生的視野來感受所學知識的潛在價值。
[學情分析]
在學校層面,學生的基礎是堅實的;在能力水平上,一年級高中生有能力觀察和分析問題,并有掌握實驗探究基本程序的基礎。有良好的交流合作能力;學生剛剛學會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因此具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將鈉元素的金屬活動性與核外電子排布知識相結合,初步形成物質結構決定性質,從宏觀到微觀認識物質。
[教學目標]
1.掌握鈉的物理性質和鈉的化學性質,寫鈉與水和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掌握學習元素知識的一般方法。
3.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正確判斷與化學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
[教學方法]
多媒體演示法、實驗法、小組合作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鈉的化學性質
難點:元素復合知識學習的思路與方法
[教學環節與過程]
引入
教師活動:引入以“水面上懸浮的水雷”新聞速遞導入,引出鈉與水反應,驗證解釋“水雷”
學生活動:聯系知識,思考
設計意圖:“新聞傳遞”,介紹鈉學習的本質,運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實驗建構新知識
環節一:探究鈉的性質
1、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指導討論鈉的相關性質。
學生活動:[實驗探索1]Na+H2O?觀察,討論和總結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并觀察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鈉與水反應的實驗,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觀察和分析,從而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教師活動:以鐵與硫酸銅溶液這個置換反應為導入,引出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是不是也有同樣現象?設置問題:討論金屬前面的金屬活性序列表可以代替后者金屬的規律和范圍,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切下一小塊鈉進行觀察。
學生活動:[實驗探索2]比較鈉和鹽反應的反應并總結
設計意圖:學生用水和鹽反應的實驗總結了鈉的反應模式和現象,并修改了以前不完善的知識體系。
3、教師活動:學生們與老師一起做實驗,比較不同條件下鈉的反應產物。
學生活動:師生合作演示實驗
[實驗探索3]Na+O2(加熱)
設計意圖:了解化學變化需要一定的條件,并且在不同條件下由相同物質獲得的產品可能不同,要用辯證的觀點看事情。
4、教師活動:提問鈉參與上述反應的反應類型是什么?顯示出鈉有很強的什么性質?怎樣解釋?
學生活動:聯系已有知識,從理論上分析具體原因。
設計意圖:突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可以從宏觀到微觀了解鈉的化學特性。
環節二:感悟鈉的用途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金屬鈉燃燒時回想火焰的顏色。
學生活動:考慮到鈉燃燒過程中火焰的顏色變化,鈉可用作高壓鈉燈。
設計意圖:擴大學生的視野,體驗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
環節三:保存
教師活動:介紹:關于2015年8月天津爆炸以及鈉火后如何撲滅火災的思考。掌握對金屬鈉的保存方法。
學生活動:討論:根據鈉的物理化學性質,考慮鈉的存在形式和保存方法。
設計意圖:可以對與化學相關的社會相關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通過演繹思維,獲得了鈉的保存。
反思與評價
教師活動:向學生介紹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總結了鈉的理化性質和用途,使學生充分掌握了學習元素復合知識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學生活動:總結、歸納并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使學生能夠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了解科學探究過程的核心要素。
[板書設計]
金屬鈉的性質
一、鈉的化學性質
1.鈉與水
2.鈉與鹽
3.鈉與氧氣:條件不同產物不同
二、鈉的物理性質
三、鈉的用途及保存
[教學反思]
1.教學過程中的收獲:
給學生以思想,從外在走向內在。思維方法是一門學科的本質。實驗引領是探究學習的核心。通過實驗教學,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問題并解決問題。
2.教學教程中的遺憾:
3.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實驗的風險與學生的安全意識不足。學生用鈉和水反應來觀察現象的時候,如果提前播放大塊的鈉與水爆炸和鈉與硫磺研磨爆炸的視頻實驗作為比較,學生將感受到實驗過程的危險。因此,實現了標準操作在實驗中的重要性,并且認識到在實驗操作中控制實驗條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