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瑤 吳世瑤
摘 要 非婚同居因其不需要經過法定的手續并且產生的社會責任少于婚姻而被人們所選擇,逐漸普遍和公開,西方許多國家多通過專門的法律來規范同居行為,進而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對于非婚同居,我國立法機關尚未制定專門的法律來約束、規制非婚同居行為,隨著非婚同居人數增加和糾紛問題的出現,都顯示出非婚同居法律規制的迫切性。
關鍵詞 非婚同居 規制原則 財產分配 子女撫養
作者簡介:劉瑤、吳世瑤,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3.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253
非婚同居是指男女雙方在未達到法律意義上結婚條件的情況下,通過雙方真實的意思表示所組成的具備時間性并且較為穩定性的生活共同體。其構成要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無同居障礙。主要是男女雙方具備判斷和控制自己的行為的能力,屬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符合法律所規定的允許結婚的生理條件。第二,真實自愿的意思表示,不得通過欺詐、脅迫等手段,在違背一方真實意愿的情況下,建立非婚同居關系。第三,在一定時間內公開并維持。具體是指同居雙方公開生活達到一定的時間要求,否則,即使同居關系公開,但由于時間較短,難以認定同居的事實,同時也缺乏法律保護的必要性。對非婚同居行為提出立法規制構想,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目前尚無專門法律調整和規制此行為,現有的法律中,只有一部分涉及非婚同居問題,且不能實際解決現實問題。另一方面,非婚同居現象的出現,使得人身、子女和財產問題發生,在當事人無法通過合意自己解決時,面臨無法可依的窘境。
一、對我國非婚同居法律規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 保護婦女和兒童利益的必要性
很多人選擇非婚同居的理由是躲避婚姻關系中的諸多義務,所以,在非婚同居中,弱者的利益難以保障。在一段非婚同居關系中,女性或者經濟基礎相對弱的一方極其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而導致合法權益受到損害。
1.婦女利益難以保障
基于生理和經濟的原因,婦女在非婚同居關系中往往處于劣勢。女性面臨的傷害,比如同居期間因懷孕、流產、分娩而留下的病疾,嚴重會喪失生育能力,或者由于同居當事人的暴力行為而導致的身體傷害以及女性在同居關系存續期間的家務勞動付出,都在同居關系解除時無法得到合理的補償。雖然非婚同居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結果,但是出于公平原則和保護弱者的角度考慮,并不應該完全由當事人自己承擔相應的后果,造成后果的兩方當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2.對未成年子女的弊端
在育有子女的同居雙方解除同居關系時,對其未成年子女的傷害是最大最嚴重的。不論父母結婚與否,都不影響對子女撫養和教育義務的承擔,但由于非婚同居有著天然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使得未婚父母缺乏履行義務的切實保障。一旦父母雙方解除同居關系,其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既有不愿別人知道自己育有子女事實的擔心,也有不愿對非婚生子女盡撫養義務的逃避,這就使得非婚生子女無法得到父母的關愛。同居關系解除后,未成年子女穩定和諧的生活環境改變,再給予未成年自己有利的成長環境實屬困難。在實際生活中,非婚生子女面臨的戶口登記、進校學習的實際困難,都沒有得到實際的解決。
(二) 我國法律在解決非婚同居人身和財產糾紛中的滯后性
在我國的法律當中,未對非婚同居行為進行專門的立法,在眾多法律條文當中,只在規定其他問題時,才會涉及到非婚同居方面的問題,對于解決非婚同居中產生的糾紛存在滯后性。
1.人身糾紛中法律滯后性的體現
對于非婚同居人身關系的規定,目前是依據2004年《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二)》第一條。其規定:若非婚同居者只對同居關系向法院提出請求確認,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從根本上就否認了非婚同居關系的訴訟性。當事人約定非婚同居關系的建立和解除,不需要法定主體的承認,故不產生法律承認和保護的身份關系。然而,把非婚同居關系全部讓雙方合意處理,則導致現實生活中,女性等弱勢群體受到損害的事件層出不窮。在《婚姻法》中對婚生和非婚生子女的平等地位做出了規定,本質上是出于保護非婚生子女的考慮,此法條的立法精神是值得贊揚的,但是法條規定的過于粗略,只是泛泛的規定,實施起來太過于模糊和抽象,不能保護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權益。
2.財產糾紛中立法滯后性的體現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中只規定了,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因同居行為而引起的財產分割和子女撫養問題的糾紛,然而對于受理的具體程序卻沒有規定,以及財產分割和子女撫養的評判依據。我國法院在處理非婚同居財產糾紛案件時,主要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法院審理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意見》中規定,分割財產要根據過錯和實際生活情況,適當照顧婦女、兒童的利益,同時同居期間財產被確定為共同共有財產。解除同居關系時,一方患有嚴重疾病,未被治愈的,在財產分割方面應當給予適當照顧。同居期間一方死亡的,同居者符合《繼承法》第十四條的規定時,可依據事實情況處理。由此可知,法律在處理非婚同居者之間的財產關系時,比照一般的財產法處理,將非婚同居存續期間的財產納入一般共有關系之中。同居者不能依據身份關系而取得財產,無法繼承對方的遺產,只能依據《繼承法》酌情分得遺產,至于同居者若想要以夫妻名義取得財產權利更是無法實現,比如職工家屬福利,共同以公積金購買房屋等等,這樣來說,非婚同居者的利益就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