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獨一 周亮
摘 要 快遞實名制的規制目標在于維護快遞行業秩序穩定,但是實名制規制手段有待完善,應更加強調基木人權尊重和個人信息保護,實名制的順利推行離不開可操作的具體規則和政策的細化。本文針對快遞實名制與用戶信息泄露之間的沖突,在縱向對比的基礎上,對快遞實名制下用戶隱私泄露風險的原因進行剖析,并從快遞供應鏈角度闡述用戶隱私泄露風險形成機理。在借鑒域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建議,然后分別從立法、監管、行業自律、技術方面提出快遞實名制下用戶隱私泄露風險的防范策略。
關鍵詞 快遞實名制 個人信息保護 快遞暫行條例
作者簡介:張獨一,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法;周亮,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259
一、引言
2018年3月27日,國務院公布了我國第一部針對快遞業的專門性行政法規《快遞暫行條例》,自201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實名收寄制度大體包括兩方面:一是快遞實名制登記的關鍵是核實相關信息的真實性;二是維護公共安全和保障交寄物品安全。實行快遞收寄實名制是大勢所趨。快遞實名制可以為某些案件追查提供線索(如借助快遞買賣、運輸違禁物品等案件),執法者可以根據快遞信息對犯罪的上下游進行順藤摸瓜式的調查。更重要的是其強有力的威懾作用,對妄圖利用快遞犯罪的人加以警示,從而更好地保障快遞安全。
然而,因快遞實名制中用戶個人信息泄露所引發的侵權事件越來越多,給用戶帶來的損失也越來越嚴重,引發了用戶對隱私泄露風險增大的擔憂。實踐中產生爭議的地方有很多,快遞服務中如何防止用戶個人信息被非法泄露利用,企業對登記的身份信息如何管理?如果快遞用戶個人信息遭到泄露快遞企業應承擔怎樣的責任,用戶權利如何救濟?
因此為快遞實名制適用性,必須出臺相應解釋、制定相應措施,使之“能夠適應變化了的情況和滿足特殊的需要”。
二、快遞實名制的確立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快遞行業規模也在不斷壯大。但在發展過程中,快遞業仍存在許多問題,如在制度層面上,服務站點法律地位不明晰,經營方式加盟秩序也不規范;在服務規則上,寄遞渠道有很大安全壓力。據網絡數據顯示,僅2017年,國內就查獲了1400余起通過快遞渠道郵遞的各類危險品的案件。正所謂,匿名會使個人屬性處于一種非評價狀態,使社會規范的約束力下降,個人行為的冒險性增加,容易導致行為失控,信息傳播失范甚至誘發犯罪。 快遞寄遞簡便快捷和人貨分離等優點,反而為快遞犯罪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其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和破壞性。許多不法分子利用某些寄遞企業安全管理缺位和規章制度漏洞,販運槍支彈藥、危險化學品等違禁品,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威脅。
更重要的是,快遞用戶個人信息有很高的商業價值,具有可識別、可分離的特點。因為寄遞快遞須登記個人信息,快遞公司及各服務網點存有大量用戶信息,隨著在大數據分析技術提升,這些信息的商業價值也與日俱增,但管理信息的技術和水平卻止步不前,這就導致了快遞行業缺少規制,非法販賣用戶個人信息等犯罪行為頻發。據報道某速運公司的工作人員被檢察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提起公訴,訴由是其離職后非法出售給微商8000余張快遞單存根(載有客戶信息)。可見,維護用戶個人信息的安全仍然任重而道遠,為了進一步落實快遞實名制則必須將規范快遞實名制將具體操作予以細化。
三、快遞實名制下個人信息保護的對策
為了持續推動快遞業健康發展,必須維護用戶個人信息的安全,筆者從立法機制、多元監管等方面試提出快遞實名制下用戶隱私泄露風險的防范策略。
(一)加快構建個人信息保護立法體系
當前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體系并不完善,有學者呼吁“盡快制定一部全面高效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以平衡個人與國家之間圍繞個人信息的力量與利益沖突,以實現個人信息合法、合理的流轉是我國當前保護個人信息的緊要任務”。 當前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立法是一種必然趨勢,最新相關法律如《電子商務法(草案)》《快遞條例(草案)》等均將個人信息保護置于重要地位,若能以快遞實名制實施為契機加快構建個人信息保護立法體系,則能更好的落實實名制,實現政策與法規的互動。
首先在立法中應確定實名制的實施界線,明確實名制的法源,避免快遞實名制政策的泛化。對于實名制的實施界線問題,政府應當明確“什么樣的利益應當是被視為是值得保護的利益,以及對利益予以保障的范圍和限度應當是什么”。 應當依據憲法規定,要求限制公民隱私權的措施必須合理,必須遵循比例、最小侵害和均衡三原則,嚴格規制實名信息使用范圍與利用方式,明確企業搜集用戶信息的行為邊界。
(二)完善快遞實名制度中個人信息保護機制
正所謂政策的落實離不開法律的指引,“如果沒有具有規范性質的一般性標準,那么有組織的社會就會在作決定時就會因把握不住標準而出差錯”。 《快遞暫行條例》具有強制力和規范性,不僅要求政府加強監督檢查以強化快遞運單及電子數據管理,還從多方面約束企業行為以維護用戶權利。
盡管在不降低防范水平的基礎上,某些新規(例如電子面單)的推行使實名收寄的壓力程度性減輕了。然而,對于實名收寄中實施中仍存在某些具體問題可能泄露相關信息需要細化規定。比如禁止非必要的信息出現在快遞單上,限定實名收遞的快件范圍,加大企業法律責任,明確信息泄露時企業補救義務等。
另外進一步細化快遞行業及從業人員的資格準入等規定,使快遞行業環境中的個人信息安全從源頭上抓起,必須加強行業工作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同時明確快遞企業法律責任并強化追責機制。成功的實踐有許多,我國政府和企業針對快遞業用戶隱私信息泄露問題也相應出臺了一些措施和辦法,如紙質面單的有效存儲和定期銷毀制度。
(三) 發揮行業協會自律作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第六十條 ,快遞行業協會具有雙重性質,兼具公益性與私益性,可彌補行政部門監管的不足。按照政府“放管服”的改革方向,應利用他們的專業素質和信息優勢行使監管職責,以實現更為有效的自我監管。但我國行業自律體系并不完善,盡管成立了中國快遞監管協會和各地方快遞監管協會,但快遞監管協會這種社會組織本身缺乏一定的法律支撐。
首先,應當在立法中明確細化快遞業協會的職責,而非僅原則性概況;其次,政府應為快遞行業協會發展保駕護航,如加快建立快遞實名制的行業標準、構建快遞企業“清單”制度;其次,快遞業協會應普遍推廣,令其在政府的提倡以及企業的自愿組建中,發揮職能使快遞行業更加規范。借鑒美國行業協會做法,制定行業操作指南,開展教育和培訓,代表快遞業界輔佐政府加強在立法和監管。
應理順行業中各個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使得行業自律成為政府監管的重要補充,有力推動服務規則的完善構建新的快遞秩序。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快遞企業的作用,實現對個人信息安全專業性保護。因此既要引導快遞企業和用戶形成理性的法律預期,敦促快遞企業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又要讓雙方明確其行為預期,完善其制度規范,在相關法規中預先對易產生的糾紛作出規定。
注釋:
《條例》中對快遞實名收寄問題規定,“從事快遞業務的企業收寄快件,應當對核對寄件人身份,并登記身份信息。對于寄件人拒絕提供身份信息或者提供身份信息不實的,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不得收寄。”
黃學賢,陳峰.互聯網管制背景下網絡人權保障體系探析[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08:2.
姚岳絨.憲法視野中個人信息保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312.
鄧正來譯.法理學一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413-414.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第六十條的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依法成立的行業協會,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其章程規定,制定快遞行業規范,加強行業自律,為企業提供信息、培訓等方面的服務,促進快遞行業的健康發展。”
齊愛民.拯救信息社會中的人格:個人信息保護法總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04-206.
參考文獻:
[1]黃小嬋.快遞實名制下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J].文化學刊,2019(5):182-185.
[2]郭宇擎,宋玉梁,董海霞.淺談快遞實名制下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J].法制博覽,2018(25):183.
[3]耿勇,孫軍鋒.快遞實名制下用戶隱私泄露風險防范[J].中國流通經濟,2017,10(11):122-128.
[4]何治樂,黃道麗,孔華鋒.大數據時代美國個人數據保護立法借鑒[J].中國流通經濟,2017,34(7):134-141.
[5]劉逸凡.我國快遞實名制的法律規制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4(下):12-16.
[6]郝增亮.民營快遞服務中消費者信息泄露風險與防范研究[J].研究與探討,2016(6):56-59.
[7]鄭佳寧.快遞實名收寄制下用戶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J].期北社會科學,2016(6):156-161.
[8]趙書亞.我國快遞行業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物流技術,2015(3):24-25.
[9]陳燕玲.快遞實名制與個人信息安全沖突的法律解決機制[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3):65-68.
[10]呂蕾.快遞實名制難獲認同:又多一條隱私泄露途徑[N].上海法制報,2012-02-27.
[11]鄧京華.快遞實名制下消費者信息保護[J].法制博覽,2017,8(上):69-70.
[12]劉振華.“互聯網+”背景下我國快遞業的治安防控研究[J]. 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7(3):108-115.
[13]劉逸凡.我國快遞實名制的法律規制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3(4):196-199.
[14]齊恩平.實名制政策與私權保護的博弈論[J].法學雜志,2013(7):60-67.
[15]吳英杰.快遞實名制下公民基本權利限制的合憲性考量[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7(1):72-84.
[16] SWEENEY L.K-anonymity:a model for protecting privac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uncertainty,fuzziness and knowledge-based systems,2012,10(5):557-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