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時下,理財產品市場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金融市場有目共睹的金融市場現象。為了監管理財產品市場,配套的監管政策也在不斷出臺。可是,銀行業和信托業為了逐利,借助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不斷突破監管政策底線,利用我國監管體制和監管政策漏洞以及相關真空環節來實現監管套利。本文分析了我國金融市場監管體制面臨的問題,剖析了銀信理財產品帶來的風險并提出了相關的監管建議。
關鍵詞 銀信理財產品 影子銀行 監管政策
作者簡介:李勁松,廣東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D922.2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269
一、問題的提出
銀信合作理財產品是銀行和信貸混業合作之下的產物,具體而言是指商業銀行通過多種渠道籌措理財資金,然后以“單一委托人”的身份將資金轉移給信托公司,委托其開展管理和理財業務。這里就引出我國一直以來所實行分“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兩分監管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信托業和銀行業兩者的功能、定位和服務應該是有著明確區分界限的。商業銀行負責傳統的存貸、融資業務,經營活動也以主要都表內業務的范疇而開展;信托業則主要負責理財業務,接受他人的資金委托從而開展信托代理模式項下的各項經營活動。信托業延伸了傳統銀行的信貸鏈條,通過投資的方式為民間企業的借貸、融資提供了巨大資金供給和海量的融資渠道,切實的緩解了當下普遍反映的“融資難”問題,故而被各級地方政府都給予相當程度的重視。但是,隨著金融產業的快速發展,各項投資理財產品的高速創新,銀行和信托在“利潤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下,不斷觸底監管政策的底線,混業性經營已經成為我國時下金融環境的關鍵詞。銀行通過信托業開展海量的表外業務,信托業吸納銀行業注入的投資資金。這種混業的金融操作方式,和我國目前兩分的監管體制從根本上看可以說是背道而馳的,這種制度和經營現狀的錯配也導致我國影子銀行市場的迅速發展。當下的分業監管體制應對銀信合作理財產品已經具有相當的滯后性,所暴露出來的監管盲區也越來越大。例如,我國銀行業各類機構由銀監會監管,金融機構主要是由政府監管,政府又有地方政府和中央國務院兩級監管主體。只有當金融機構違反銀行經營特許權從事信用中介活動時,銀監會才會有處理這些風險行為的權利,但其實更適合監管這些金融市場活動的是日常監管這些行為的政府。而地方政府為追求績效業績,解決地方企業的融資問題,往往會對銀信產品的中介行為采取無視甚至縱容的態度。于是信托機構和銀行機構利用這種監管縫隙,進行大量的套利活動,掏空心機的通過相對方來延伸自己的表外業務經營量或獲取巨量的投資資金。畢竟,幾乎沒有金融機構能和銀行帶來的資金融通能力相媲美。以上這種合作方式,加劇了我國影子銀行規模,也導致嚴重的風險監管問題。
二、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的監管難題
(一)系統性風險
仔細分析銀信合作信貸理財產品的投資模式,可以發現銀行創設了一條不一樣的套利鏈條,它的套利模式主要表現為“同業存單-同業理財-委外投資”,這也形成了銀行自身另外的信用創造鏈條。銀行填補了信托業的資金來源空白,信托行業為了給銀行帶來投資利潤。這種經營方式勢必會刺激雙方通過復雜的金融操作來投資金融資產,簡單的杠桿操作和金融創新在此不細表,為了規避監管兩者不斷的突破業務界限,信息披露也不完整,最終給監管帶來了重重的阻礙。商業銀行本來應該是依靠儲蓄等表內的長期信貸業務來獲取利潤,而現在則是依托信貸行業的短期負債投資非流動性長期資產,這一特點使銀行面臨的風險程度迅速的提高,而金融市場中的風險是具有快速的傳染性的。一旦信托行業的危機爆發,將會通過上文所述的金融產品鏈條迅速的傳染至傳統的商業銀行體系中去。鑒于我國銀行在我國金融市場環境中的體量和銀行主要的資金來源是低風險偏好的儲戶存款,信托危機將會給銀行帶來十分恐怖的擠兌效應,從而直接引爆整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二)跨業理財產品的監管真空
在逐利的目標引導下各大商業銀行為了避開監管限制,實現監管套利,紛紛想方設法的降低存貸比。典型的措施除了各種“高息攬存”的經營策略外,還用多方操作的方式將貸款額轉移到銀行資產負債表外業務。尤其是在前幾年信貸規模日益萎縮的整體背景下,通過和信托公司的合作來拓寬渠道,再結合銀信理財產品的特性把商業銀行在市場中吸納新增儲蓄和存量貸款統統轉移至表外,這種信貸資產的多方轉讓成為各個銀行普遍采取的手段。結合這種市場操作來看,銀信理財產品成了商業銀行普遍利用的監管套利手段。這種套利模式就是利用了我國現今金融監管制度的真空環節,利用金融理財產品這種游離于兩分監管體制之外的套利手段來謀求高利潤。這種套利模式,加大了監管難度,給我國金融監管機構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也嚴重損害了普通消費投資者們的利益。
三、當前的監管政策
為了監管商業銀行開展的各項業務,近幾年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在不停出臺。實際上,我國的《商業銀行法》就明確的規定了我國的銀行機構不得開展證券和信托業務。2008年,銀監會共布《銀行與信托公司業務合作指引》。該文件主要為確保銀信雙方市場主體所開展的各項金融交易是“潔凈交易”,明確規定了“銀行不得干預信托公司處理日常信托事務,不得為銀信理財合作設計的信托產品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同時,為了維護信貸資產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充分保障理財產品的票據資產相關權利人的權益,減少在投資銀信理財產品過程中普通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風險轉移,該文件就明確的規定銀行一旦想以賣斷的方式向信托公司出售信貸或票據等金融資產,要事前公布和告知。接著,2009年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意圖對表外業務加大監管力度,通過政策規定將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業務逐步轉變為表內管理。2013年,銀監會下發了《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把信托、券商、基金、產權類交易所掛牌的所有產品都納入管理。不過,銀行間市場仍然有規避監管的手段。金融機構大量買入返售類票據,然后通過鏈條式的操作繼續開展理財投資。2014年,三會一行同外匯局聯合印發《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這份文件進一步規范了對同業類型的非標業務的監管,銀信合作的理財資金的流通渠道受到限制,影子銀行市場的規模有所限制。國務院也發布了《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文件;為了監管到小額貸款公司和典當行等由地方政府監管的非正式金融機構,國務院還發布了《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另外,銀監會為了加強對互聯網P2P融資的監管,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為了控制通貨膨脹,銀監會對傳統商業銀行實施了更為嚴格的表內信貸監管,縮減銀行的放貸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