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萌
“最美工人”是遼寧省總工會與省委宣傳部共同組織的一次評選活動。在做集中宣傳報道前,應我們要求,10名“最美”都寫下了工作寄語。我的采訪對象是個80后技術工人,他寫下的話很有深度,感覺是個有故事的人。我摩拳擦掌,誓要深挖他。
采訪當天,“最美”所在的單位十分重視,廠長、黨辦主任、工會主席以及“最美”的勞模師傅悉數到場。大家情緒高漲,紛紛介紹起他們眼中的這位小伙子。30分鐘過去了,主角卻始終低著頭一言不發,仿佛今天的采訪與他毫不相干。“他果然與眾不同,完美。”我心中暗喜。
在我的窮追猛問之下,他說起了自己的故事。寡言源于兒時調皮學小朋友口吃,結果落下了這種毛病,性格越來越孤僻。考上大學后沉迷于網絡游戲,幡然悔悟已兩年時光虛度,學業荒廢,畢業無望,他決定去廣東闖世界。在經歷欠薪、騙薪、工傷沒人管等挫敗后,他重返家鄉,正好趕上企業招工,他便在這里扎了根。
他的講述讓本來熱烈的采訪現場冷卻下來,在場的人無不驚訝,就連與他親如父子的師傅都沒有聽他說起過這些。此時的我突然意識到,似乎是自己的咄咄逼人,才讓他的秘密大白于天下。
記得大學時學《新聞倫理學》,同學們對新聞倫理展開討論:一名記者發現一個火災現場,他的第一反應是應該拿起相機拍照,還是應該撥打報警電話?是遵循職業規則,還是踐行公民責任?
《饑餓的蘇丹》是南非攝影師凱文·卡特的著名作品,照片上一個蘇丹女童即將餓斃,禿鷲正在女孩后方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獵食她。這張震撼世人的照片,在贏得1994年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的同時,也引來諸多批評與質疑,不少人譴責卡特殘忍,沒有放下相機去救小女孩。
類似的場景可能不會重演,但類似的境遇,記者都會遇到,可真相往往在不舒適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