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里發財?你在哪里高就?你在哪里上班?你是哪個單位的?
中國人見面,比“新浪愛問”還愛問的這些問題,其實就一句話——你是干什么吃的?
對方得知你是干什么吃的之后,臉上或陰或陽,或冷或暖,一切都取決于人們對不同職業的看法。這種看法,就叫職業認知,而職業認知是有差別的。
認知是什么?
按照《認知突圍》的作者蔡壘磊的說法,認知是一套大腦內置的算法,每個人的大腦里都有,是從出生到現在的環境投射和自主意識共同進化而成的,認知是所有行為的內在邏輯,而行為是認知能力的外在表現。
獵豹CEO傅盛將其總結為: 認知的本質就是做決定。
將這個邏輯套用到職場,即為一個人決定從事或不從事一個職業,源頭在于對這個職業的認知是好還是壞,是清晰還是模糊。那這些或清晰或模糊的職業認知又從何處來呢?它來自一個職業是否能夠提供給個人所需的自由、安全、尊嚴、公正……
當然,這個認知有時并不由個人決定,而是由社會給出定義。舉個通俗的例子,一個能夠烹飪美味的大廚,社會給他的標簽卻是廚子,算不得正經職業,被戲稱“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認知的偏差讓人迷茫。廚子此刻發問,我是干什么吃的?該不該繼續做廚子?是迎合社會還是滿足自己?to be or not to be,這是一個問題。
本期策劃就是對此展開探討,如果你恰好在職業路上有所迷茫,望你在下面的幾篇文章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