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大媽曾瘋狂
相信,在6月21日那天晚上,一定會有這樣一群人,她們在廣場舞散場時聽到消息,疾步跑回各自的家,打開電腦,翻查一個已經塵封6年的軟件。
終于找到軟件,點開,屏幕上呈現出國際金價的即時曲線,那個價格曲線正頑強地向上沖擊,1398、1399、1299.5……終于,那條線向上一昂頭,突破了1400美元大關!屏幕這邊看的人長出了一口氣。6年了,終于解套,6年前買的黃金終于不再賠錢!
時間推回6年前,也就是2013年,國際金價在4月12日、15日,兩個交易日內突然雪崩似的暴跌了15%,一盎司黃金價格跌到了1400美元之下。國際各大投行紛紛發出研報,看衰唱空黃金,認為金價將由此踏上漫長的下跌之路。
然而轉折就在一瞬間,從4月16日開始,中國各個城市的金店門前突然出現了一群人,她們多數是女性,人過中年甚至已是老年,手中拿著銀行卡或現金,沖進金店大肆購買黃金,有的一出手就買兩公斤,有的干脆將金條、金首飾甚至純金擺件打包買走。北京的“菜百”(菜市口百貨)、上海的老鳳祥、深圳的百泰等銷售黃金首飾的名店,被這些自發購買的群體搶購一空。這個群體過于龐大,且多數出手豪闊,有估測稱,在4月15日之后的10天內,這個毫無組織,僅僅因為聽說“黃金便宜了”就瘋狂購買的群體,共在國內各地搶購了300噸黃金,這還不算在我國香港黃金市場上的購買量。
要知道,全球一年黃金產量不過3000多噸,而她們10天就拿下了全球年產量的10%。這件事直接牽動全球貴金屬市場,國際金價在隨后10多個交易日里連續反彈。那些剛剛發布研報看空、做空黃金價格的國際投行驚慌不已,紛紛平掉空單,四處打探消息。最終《華爾街日報》考證,瘋狂搶購黃金的并非任何組織,該報引用了中國國內的稱呼,將這個群體稱為“中國大媽”,并以“中國大媽戰勝華爾街大鱷”為題進行了深度報道。值得一提的是,《華爾街日報》在報道中專門創造了一個英文名詞“dama”。
也就是說,“中國大媽”僅憑這一次搶購,就正式躋身英文字典,有了專屬的英文名稱。
至于引發搶購的原因,沒有任何玄妙,真的只是因為國際金價連續兩天暴跌15%之后,各大金店的標價驟降。中國大媽不知道什么國際投行,不知道國際黃金市場,只是聽到“便宜了”,便一傳十、十傳百地趕來搶購。在她們的傳統觀念中,“買黃金肯定不會賠”,便宜時多買,將來自然劃算。
只是,傳統觀念無法匹敵國際市場的風云變幻,即便購買力如此強大,國際金價也只反彈了10多天,隨后的幾年內繼續一路下跌,最低曾跌至1046美元,中國大媽們被深度套牢,相比買入價格,虧損1/4,再加上黃金到手后如果轉賣只能折價銷售,里外一算,中國大媽們虧損四成左右。
從那以后,“中國大媽對戰華爾街大鱷”被當成理財失敗的典型案例,甚至進入了大學課程。中國大媽們也因此一度從理財投資市場中銷聲匿跡,但多數中國大媽仍堅信“買黃金是不會賠的,終有賺的一天”。
“終有一天”倒非虛言,今年6月,國際金價重新突破1400美元大關,意味著中國大媽們名義上回本了。但換個角度想,整整6年,當初的錢如不買黃金,只做銀行理財或存款也能有超20%的收益,而買到的黃金,除了能在柜子里發出暗淡的光,再也產生不出任何收益。
“買黃金永遠不會虧”這句話,如果放在百年歷史長河中或許沒錯,但如果是著眼于幾年之內的投資盈虧,則非常講究入市的時點、介入的方式。我們每個人做理財,都期望獲得跑贏銀行利率的收益,至少,不被當做反面教材,不是嗎。
長期囤金不如銅
國際金價突破1400美元/盎司大關,這不僅僅在心理上給很多黃金投資人以提振,更是一個非常實在的技術風向標。在沉寂六七年之后,黃金有望迎來新一輪上升行情,這一點,值得廣大投資人關注。
從世界的經濟格局來看,引發這一輪國際金價上漲的關鍵因素在于美聯儲從5月份到6月份持續流露出寬松貨幣的態度,市場紛紛預測美聯儲有可能轉向降息通道。美聯儲一旦降息,必然引發美元指數下滑,而歷史上一貫與美元指數呈現蹺蹺板效應的國際金價,就有了一個初步的上漲理由。
不僅如此,國際黃金的供需關系也正悄然發生改變,進入2019年,世界各國央行都開始暗中增持黃金作為避險儲備。資料顯示,各國央行在今年上半年的黃金購買量已經創下了6年之最,例如國際黃金協會發布的2019年一季度黃金需求趨勢報告顯示,全球央行一季度購買黃金達145.5噸,較2018年一季度增長了68%。
美聯儲降息預期+各國央行加大購買力度,都在悄然間推升金價,且這個趨勢才剛剛開始,因此黃金突破1400美元/盎司,不僅順理成章,后續或將有更具想象的投資機會。
那么,作為最普通的投資者,該如何投資黃金?
很多人鐘愛投資實物黃金,甚至樂于購買金飾品,這其實是一種誤區。一般而言,即便投資實物黃金,也不該購買金首飾,因為首飾的附加加工費太高,后續變現折價太多。實物黃金投資更應該關注金條類物品,目前投資金條的途徑有各大銀行、首飾珠寶店以及專門的實物黃金專賣店。即便如此,也不能說實物黃金是好的投資手段,購買的金條將來賣出(機構回購),如果不能證明黃金純度,就要收取鑒定費和手續費,折價率也不低。因此,除非是打算購買金條持有幾十年,否則將實物黃金買到家里并不是一個劃算的理財手段。
相比較而言,更適合普通投資人的一種方式,是在銀行開立“紙黃金”賬戶,這種“賬戶黃金”不是買到真的黃金(不能交割),而是由銀行擔任做市商,提供和國際金價同步波動的買入價和賣出價,投資人跟隨價格波動進行買賣,賺取買賣間的差價。由于開戶門檻低,交易靈活,比較適合普通的中小投資者參與。
對于一些稍有實力,且有一定證券市場交易經驗的投資者而言,還可參與上海黃金交易所的現貨交易,其中包括現貨實盤合約交易、現貨即期合約交易、現貨延期交收合約交易等。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合約交易不僅可以采用保證金模式(杠桿、以小搏大),如果投資人有交割意愿,還可以拿到實物黃金。當然弊端也不是沒有,這種交易的風險較大,介入之前需要充分學習相關知識。
還有一個比較方便的純證券化交易模式,即購買證券市場中的黃金ETF。這相當于一個隨著黃金價格波動的指數基金,參與門檻較低,只要有一定證券交易經驗的人都可以嘗試。
總體而言,目前階段,投資者可適當關注黃金類產品的理財,但不建議投資者長期持有黃金。因為從根本來講,黃金是一種避險工具,例如各國央行積極購買黃金,并不是認為黃金能夠讓國家的儲備保值增值,而是擔憂一旦國際貨幣秩序出現動蕩,黃金作為硬通貨可以隨時變現。通俗地講,黃金永遠都能變現,但并不一定漲得快。綜合近30年來黃金價格的走勢,可以發現,黃金作為一種大宗商品,其上漲速度很慢,甚至比不上銅——夸張地說,如果你一定要囤點兒什么將來變現賺錢,那么囤銅比囤黃金更劃算。
因此,投資者在操作黃金時一定要關注大的波段,例如在2013年,黃金已經明顯出現下行趨勢,就不要輕易介入,否則回頭看去,在2013年買入黃金的投資人基本上已經被套了6年,才剛剛解套。借鑒以往的經驗,今時今日,廣大投資人一定要等到國際金價的K線走勢形成明顯的單邊上漲格局時,再尋機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