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霞
[摘 要] 編輯繼續教育培訓是提高編輯能力與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編輯隊伍建設和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手段。當前,我國已經建立起制度化的編輯繼續教育培訓體系,編輯繼續教育逐步走上規范化、專業化道路,但仍存在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培訓效果不理想等問題,這些都使得編輯繼續教育培訓飽受詬病,究其原因,培訓內容未貼合編輯實際需要,內容供給與主體需求之間存在錯位,缺乏頂層設計及有效的質量控制手段是問題的根源所在。實現編輯繼續教育內容供給的多樣化、針對性,加強編輯繼續教育培訓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完善網絡遠程培訓是提高編輯繼續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只有提供符合編輯實際需求的培訓,讓編輯學有所獲,才能提高培訓的有效性,彰顯編輯培訓的價值。
[關鍵詞] 編輯 繼續教育培訓 能力與素質 內容供給 需求導向
[中圖分類號] G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9) 04-0048-05
[Abstract] Editors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editors ability and quality,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strengthen editorial team construction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t present,China has established an institutionalized editors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and editorial continuing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standard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However,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poorly targeted training content and unsatisfactory training results. The reason is that the training content does not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editors.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content supply and the main demand. The lack of top-level design and effective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ar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problem. To realize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pertinence of editorial continuing education content supply,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 editorial continuing education,and to improve network remote training ar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editorscontinuing education quality. Only by providing training that meets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editors,can the editors ga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ining.
[Key words] Editor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bility and quality Content supply Demand-oriented
1 編輯繼續教育培訓概述
編輯是出版發行的中心環節,編輯人員的能力與素質直接決定著出版物的質量與層次。數字化時代,編輯面臨的從業環境發生了顛覆性革命:一是新知識、新技術、新領域不斷涌現,對編輯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新挑戰;二是新媒體以及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改變了編輯傳統的工作流程與模式,對編輯的知識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參加編輯繼續教育,了解行業發展新動態成為編輯提高能力與素質,適應新時代出版環境的內在動力。
為推進編輯繼續教育的制度化、規范化,2008年2月,原新聞出版總署頒布《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管理規定》,其中第七條明確規定“出版專業技術人員應按照規定參加繼續教育”,并將參加繼續教育學時作為出版專業職業資格登記和責任編輯續展注冊的前提條件之一。2010年,原新聞出版總署又出臺了《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進一步細化了編輯繼續教育學時的構成、折算標準、參與方式等,其中,對續展注冊人員規定“連續三年繼續教育不少于72學時,其中每年面授學時不少于24學時”。原新聞出版總署對編輯繼續教育學時的這一硬性規定使得編輯出版人員無論從內在動機還是從外在約束層面來講,參加相關的繼續教育都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隨著制度化建設的推進,我國編輯繼續教育培訓日益常態化、規范化、規模化,并在推廣國家行業標準、宣傳國家新聞出版方針、傳播編輯出版經驗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總體上卻存在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培訓效果弱化等問題,有違編輯繼續教育的初衷。全面梳理當前編輯繼續教育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對進一步完善編輯繼續教育制度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 當前編輯繼續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2.1 內容供給與主體需求產生錯位
根據動機理論,需要是個體由于缺乏某種東西而產生的心理或生理上的不平衡狀態,需要的滿足是行為的基礎,沒有需要就不會產生動機和相應的行為。編輯繼續教育制度產生和存在的依據之一就是滿足編輯工作需要,解決編輯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因此編輯繼續教育應該緊緊圍繞編輯實際需求展開,樹立需求導向。
2.1.1? 重共性,輕差異
編輯是一個以智力資本為主的職業,在知識更迭越來越快的時代,編輯的“職業焦慮”“本領恐慌”日益凸顯,對知識與能力的追求越來越高,可以說編輯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渴望獲得更新的知識、更強的技能、更長足的發展。但是根據相關研究,知識和技能雖然對編輯工作有著重要作用,但卻不是影響編輯工作績效和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知識結構、文字水平、政治覺悟只是從事編輯職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養[1]。從事編輯工作需具備的核心能力,如信息處理、人際關系、營銷推廣、策劃能力等,反而是當前編輯繼續教育培訓中所欠缺的內容,因此形成了編輯培訓內容供給與編輯主體內在需求之間的矛盾,并導致編輯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所授非所需,這從多數編輯出版技能培訓的課程體系中可窺一斑。
編輯繼續教育培訓內容供給與主體需求產生錯位的另一表現是,培訓內容忽視培訓對象的主體差異性,向具有不同培訓需求的編輯出版人員提供無差別的培訓內容,培訓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不足。不同性質、不同崗位、不同職稱層次的編輯人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是有區別的,但當前的繼續教育卻忽視了這種差異性,在培訓內容上并未根據培訓對象做出一定區分和調整,共性內容多,個性內容少,培訓的針對性差,不能解決編輯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所以培訓效果不理想,編輯感到收獲不大[2]。
2.1.2 重技能,輕學術
當前我國實行的編輯繼續教育制度實質上是一種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編輯繼續教育培訓強調技能性是有必要的,但若將所有的關注點都聚焦在“技能、規范、編校質量”等實務問題上,反而弱化了編輯這一行業的職業特征。作為編輯,無論是圖書編輯還是期刊編輯,無論是社科類圖書編輯還是科技類圖書編輯,本質上都是從事內容生產行業,這一行業特征決定編輯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的編校技能,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學科動態和市場發展規律。
作為編輯,職業技能與學術能力都不可或缺,職業技能是基礎,學術能力是核心。編輯只有具備一定的學術能力、擁有一定的學術功底,才能準確把握稿件,對稿件形成正確評價,并進行合理的編輯加工,才能使作者信服,與作者平等對話,甚至超越作者。編輯應當擁有敏銳的學術眼光、寬廣的學術視野,擁有一定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專長,如此才能做好選題策劃、市場分析和編輯加工。編輯不能是只玩文字游戲的簡單腦力勞動者,從這一角度看,當前的編輯繼續教育培訓并不能很好地滿足編輯的學術成長需要。
從原新聞出版總署頒布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中可看出,在72學時的編輯繼續教育構成中,學時要求基本全為編輯出版領域,包括“參加省級以上(含省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認可的全國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考前培訓”“出版類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參加境外國際出版學術活動”“主持出版專業研究課題”等,與學術相關的規定只有兩條:一是第7條“參加高等院校或成人院校舉辦的國家承認學歷、學位的在職教育期間,每年按照繼續教育48學時計算”,這一規定說明總署考慮到了編輯人員繼續深造的情況,但受編輯精力及出版單位人員管理規定限制,真正在職攻讀更高學位并完成學歷教育的很少,所以這一規定對廣大編輯出版人員來說意義不大。二是第8條“作為第一作者公開發表的理論研究性文章,出版專業文章每篇按照完成繼續教育24學時計算,非出版專業文章(必須與本人出版專業工作涉及的學科專業相關)每篇按照完成繼續教育12學時計算”,這一對不同領域的文章實行區別對待的導向使編輯越來越偏離學術中心,對編輯的學術成長起到抑制作用。從編輯出版長遠、高質量發展來看,在加強編輯技能培訓的同時,應強化編輯學術能力的培養,在制度上確立優先培養編輯學術能力這一目標。
2.1.3 重面授,輕網絡
為滿足編輯出版人員對學時的要求,依托強大的師資力量與教學資源,原新聞出版總署教育培訓中心通過網絡教育平臺開展網絡遠程繼續教育培訓,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課程體系。由于師資強大、課程內容新、實效性強,再加上學習成本低、時間靈活、學習可自動記錄、手續簡便等原因,網絡遠程培訓成為編輯繼續教育的有益補充。
盡管遠程培訓具有諸多優勢,但編輯出版人員更多地還是選擇傳統面授方式,使得遠程培訓在繼續教育培訓中的優勢沒有有效發揮出來。分析其中原因,一是思維慣性問題,人們已習慣傳統的行為方式,如果沒有足夠的外力沖擊,人們的行為模式短時間內難以做出改變。二是網絡遠程培訓操作難度較大,對有一定的計算機網絡操作能力的年輕學員來講尚且困難,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何況那些年齡較大、沒有相關操作經驗的老編輯。而且,網絡遠程繼續教育需要考試才能獲得學時,對部分編輯出版人員造成較大的思想和心理負擔。三是網絡辦公環境下,受多種因素干擾,人們的注意力很難集中,現代大腦實驗證實,在多任務情境下,大腦會在“轉移—重新聚焦—轉移”之間來回切換,從而影響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并帶來一定的焦慮和消極情緒[3]。多種因素影響使得網絡遠程培訓的普及度不高,面授培訓還是編輯出版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首選方式。
然而,面授培訓的弊端顯而易見。一是成本高且費用逐年高企,對出版單位造成很大財政壓力;二是編輯參加面授的培訓時間通常比較長,且需要脫產培訓,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正常的編輯工作。因此,出版單位對編輯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并代繳培訓費心存抵觸[4],并認為編輯培訓勞民傷財。原本作為一項員工福利和智力投資存在的編輯繼續教育培訓成為眾矢之的,編輯和出版單位在選擇編輯培訓班時不是看培訓內容是否與自己工作緊密相關,而是看培訓費是不是最低,培訓地點是不是最近,從而使編輯繼續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大打折扣。
2.2 培訓效果難以評價和衡量
2.2.1 培訓與工作:難以調和的矛盾
編輯參加繼續教育培訓的目的,一是獲取知識、提升能力、開闊視野;二是獲得學時,滿足注冊和續展登記的要求。但由于編輯繼續教育培訓時間較長且需要脫產,占用大量工作時間,為不影響工作,保證正常出版計劃的進行,很多編輯不得不帶稿培訓,一邊上課,一邊編修稿件。這直接導致編輯對培訓內容的參與度、沉浸度不高,培訓效果不理想,培訓達不到預期。
2.2.2 內容與形式:難以形成統一
由于國家對編輯參加繼續教育學時有硬性規定,所以編輯對繼續教育培訓班的需求比較強烈,從培訓班的報名人數動輒達三四百人即可看出其需求強度之大。由于培訓班的規模比較大,為便于管理,培訓主辦方通常采用最簡單的方式——講座形式(就某一專題邀請相關老師進行講授)組織培訓。在一個容納幾百人的會議廳,這種一言堂、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其效果可想而知。由于老師與學員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交流,學員對培訓內容吸收不多,培訓效果不佳。一些信息含量大、內容較多的課程,受時間限制,授課老師很難做到深入而全面的講解,這些都影響了培訓的效果。
3 當前編輯繼續教育培訓存在問題的原因
3.1 缺乏頂層設計與思考
當前我國編輯繼續教育培訓的出發點主要是服務于新聞出版管理工作,目的在于加強行業管理和行業自律,保證正確的政治方向,因此在“思想無禁區、創作有自由、出版有規定、編輯有紀律”這一出版政治導向下,強調編輯的政治覺悟和編輯技能,忽視編輯的學術能力、業務能力也就在所難免。另外,由于在頂層設計上缺乏對編輯主體需求的考量,沒有對編輯出版人員的需求進行全面調查和科學分析,同時缺乏自下而上的有效的信息傳導機制和自上而下的反應機制,因此在培訓課程內容體系的制定上,科學性、系統性、連續性、前瞻性和創新性有待加強。
3.2 缺乏有效的委托—代理模式
我國現行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明確指出,“新聞出版總署負責全國出版單位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的監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登記注冊及管理工作”,編輯出版人員應“接受新聞出版總署當年規定內容的繼續教育”,“參加新聞出版總署、省(區、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委托其認定的教育培訓機構組織舉辦的培訓班”,這一規定實質上明確了我國編輯繼續教育培訓體系中的“委托-代理”關系。即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是編輯培訓工作的委托人,負責培訓管理及監督工作,而具有一定資質的培訓機構成為代理人,負責具體的培訓組織工作。這一委托-代理機制有利于資源集中和效率提升,是基于專業化分工而形成的一種契約關系,然而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的雙方博弈風險。
3.3 缺乏有效的質量控制手段
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對培訓主辦機構的培訓組織過程和培訓效果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控制,其管理的依據主要是培訓前審批和培訓后資料審核,而對培訓的具體內容、培訓過程和培訓效果缺乏干預和控制;二是培訓組織機構對師資、授課過程及培訓效果缺乏有效控制。
由于舉辦培訓班有一定的經濟收益,因此圍繞培訓產生了一條產業鏈。各培訓主辦機構作為培訓的實際組織者,在培訓產業鏈中充當了“批發商”的角色。他們本身并不具備“內容生產”的能力,只是作為中間商將采購到的上游產品——內容資源,打包傳遞給“消費者”——編輯。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決定了他們很難對培訓內容的質量進行控制。同時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訓效果衡量機制以及科學的考核標準,因此無法對編輯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和培訓效果進行評價與追蹤,一定程度也導致培訓效果弱化,無法評價。
處于培訓產業鏈上游的行業名家是真正的內容生產者或者說內容提供者,但由于內容生產者、內容提供者與內容消費者之間的傳導機制不順暢,各方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另外,受時間安排、課程主題、培訓審批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培訓組織機構最終提供的培訓菜單在內容體系的銜接、課程內容與授課老師的匹配上缺乏一致性和關聯性,由此也導致培訓效果弱化。
4 提高編輯繼續教育培訓質量的對策
4.1 完善培訓內容供給,切實滿足編輯工作需求
4.1.1 重視需求差異,提供差別化培訓
編輯出版行業追求“內容為王”“內容至上”,深諳只有內容符合市場需求,才能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之道,對從事這一行業的編輯出版人員的繼續教育培訓也應遵循這一原則。
首先,要對編輯進行培訓需求調查,向編輯征集培訓議題,調查對象要有一定的廣泛性和代表性,既包括圖書編輯,也包括期刊編輯,既涵蓋一線基層的編輯人員,也包括處于管理崗位的編審、主編等。以實際提交的反映編輯工作需求的內容為導向,合理設置培訓課程體系,使培訓更貼近編輯所需,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對培訓需求進行科學分類,注重共性需求與個性差異的互補,實行分層次、分類別培訓,根據受訓主體差異,制定不同的培訓計劃,設置不同培訓體系,做到內容與需求相匹配。再次,要注意課程體系之間的連貫性、系統性,避免不同課程之間的內容交叉重疊,要做好各任課教師之間的交流工作,對課程內容和邊界做出合理劃分。要多聘請上課效果好、經驗豐富、口碑好的老師為學員上課。在培訓組織形式上要注意多樣性,多采取討論、交流、對話等方式提高學員的參與度,讓學員對所學內容有深入理解。
4.1.2 強化學術培訓和能力培訓
培訓內容要在知識培訓、技能培訓的基礎上強化能力培訓。出版業發展的實踐已證明,真正影響出版單位和出版物發展前景的是編輯的能力和學識,只有編輯學者化,才能有高質量、高品格的出版物,才能真正實現出版繁榮。因此,編輯培訓的重點應從常規性培訓轉向非常規性培訓,應由對規范、標準、技能的培訓轉向學術成長、學術提升等方面的培訓,應由強調編輯的業務知識培訓轉向更為隱性的經驗、能力、學術等方面的培訓,注重編輯創造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