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盛彪 楊玉良
摘 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監獄管理體制發生了巨大變化,監獄改革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監獄理論思潮與時俱進的近20年里,“囚權主義”引起了監獄學、法學等領域的較大關注,對中國現代化監獄行刑實踐帶來很大影響。在各種思潮碰撞中,還出現了擴張的“囚權主義”。它對監獄政治屬性、維護罪犯人權、監獄執法嚴厲性和法理性有諸多認識上的誤解。這些觀點和主張事關監獄政治屬性和改造宗旨,在監獄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的今天,有必要厘清誤區,辨明方向。
關鍵詞 人權 “囚權主義” 監獄執法 法治
作者簡介:郭盛彪,云南省曲靖監獄黨委書記、監獄長;楊玉良,云南省曲靖監獄宣傳教育科科長。
中圖分類號:D926.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285
從2006年英國學者奈杰爾·S·羅德雷的《非自由人的人身權利》到2017年中國學者張晶《囚權主義》的出版,“囚權主義”以其開放性、批判性引起了監獄學領域的關注,其學術的正當性引起了不小的爭鳴。在近20年的監獄理論思潮相互碰撞中,“囚權主義”對中國監獄理論發展和監獄行刑實踐帶來了很大影響。受“囚權主義”影響,擴張“囚權主義”越走越遠,對監獄執法工作出現了諸多認識上的誤讀、誤解。
一、關于“囚權主義”
說到“囚權主義”,就必須談到張晶教授。從2001年發表《中國監獄制度從傳統走向現代化》開始,張晶對“囚權主義”的思考和表達是系統性的、全面性的和深層次性的。隨著2005年《正義試驗》、2008年《走向啟蒙——基于矯正的視角》、2012年《深讀矯正——現代監獄制度的理論邏輯》和2017年《囚權主義》正式出版,標志著“囚權觀點”“囚權主張”向系統的倫理學說邁進成為“囚權主義”。雖然“囚權主義”的學術理論還未能真正達到“主義”所必備的思想性、體系性和完備性。
“囚權主義”簡言之,就是關于維護囚犯權利的基本觀點和主張。它認為:人的權利要尊重和保障,囚犯是人,所以囚犯的權利要保障。“囚權主義”的價值在于凸顯“權利本位”,制約公權力,約束權力濫用,平等保護公民自由與權利。
劉方冰這樣評價“囚權主義”:張晶的“囚權主義”以人權為邏輯起點,以正義為價值判斷,以理性為思想預設,以現代性為總體語境,以法治為倫理邊界,構成了自身的理論譜系。
張晶對“囚權主義”的系統性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定代表性的理論思潮和觀點。在監獄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里,“囚權主義”在監獄理論界引發的關注和爭鳴尤為激烈?!扒魴嘀髁x”對中國監獄現代化發展、監獄體制改革、囚犯權利保障、人性化人道化改造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二、關于擴張的“囚權主義”
“囚權主義”在中國發展的20年,也是中國刑罰執行、獄政管理、教育改造等工作歷經了重要發展變革的20年。然而,這20年里,一些西方所謂的人權“衛士”和中國少數理論學者,無視中國人權發展的具體實踐和取得的成效,無視中國人權發展的經濟基礎、社會環境和法治前提,一味地以“人權”為道德制高點,發難中國監獄和監獄民警執法行為,使全國監獄系統執法生態遭到破壞。在社會中出現了一種觀點,把維護罪犯權利與維護合法公民權利混為一談,致使監獄民警“不敢管”“不能管”“不愿管”、監獄像“養老院”、警察像“保姆”等等怪現象越演越烈。這是擴張的“囚權主義”及其帶來的消極影響。
今天,回顧這20年的艱辛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在擴張“囚權主義”的影響下,一些人拋開監獄法律法規,無視監獄懲罰改造功能,忽視警察權利保障,過度強調罪犯權利維護,致使罪犯過度維權、對抗管教、挑釁滋事、抗拒改造、暴力襲警、以自殺自殘要挾警察要挾監獄、預謀殺害警察脫逃、公然對抗監規紀律、藐視國家法律的案例呈逐年上升趨勢。
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擴張“囚權主義”對監獄執法有哪些的誤解。
(一)擴張“囚權主義”對監獄政治屬性的誤解
擴張“囚權主義”認為,受極左時期“階級斗爭”的影響,監獄問題出現“泛政治化”傾向,監獄學研究變成對政治路線、政策、政令的解讀與背書,忽視對監獄公理性的關注與研究。他們甚至認為,談論監獄的政治屬性就是思想上“左比右好”的階級斗爭思想在作祟,是階級斗爭概念的延續和翻版,是監獄警察本領恐慌和能力危機的反映。
在擴張“囚權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少數部門、少數人特別是少數專家,他們不是以人民為中心,而是以過分夸大強調和渲染罪犯的人道人權,輕視監獄政治屬性,弱化監獄懲罰與改造宗旨,淡化監獄作為國家機器維護社會穩定作用。罪犯入監后,“你是誰?這是什么地方?你來這里干什么?”這樣嚴肅的命題很少有人提了,使得對罪犯的監管改造、懲罰教育失之過軟、失之過寬。
何為“政治改造”?全國監獄理論研究專家、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兼職教授于榮中在《弄清監獄政治屬性,準確實施政治改造》一文指出,對罪犯實施政治改造,除了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質、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教育外,更要對他們加強國家學說、專政意識教育,使其敬畏法律、敬畏國家機器,切實增強身份意識、悔罪意識,自覺接受懲罰和改造。
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認為,監獄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統治階級專政的工具,是國家政權的象征。我國監獄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是懲罰、改造罪犯的場所。這就是監獄的政治屬性。
2018年6月召開的全國監獄工作會議上,司法部再次提出,堅持“以政治改造為統領,統籌推進監管改造、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勞動改造”的五大改造新格局理念,把監獄的政治屬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把“政治改造”置于“五大改造”的首位和統領地位。這足見國家對監獄政治屬性的認識是非同一般的。在刑罰執行中,對罪犯實施政治改造,必須首先弄清監獄的政治屬性。換言之,只有弄清了監獄的政治屬性,才能有效實施對罪犯的政治改造。這也是社會主義國家改造罪犯成為合法公民的主要目的。如果對監獄的政治屬性都不了解,甚至丟棄政治屬性,還奢談什么政治改造?這涉及監獄方向性的問題。
(二)擴張“囚權主義”對維護罪犯人權的誤解
擴張“囚權主義”把罪犯人權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道德制高點來談論。他們認為,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那么作為國家權力表征之一的“監獄”,自然必須尊重和保障罪犯的人權。
從資產階級啟蒙運動開始,“天賦人權”的理論得到世界普遍認同,生存權和發展權是實現其他人權的基本前提的觀點逐漸深入人心。在這里,“人權”有兩個重要內容:一是人人共享;二是維護人的尊嚴。
我們先看“人人共享”。“天賦人權”強調,人的權利是與生俱來的,人人平等,人人共享,不論其社會身份和生存環境的差異。擴張“囚權主義”據此認為,罪犯與其他公民平等地享有一切權利。這是簡單的法律邏輯錯誤。眾所周知,罪犯之所以被監禁,是因為他們觸犯國家刑律,被苛以刑罰,被剝奪了人身自由權利和法律禁止的其他權利。罪犯與普通合法公民的基本權利當然不是完全一致的。作為罪犯不能享有與普通公民一樣的權利,這是監獄維護社會正義的“試驗場”。
按照《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囚犯待遇基本規則》等國際囚權保障法律制度,翻開我國《監獄法》及現行罪犯權利保障的法律法規,再看看罪犯服刑的實踐情況,當前罪犯的基本權利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和維護。從罪犯生活待遇到看病就醫,從勞動改造到安全生產保護,從法制教育、文化教育到職業技能教育,從申訴、控告、檢舉到法律救濟,都隨著我國社會法治的完善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得到良好的實現和維護。西方“囚權主義”是基于世界各國監獄存在肉刑、虐待、體罰等情況而提出的,與我國國情和監獄執法實踐大相徑庭。隨著我國法治、文明、現代化、智慧監獄建設的完備,“肉刑、虐待、體罰”等等不人道的情況已在全國監獄系統全方位、無死角的信息化監控設備下無處遁形。監獄民警執法流程、教育管理、組織罪犯勞動改造實現了全程留痕,為保護罪犯合法權益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我們再來看人權的第二項內容“維護人的尊嚴”。人格尊嚴是個人所應有的、受到社會或其他人最起碼的尊重,是個人所應有的最起碼的社會地位。罪犯因犯罪被剝奪了自由和其他權利,但未喪失做人的資格,其人格尊嚴受憲法和法律的保護。但是,擴張“囚權主義”最大的問題是,片面維護罪犯的人格尊嚴而忽視警察人格尊嚴的維護?!扒魴嘀髁x”和“警權主義”歷來就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過度維護一方的權利,必然導致損害另一方的權利。監獄民警應該維護罪犯的人格尊嚴,同時,罪犯也應該平等的尊重警察的人格尊嚴。“罪犯得志、民警受氣”“罪犯囂張、民警無奈”,甚至警察自身的合法權益也得不到保障,那就違背了最起碼的人權平等和相互尊重的規則。在目前刑罰實踐中,罪犯辱罵警察、負隅頑抗、襲警,面對這類違紀違法行為,法律規定可以使用驅逐性、制服性、自衛性警械,但是警察都不敢使用了,也不能使用了。這時,警察的尊嚴在哪兒?法律的尊嚴在哪兒?
監獄民警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堅持公正文明合法的管理原則,依法有效管理教育罪犯,尊重罪犯人格尊嚴,依法保護罪犯的法定權益。另一方面,罪犯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監規紀律,認罪服法、積極改造,尊重法律、尊重警察,矯正惡習、自覺改造成為社會合法公民。只有這樣,監獄刑罰的功能和對罪犯教育改造的目的才能實現。
(三)擴張“囚權主義”對監獄執法嚴厲性的誤解
擴張“囚權主義”認為,監獄冷漠無情,只會懲罰罪犯。他們認為罪犯離開家庭,失去親人,監獄應該給予人性化人道化的關愛,因為他們是“弱勢群體”。
試問持有這樣觀點的人,犯罪分子殺人、放火、投毒、拐賣婦女兒童、販賣毒品,甚至以黑惡勢力威霸一方、強買強賣的時候,他們是“弱勢群體”嗎?如果他們是“弱勢群體”,那就是說被害人是“強勢群體”了。
監獄法規定,監獄不僅僅是國家機器、專政工具,也是維護社會秩序和管理國家的工具。對于一名抗拒改造的罪犯,警察必須依法加強攻心治本教育力度,加戴戒具、關禁閉、投入嚴管監區、使用警械,是對少數罪犯獄內違紀、再犯罪的有力打擊,是維護監獄正常管理秩序,確保刑罰執行,確保監獄穩定、社會和諧的法定權力。對于自覺接受改造、遵守監規紀律、認罪服法以及身患重大疾病的犯人,監獄給予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政策。這是法律的溫度,監獄的溫情。其實,還不僅僅只限于此。在近20年來,全國監獄在母親節、中秋節、春節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協調政府職能部門、社會組織、愛心企業等舉辦親情回見、親情會餐、特許離監探親、社會進監幫教、法律援助,對“雙押罪犯”開展特殊會見,對經濟困難家庭實施經濟幫扶,成功解決罪犯失學子女就學入園問題,協調社會資源照顧罪犯父母晚年生活。為了罪犯刑滿釋放后,能適應社會、掌握技能、自食其力,在服刑期間,監獄就組織開展文化教育、法治教育、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教育,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專業技能鑒定、就業推薦,組織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等。高墻之內,有許多溫情的畫面,更有多少感人故事和淚水,在懲罰的嚴厲性下,監獄從來就不缺人文關懷和人道主義救助。
(四)擴張“囚權主義”對監獄執法理性的誤解
受影視作品和極個別案例的影響,社會對監獄有諸多認識上的誤區,認為監獄充斥著“牢頭獄霸”,監獄民警草菅人命等等消極負面情緒。擴張“囚權主義”就從感性意義上抒發激情和沖動,以偏概全、以點帶面全盤否認監獄管理體制,抨擊全體監獄民警執法過錯。擴張“囚權主義”還認為,監獄以安全的名義、以改造的名義、以管理的名義,甚至以正義的名義,動輒損害正義、玷污正義、褻瀆正義。
這是一種非法律理性的思考,正如教師、醫生、公務員這些讓社會公認的職業當中,會有極少數害群之馬,違反國家法律和職業道德,損害了社會對一個職業群體的威望。法律是公平和正義的。對于極少數害群之馬,從法律理性上,繩之以法,從嚴處罰,誰違法、懲罰誰。無論你是何人、從事何種職業。不能因為一盆臟水,把孩子潑了出去;不能因為一個個體,影響一個行業。
理性乃是人類異于禽獸的主體能力。依靠這樣的能力,人類超越了禽獸,既認識外部世界的基本規律,又能在社會生活中明辨是非、崇德向善。知識的獲得,既依賴于感官經驗,也依賴于人的理性。即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須的,但要把經驗轉化成理論知識,就需要理性。一種正確的理論、觀點、思想、主義,更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在理性思索、去偽存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基礎上,才能準確把握事物的客觀規律和本質屬性。
通過法律理性思考,作為監獄學、法學理論專家和學者,既要考慮維護罪犯作為人的基本權利,又要考慮維護作為人的警察的基本權利;既要考慮教育改造懲罰罪犯的正義性,又要考慮維護警察正當執法的正義性;既要考慮如何維護“囚權”,恪守人道,又要考慮如何維護法治尊嚴、警察執法權威。這是法律理性下的現代化監獄的應有之意。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一所監獄只是一味強調人性化管理,忽視監獄執法的嚴肅性、嚴厲性,淡化監獄懲戒教育、矯正惡習的性質,讓監獄變成“養老院”,那是對受害人最大的非正義,也是對合法公民最大的非正義。
三、關于結語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今天,中國監獄改革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殊的勞動改造、有效的行刑方式和矯正措施受到港臺及國外監獄矯正專家的認同。這是有目共睹的。
中國監獄現代化轉型和監獄體制改革的歷程表明,監獄轉型發展是一個艱巨而痛苦的過程,困惑成堆、禁錮重重,迫切需要理論界發現根本問題,分析問題癥結,提出監獄改革良方。
長期以來,受監獄學術文化世俗化、功利化的影響,加之監獄學的邊緣地位和監獄民警知識資源貧乏與信息渠道閉塞等諸多影響,監獄學術理論一直不受權力部門理論界、學院學術界以及社會民間思想界的青睞,當下聚集在監獄學術共同群體內的大多是監獄體制內的少數知識分子。他們具有廣泛的獄政管理、刑罰執行和教育改造經驗,但普遍缺乏理性素養和理論素養,知識結構單一,問題意識缺乏,時間和精力沉積在一線,感性牢騷多于理性思考,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們真正希望有一群理性的、知性的、法律性的知識精英,為他們“代言”,為他們振臂一呼,而不是讓他們既流血又流淚,淹沒在擴張的“囚權主義”下。
參考文獻:
[1]劉方冰.囚權主義的文化場域.微信公眾號,2017年11月8日.
[2]張晶.囚權主義[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汪安民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M].泰州: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張晶.正義試驗[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張晶.“泛政治化”批判[J].上海警苑,2008(5).
[6]奈杰爾·S·羅德雷.非自由人的人身權利[M].三聯書店,2006年版.
[7]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8]傅政華.《統籌推進以政治改造為統領的五大改造新格局》,在全國監獄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中國普法網,2018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