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旺


摘 要:某型渦軸發動機A軸承腔在地面試驗中多次出現漏油故障,本文首先對滑油系統工作原理進行介紹,對故障進行分析,建立故障樹,從分解檢查、設計復查和串裝試驗三個方面對故障樹底事件逐一排查,確定回油路節流和封嚴失效是造成漏油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進行試驗驗證,提供了一種內管路滑油系統排故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航空發動機;漏油;故障分析
中圖分類號:V2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3-0053-02
滑油系統是航空發動機的重要工作系統,它為發動機轉動部件提供潤滑和冷卻,是發動機長時間正常運轉的保證[1][2]。
隨著航空發動機技術的發展,滑油系統流路設計逐步融入部件結構中,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滑油外部管路數量,但同時也增加了滑油系統的結構復雜性,滑油系統一旦出現故障,排故難度將大大增加。
某型渦軸發動機(以下簡稱發動機)滑油系統由供油子系統、回油子系統和通風子系統組成。發動機滑油系統工作流程為:滑油箱→滑油泵(增壓級)→滑油濾→各潤滑部位(附件傳動箱、前軸承腔(A腔)、燃氣渦輪軸承腔(B腔)、動力渦輪軸承腔(C腔))→滑油泵(回油級)→磁性屑末檢測信號器→燃滑油散熱器→空氣散熱器→滑油箱,如圖1所示。
A軸承腔有A前、A后兩條回油路,回油管路均布置在機匣內部,機匣間通過兩端帶密封膠圈的套管連接。其回油流程為:前機匣→渦流機匣→主機匣→附件機匣→滑油泵A前、A后回油級→總回油路→滑油箱。
本文以發動機試驗過程中出現A軸承腔漏油故障為例,對內管路滑油系統的排故思路和流程進行詳細介紹和總結,可供其它發動機借鑒。
1 故障現象
某型發動機在首次裝配上臺的科研試車過程中多臺出現A軸承腔漏油故障,故障現象具有以下特點:
(1)A軸承腔滑油回油溫升(回油溫度與供油溫度的溫差,簡稱回油溫升)首先快速升高,隨后滑油供油溫度(簡稱滑油溫度)快速升高,滑油溫度升高一段時間后,A軸承腔出現滑油泄漏,A腔回油溫升在2分鐘內快速上升了約20℃以上,同時滑油溫度快速上升至120℃以上;(2)故障多出現在發動機運行的低狀態(地慢和空慢狀態);(3)滑油回油至油箱時油液中一般含大量氣泡。
2 故障分析和排查
根據故障現象和滑油系統運行原理,建立A腔漏油故障樹,從發動機分解檢查、設計復查和串裝試驗三個方面,對故障樹的底事件進行逐項排查。
2.1 故障樹
以A軸承腔漏油為頂事件,建立故障樹(圖2),從封嚴失效、供油過量、回油不暢三個方向查找故障原因。
2.2 故障原因
對故障樹底事件進行逐項排查,確定故障原因如下:
(1)主機匣、前機匣、渦流機匣和附件機匣內滑油回油管路存在節流;(2)附件機匣與主機匣安裝接合面之間干涉,且存在裝配不當,致使機匣間的滑油管路連接套管封嚴失效;(3)機匣間滑油管路套管密封膠圈實際壓縮量不足,會導致回油管路漏氣。
2.3 故障機理分析
回油管路節流、封嚴失效和漏氣都會較大程度上降低A腔回油泵的回油能力,引起A腔回油不暢,最終導致腔內積油,油液在高速轉動軸承的攪動下產生較多熱量,導致A腔回油溫升和滑油溫度快速升高,積油達到一定量后,滑油通過封嚴間隙向外泄漏。
故障大多出現在發動機低狀態,是因為低狀態時,回油泵轉速低,回油能力較弱,且軸承腔內壓力為負壓,不利于滑油回油,管路節流和漏氣更容易導致系統回油失效;發動機處于大狀態,回油泵轉速高,回油能力充足,且軸承腔壓力為正值,有利于系統回油,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管路節流和漏氣對系統回油的影響。
故障發動機滑油回油箱時帶有大量氣泡,是因為密封失效導致回油泵抽氣,氣體隨油液回到油箱的結果。
3 故障排除措施及試驗驗證
3.1 故障排除措施
針對故障原因,從裝配工藝、零件質量及驗收試驗三個方面制定以下整改措施:
(1)調整裝配工藝,制定裝配細則,保證裝配精度;(2)更換壓縮量合適的膠圈,并在機匣接合面之間增加涂膠工藝,增加密封性能;(3)進行設計復查,提高零件鑄造、加工精度;(4)增加相關部件裝機前滑油流量試驗,通過試驗提前發現問題。
3.2 試驗驗證
為驗證措施的有效性,在9臺故障發動機上實施了整改措施,這些故障發動機在更換膠圈、機匣接合面涂膠并實施了新的裝配工藝后,故障消除,發動機工作正常。
4 結語
通過排查,確定渦流機匣與前機匣、附件機匣與主機匣之間接合面密封失效、機匣流路回油節流和膠圈壓縮量不足是造成漏油的主要原因。針對故障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嚴格控制零部件的加工、驗收以及裝配工藝,排故措施的有效性在9臺故障發動機上得到了驗證。
本文的排故思路和措施,可為該型號后續研制及其它型號核心機的研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孫護國,霍武軍,于海濱.航空發動機滑油系統監控與診斷技術[J].航空科學技術,2000(4):23-24.
[2] 李國權.航空發動機滑油系統的現狀及未來發展[J].航空發動機,2011,37(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