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兩點論和重點論是重要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重要內容。在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中,鄧小平同志從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高度出發,抓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許多有遠見的戰略構想:在改革的方式上,堅持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改革的主體上,堅持農民是改革的絕大多數;在改革的依靠力量上,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改革的領導力量上,重視選拔和培養中青年干部。這些構想統籌兼顧、層次分明,既照顧到了大局,又抓住了主要矛盾和重點,有利于集中精力解決主要矛盾,充分體現了鄧小平同志高超的哲學思維和工作方法。
關鍵詞 鄧小平 改革開放 兩點論 重點論
作者簡介:蔡臻臻,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生命科學學院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1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290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執政第70個年頭。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和中國人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推動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認真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理論與實踐經驗,重溫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的辯證思維和工作方法,把握其蘊含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哲學方法,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哲學方法
鄧小平同志善于運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哲學方法,這不僅是他個人的鮮明特征,也是中國共產黨解決問題的重要“突破口”。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決反對和破除“一點論”和“均衡論”,善于抓主要矛盾,以此來推動其他次要問題的解決。馬克思主義認為,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都處在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之中。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更是如此,越來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改革開放是一項十分繁重的系統工程,在這個復雜的系統里面,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矛盾,就必須找出居于主導地位的、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一切次要矛盾都會迎刃而解。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毛主席有句名言:“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在革命戰爭年代,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我們必須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以時間換空間。今天,改革開放是全國一盤棋,我們既要從全局的高度考慮,又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 后來,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明確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從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前,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一直沿用這個重大論斷。為了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著力解決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問題。經過40年的奮起直追,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總體上實現小康,2020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然,社會主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解決了舊的矛盾又會出現新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真實反映人民群眾的需求,準確認識和科學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個很重要的判斷依據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經濟增長轉向高質量的發展,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綜合平衡,不能顧此失彼、單打獨斗。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突飛猛進,我國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必須主動作為,抓住機遇。在改革開放初期,農、輕、重比例失調,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鄧小平同志針對國內不同的具體情況,先照顧重點,逐步解決。由于不同地區的工業基礎、產業結構和區位條件差異十分明顯,改革首先要從局部開始,重點突破,然后推廣到全國。從當時的實際出發,反對平均主義,政策上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當東南沿海地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先富起來的地區和人民要有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反哺內地和革命老區,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隨著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須重點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破利益固化的癥結,消除阻礙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發展的偉大成果。
二、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中的兩點論與重點論
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成功地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并沒有改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其他次要矛盾的存在,我國面臨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繁重,需要更好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突出問題。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我們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什么?一句話,就是搞現代化建設。” 除非發生大規模的外敵入侵,迫使我們不得不中斷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就是當前最大的政治”。 過去慘痛的歷史教訓啟示我們,“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 其他一切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工作,排除任何干擾,毫無動搖地堅持。
從全國范圍來看,必須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重點論是在把握兩點論基礎上的重點論。但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形而上的一點論和均衡論。過去我國農村搞的是平均主義,抹殺勞動群眾的勞動付出和差別,嚴重挫傷勞動群眾的積極性。平均主義發展的結果,最終只能導致共同貧窮、共同落后。很顯然,實踐證明,平均主義不符合我國的具體實際,違背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也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因此,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為基礎的農村改革首先在安徽、四川兩地試點,農村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 農村地區的改革成效很顯著,但由于廣大農村存在著落后的社會分工、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和歷史條件等因素的限制,農村地區的改革也很不平衡,部分地區人民群眾脫貧奔小康的任務十分艱巨。黨的十二屆三中以后,改革的重點在城市逐步展開。農村改革的成功,不僅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打破了平均主義和“大鍋飯”,而且也為探索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改革的政策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落后的地區。”
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制度“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 同時,我們也要根據國內的發展和國際的變化,正確處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努力為我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我國的改革是全方位、多領域、綜合性和系統性的改革,改革涉及到各方的切身利益。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只手是不夠的。“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 “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 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 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體現了鄧小平同志站在全局發展的戰略高度對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創造性運用,在實際工作當中不能把兩點論搞成了均衡論,把重點論搞成了一點論。
三、鄧小平改革開放實踐中的兩點論與重點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改革開放事業“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鄧小平同志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設計師,在他看來,我國的改革開放“是為下一個十年和下世紀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續發展的基礎。” 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實踐的總體設計中,改革的方式、改革的主體、改革的依靠力量和領導力量等方面都體現了既抓住了主要矛盾和戰略重點,又相互協調,合理布局,統籌規劃。
(一)在改革的方式上,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深圳、廈門等地是我國對外開放的試驗田和吸引外資的重要窗口。鄧小平同志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審時度勢倡議在深圳、廈門等地創辦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除了已經創建的4個經濟特區之外,鄧小平同志認為,待條件具備和時機成熟時,可以推廣特區的經驗,結合實際情況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經濟特區作為社會主義的一個新生事物,它的成功為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一個方案,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理論空間。此后,中央先后開放大連、天津等十四個沿海城市,繼而設立海南省,并將整個海南島劃為經濟特區。他還向中央提議開發開放上海浦東,以此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對外開放的步伐逐步向內地移動,以東部沿海地區為領頭羊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全面鋪開。
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即“沿海地區要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 新中國成立以前,東南沿海集中了全國70%以上的工業基礎。東部沿海無疑具有先天的區位優勢和便捷的交通條件,歷來是我國的傳統經濟重鎮。先富起來的地區要“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達地區”, 中央統籌安排財政預算和財政支出,逐步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帶動中西部省份、邊疆地區和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從而使中國逐步擺脫貧困狀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二)在改革的主體上,堅持農民是改革的絕大多數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是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是群眾的事業。廣大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生動實踐的主體,改革的偉大動力也是來自于人民群眾。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決定了改革的重點在農村,改革的動力是來自于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秘密實行“大包干”。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廣大農民群眾率先投入到改革的歷史潮流中,充分顯示了農民具有無可替代的主體地位。農村的改革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帶動了農民脫貧致富,也激發了農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參與改革的熱情。鄧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改革是黨和億萬群眾共同的事業,改革的很多措施都是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改革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是因為我們制定的政策和措施來自于億萬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實踐,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改革開放40年來的實踐證明,堅持和尊重人民在改革中的主體地位,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廣大的農民不是改革的旁觀者,而是改革的推動者、參與者。農民占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推動和參與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認為,“我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農民。農民沒有積極性,國家就發展不起來。” 如果沒有廣大農民的參與,就不能充分體現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解放束縛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調動生產隊和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必須充分把握農民占到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這個基本事實。鄧小平同志強調:“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 “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 農民穩,則中國穩;農民富,則中國富。能否引導廣大農民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直接關系到農村的穩定、關系到農村改革的成敗和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穩固,關系到能否順利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
(三)在改革的依靠力量上,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對外開放是我國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對外開放必須建立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的基礎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改革開放必須立足于我國國內,依靠自己的力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 中國重視和珍惜同各國間的合作,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關系,但堅決維護我國的核心利益,反對一切干涉我國內政的任何行為。“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中國人不能喪失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反對我們向一切國家、一切民族的長處學習,但不能照搬照抄。我國的改革是包容性的改革,開放是全方位的開放,可以合理吸收、借鑒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文明成果,開展技術合作,最大限度地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在內外關系上我們摒棄了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來決定國家關系的親疏,實行“真正的不結盟”。鄧小平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 我們堅持不同任何大國、任何國家集團結盟,不做任何外國的附庸,而是根據我國的核心利益和戰略利益來判斷。我們“摸著石頭過河”,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對內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改革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
(四)在改革的領導力量上,重視選拔和培養中青年干部
選拔和培養中青年干部,“這是一個戰略問題,是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大問題。”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隨著撥亂反正的進行,一大批蒙受冤屈的老干部陸續恢復工作,致使干部隊伍龐大,青黃不接,缺乏生機和活力。實現新老干部正常交替,建立退休制度和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在鄧小平同志看來,這是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和后備力量的一個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制度,“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 干部選拔工作中的一些具體制度嚴重脫離了人民群眾,很難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客觀實際,迫切需要發現、提拔一批優秀的中青年干部,逐步實現領導人員年輕化、專業化。
鄧小平同志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指出:老干部們現在第一位的任務,“是幫助黨組織正確地選擇接班人。” 他在一些重要會議上多次動員和要求老同志們要解放思想,從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大局著想,認真選好接班人,打破論資排輩的習慣勢力和封建主義思想,支持年輕干部走上工作第一線。把選好年輕干部看作是對每個老干部黨性的考驗,中央和省、市、自治區各級黨委“解決干部年輕化這樣一個大問題,我們老同志要開明,要帶頭。” 在中央委員會外,設想兩個委員會,一個是恢復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另一個是成立新的顧問委員會,讓老干部當好中青年干部的參謀和助手。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的標準,破格提拔一些年富力強、工作經驗豐富的、群眾認可的中青年干部充實到領導班子里,放到重要的領導崗位來鍛煉,形成老中青搭配的年齡結構和梯級結構。
實踐證明,“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 改革必然導致開放,也必然走向開放。我國改革開放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現代意義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改革和發展都是具有世界意義的發展。只有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才能進一步釋放改革的“含金量”,實現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增強戰略思維、底線思維、辯證思維和歷史思維的能力,完善加強頂層設計,明確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打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確保在2020年底關鍵領域、關鍵環節取得重要突破,為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突出問題提供比較成熟的制度保障。
注釋: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頁.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頁,第323頁.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頁,第162頁,第249頁,第250頁,第222頁,第333頁,第321頁,第385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件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頁.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頁.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頁.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頁,第17頁,第378頁,第154頁,第144頁,第131頁,第277-278頁,第374頁,第213頁,第65頁,第237頁,第3頁,第78頁,第57頁,第368頁.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頁.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