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青年時期是一個人發展的關鍵時期,正確婚戀觀的形成對青年個人成長、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深入剖析當代青年婚戀現狀,分析婚戀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對策,即由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引導青年樹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婚戀觀,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
關鍵詞 青年 婚戀觀 婚戀問題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山東省青少年研究規劃一般項目《當代青年婚戀觀問題研究》(批號:SDYSB18033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巴秀麗,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299
戀愛和婚姻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兩個階段,伴隨經濟全球化和5G時代來臨,我國邁進新時代,社會結構逐漸分化,深層次社會問題日益凸顯。社會矛盾的多樣化、價值理念的多元化、主體意識的獨立化,這些都不斷沖擊和改變我國傳統的婚戀觀,當代青年對待戀愛、婚姻的態度,不僅關系個體幸福,還關系社會安定。青年婚戀觀是青年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取向是否符合新時代要求將直接影響未來婚姻家庭的發展方向,關系著中國的未來。通過調查,本文深入剖析當代青年婚戀問題的現狀,分析原因,提出解決對策,幫助青年形成正確的婚戀觀,指導未來的戀愛、婚姻生活。
一、新時代背景下當代青年婚戀觀
青年人對戀愛道德、擇偶標準、婚姻關系、家庭責任等基本看法和態度會受到同時代的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個人因素等影響,進而形成具有時代性、多樣性的不同婚戀觀。2016年,國家在《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確定了青年婚戀觀念的目標是更加文明、健康、理性。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變化必然會對當代青年婚戀觀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新時代背景下當代青年婚戀觀應該在相同或相似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上,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在彼此內心存在愛慕基礎上開展戀愛,在彼此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上愿意組建家庭并承擔相應的責任的一種觀念和態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p>
二、當代青年存在的婚戀問題
經濟的快速發展,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交友方式的轉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這些新變化極大地改變了當代青年的婚戀觀念。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座談、專家訪談等形式,深入了解當代青年的戀愛、婚姻現狀,剖析青年存在的婚戀問題。
(一)戀愛方面
1.戀愛時間低齡化。通過調查,第一次談戀愛時間在16歲-18歲約占76.4%,在12歲-15歲約占15%。這段時間恰好青年在人生關鍵的求學階段,過早的談戀愛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利于知識吸收,影響學習能力提升。
2.戀愛動機多元化。當代青年摒棄了傳統的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觀,戀愛動機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彼此被對方的某些優點吸引而談戀愛的占49.09%;為尋找結婚伴侶為目的的占25.45%;彌補內心空虛、尋求精神寄托的占3.64%;到了年齡應該談戀愛的占17.58%;看到別人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如果自己單身會很沒面子因此談戀愛的占3.03%;因對方追求強烈,自己不好意思拒絕而談戀愛占1.21%。
3.戀愛途徑多樣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當代青年結交異性的途徑日趨多樣化,不再拘泥于傳統的相親方式,大量網絡交友平臺、婚戀網站以及婚戀節目出現,極大地豐富著青年的戀愛途徑。微信、QQ、婚戀網站、網上社交平臺、同鄉聚會、社區主題活動、青年志愿者服務、電視相親節目,甚至于酒吧、KTV等娛樂場均成為年輕人的戀愛方式。
4.戀愛標準務實化。當代青年在單純追求愛情時更多的是考慮雙方的感情,但在涉及到擇偶標準時,傾向于務實化。經調查,雖然大多數青年在戀愛對象的選擇上主要考慮對方的相貌、能力、道德品質,但在擇偶標準上能力、道德品質和經濟能力確在放在首位,其次是雙方的感情、性格、生活習慣、身體條件、學歷、家庭背景等方面,部分青年還要考慮戶口問題。當代青年在選擇配偶時會較多地考慮和尊重父母的意見,并能用更加客觀、務實的態度處理問題。在雙方戀愛年齡問題上,傳統的“男大女小”觀念正在轉變,當代青年已經能夠接受“老少戀”“姐弟戀”這種戀愛現實。
5.網戀態度隨性化。在調查問卷中,承認有過網戀青年比例高達29.09%。在網戀的原因問題上,僅為追求一種感覺尋求一種體驗的占21.82%;認為網戀可以不必承擔責任的占4.24%;為了新鮮、刺激和成就感的青年占4.24%;其他原因的占62.42%。在網戀的目的問題上,沒有想過為什么網戀的人數最多,占 57.58%;為尋求真愛的占7.27%;為充實情感的占27.88%;為尋求浪漫的占7.27%。在對待網戀態度上,大學生的包容性和適應性更強些。
(二)婚姻方面
1.婚姻觀念平等化。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逐漸提高,當代青年在婚姻觀念上上日趨平等。民主意識的增強,男女平等觀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向社會的大舞臺,成為獨擋一面的巾幗英雄。經濟上的獨立、社會地位的上升,使完全改變了女性對待婚姻的態度。經調查,學歷越高、經濟收入越高的女性對配偶的要求越高,不愿意“為了結婚而結婚”,追求與配偶之間能實現精神上共鳴、工作上扶持、生活中經營、經濟上獨立的婚姻關系。
2.結婚目的功利化。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面臨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融與碰撞,這使當代青年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愛情與婚姻間的紐帶作用逐漸弱化。經調查,認為婚姻應當以愛情為基礎的占53.3%,以經濟為基礎的占46%,現代婚姻正在逐步走向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方向,這為未來的婚姻生活埋下了隱患。當婚姻面臨現實問題時,離婚或出軌成為青年最直接的選擇,家庭的不穩定會影響整個社會風氣,也為社會帶來不穩定的因素。近年來,因為婚姻中出現問題而導致的惡性刑事事件時有發生就是很好的佐證。
3.家庭責任淡薄化。愛情與婚姻的分離、子女自我意識的強化、父母對子女的過分溺愛、夫妻兩地的分居生活等因素導致當代青年的家庭責任意識淡薄,把婚姻當成兒戲,傳統的家庭觀念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道德失控現象頻發。最近幾年,中國的婚姻質量和穩定性呈下降趨勢,離婚率不斷攀升,“閃婚”“閃離”現象在當代青年中間流行起來。許多青年對待婚姻的態度很隨意,只考慮自身感受而不顧及家人的感受,缺乏應有的家庭責任意識。
4.兩性行為寬容化。隨著西方性觀念的不斷滲入,有關的性的問題從幕后走向臺前,人們不再“談性變色”,青年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去了解性。經調查,對于發生性關系的看法,認為基于愛情就可以的占24.8%,雙方愿意就可以的占70.3%。認為一定要在結婚后才能發生性關系僅占17.6%,視情況而定占66.7%,不需要結婚就可以發生性關系的占15.8%。在能否接受配偶或戀愛對象在之前與他人有性行為的問題上,能接受的占到50.91%;不能接受的占49.09%。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來,大多數人摒棄了傳統的“從一而終”的思想,性觀念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性解放、性自由的觀念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一夜情”“試婚”“同居”等現象比較普遍,對婚前性行為保持寬容心態。對待性的態度、性行為的隨意性,這些都可能會引發婚姻忠誠度下降、社會責任感缺失等一系列嚴重后果。婚姻具有排他性,性忠誠決定著婚姻能否長久和幸福,也是我國《婚姻法》的基本要求,當代青年的婚戀觀念亟需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三、當代青年婚戀問題的產生原因
(一)傳統婚姻觀念消失
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愈加頻繁和深入,青年獲得新知識、接受新觀念的能力不斷提升,“門當戶對”“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婚姻觀念在改革開放的步伐中日漸消失,但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新的婚姻觀念尚未形成。由于缺乏正確引導,青年在戀愛、婚姻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
(二)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家庭環境和父母婚姻狀況對青年健康成長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自身行為、教育方式、經濟收入、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無不影響青年婚戀觀的形成。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只忙于自己的事業,而將子女的教育甩手給老人、學校或社會培訓機構,也有父母只關注子女的學習成績而忽略心理成長,家庭教育功能日漸弱化,對青年的婚戀觀的形成產生消極的影響。
(三)學校教育作用缺失
青年的婚戀觀在形成過程中,學校教育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在功利主義影響下,部分學校只關注升學率和就業率,忽視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缺乏對學生心理和生理需求開展引導,使學生成為“溫室里的花朵”,缺乏分析、判斷和自我保護能力。
四、解決當代青年婚戀問題的科學對策
(一)更新觀念,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1.發揮輿論導向作用,改造不良社會風氣。加強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揚社會美德,廣泛傳播文明、健康、理性婚戀觀,鮮明抵制負面婚戀觀,營造積極、健康、樂觀、和諧的社會風氣。充分運用大眾傳媒的社會影響力,凈化網絡、娛樂等宣傳環境,提升網絡監管能力,規范網絡環境,關閉嚴重影響青年思想、行為的黃色網站、色情網站等,構建網絡道德建設體系,宣傳文明網絡文化,讓青年在充滿正能量的社會中健康成長。
2.發揮社會服務作用,營造齊抓共管新格局。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組織作用,形成多部門齊抓共管、團結協作新格局,幫助青年獲取全面的婚戀知識,樹立積極的婚戀態度。如開展多主題青年社交聯誼活動,疏導單身青年心理壓力;加大對青年進行性知識教育普及力度,幫助青年建立科學健康的兩性觀;提升網絡婚戀服務的誠信度,營造健康良好的網絡環境。
(二)發揚家風,塑造和睦家庭氛圍
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婚姻、家庭觀念,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優良家風,弘揚孝敬老人的傳統美德。父母要大力營造溫馨、幸福的家庭環境和氛圍,用家的溫暖和關愛從正面教育子女學習性知識,勇于面對戀愛和婚姻,承擔家庭責任,引導子女樹立正確的婚戀觀。習近平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比绻屑彝ザ寄芎湍溃蚱薅鲪?、家人友愛、子女健康、成員守法,那么社會矛盾必然減少,社會必然安定。
(三)加強教育,打造健康校園文化
各類學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且是其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要充分發揮學校在培養青少年婚戀觀教育上的作用,將婚戀教育納入德育教育體系,采用多種途徑和手段,豐富教育內容,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以課程、講座、專家輔導、心理咨詢等方式講解生理健康、性、婚姻、戀愛等知識,傳授如何審美、如何獲得愛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婚姻的法律認同感,降低對婚戀利益的期待感,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和對婚戀觀認識的思想動態,強化青少年對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識、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引導學生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強化責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形成文明、健康、理性的符合社會需要的新時代婚戀觀。
注釋:
習近平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上講話.2016.
李鐵柱.婚姻法新解釋改變國人婚戀觀[J].法制調查,2012(2):1-3.
桂杰.近七成青年擇偶“愿等待不愿將就[N].中國青年報,2018-05-22.
參考文獻:
[1]廉秀穎.當代中國青年婚戀觀問題研究[D].吉林:東北電力大學,2017-06-01.
[2]何楚燁.淺析當代中國青年婚戀觀問題[J].教育心理,2018(5).
[3]宋小歐.當代青年婚戀觀特點與引導評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6.
[4]任帥.青少年婚戀觀問題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