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博 趙娜
摘 要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提高,養寵物已成為了普遍現象。但不文明養狗行為的發生,給全社會造成了很大困擾。黨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的認知和行為的學科,合理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將會使社會治理取得良好的成效。
關鍵詞 心理學 社會治理 不文明養狗行為
作者簡介:林子博,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研究生;趙娜,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D6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300
一、引言
犬是人類忠誠的朋友,同樣也是最受歡迎的寵物。它們與人為伴帶來慰藉和歡笑。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群眾物質、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養寵物的國民呈現增多的趨勢。據《2018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中國城鎮養寵用戶達到了7355萬,其中在養寵用戶中,養狗人群比例最高,達到3390萬人,而對于養狗的人來講,往往家里有只狗之后,就會再為其“找個伴”,我國寵物狗數量約為5085萬只,人均養狗1.5只。聚焦到社區這種有限的空間下,隨著寵物狗數量的增多,人狗沖突和不文明養犬行為事件不斷涌現。這些事件,已經從某些個案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社會問題。
對于種種不文明養犬行為的治理,終究要落實到養狗人身上,要在邏輯上從“治狗”轉變到“治人”。層出不窮的“狗傷人”“狗擾民”等等行為,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由于養狗人的責任感不強,沒有社會責任意識,從而才間接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進而演化成社會問題。
近年來我國心理學研究發展的一個突出趨勢是日益關注重大社會現實問題,作為一門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學科,心理學不在局限于實驗室實驗,而是將自身的學科價值更多的發揮到解決社會問題中去。
在培養國民文明養狗意識的這一問題上,國外已經有著相對成熟的體系和方法。美國被譽為狗的天堂,不僅僅是因為家養狗在美國很普遍,更多的是因為美國在關于寵物狗的立法方面十分的健全,這無論對養狗人士還是寵物狗來說,都有益處。美國法律規定,在大部分地區,狗主人都需要為自己的寵物狗佩戴銘牌,銘牌上詳細記錄了狗的疫苗接種記錄,和狗主人的個人信息,這無形中增加了狗主人的責任意識。在美國,每一只寵物狗都要注冊登記,并佩戴上專屬銘牌。并有相關法規強調,在公共場合遛狗時,要盡量遠離他人。沒有佩戴銘牌的狗,會被認定為流浪狗,會有專門的收容機構收留。 日本是一個社會高度文明化的國家,在20多年前的蠟筆小新動畫片中,就有著主角“小新”隨手清理寵物狗“小白”的糞便的鏡頭,由此可見這種良好的文明養狗的行為,早已鐫刻在了日本國民心中。狗是日本人最愛養的寵物,在日本的住宅內,戶主想要養狗咬先得到物業管理公司的同意,因為同一公寓樓里可能有反對養狗的人,還可能有對動物過敏的人或孩子。芬蘭作為一個北歐五國中的小國家,在對寵物狗的社會治理上,也有著十分完善的法規,在芬蘭人口密集的地區遛狗時,寵物狗必須由遛狗繩拴好,并在繩子上都標有狗主人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電話、住址,同時遛狗時產生的糞便,主人要及時清理,如果被巡邏的有關執法人員發現,狗主人將會被予以重罰。
反觀國內,在針對不文明養犬行為的立法上,多為地方性法規,而缺少強有力,同時又具有良好的高位統一性的規章制度。某些地方性法規的存在,確實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因為沒有全國性的立法引導與約束,導致執法部門的不統一和執法人員的不作為,這些地方措施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F階段對于推行文明養犬的地方性法規,一般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力度不夠且執行力不強,導致法規形同虛設,二是“發力過猛”,某些極端的“一刀切”的地方法規,導致了養狗人士和非養狗人士之間的矛盾,更加劇了社會沖突。那么,在治理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是否存在一種“剛柔并濟”的方法和手段,讓保證治理效果的同時,又被廣泛接受。當前,通過對心理學知識的合理運用,去進行社會治理,即是一條更為科學和有效的新路徑。
二、心理學在社會治理中的價值
黨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越來越多的社會治理理念和方法開始涌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 “加強社會心理服務 體系建設”,這一提法在學術界,尤其是心理學界引起熱議,激發人們思考心理學在服務國家重大現實需求方面可能擁有的巨大潛力。國家10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這一具有前瞻性和開創新的通知,讓心理學在社會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舉足輕重,同時也讓心理學這門學科,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早在20世紀的西方,已經有許多的心理學者意識到了心理學在解決社會問題中的價值,一部分研究者開始嘗試運用心理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成果來影響社會政策。他們通過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社會政策中存在的不足,喚起決策者和社會其他方面人士對隱含于政策背后的心理層面問題的重視,呼吁將心理學研究與社會政策制定相結合,推動社會發展。我國心理學者辛自強提出,要想真正讓心理學服務于社會治理的宏大課題,我們需要識別出社會治理過程本身“內在”或“內生”的心理學問題并加以研究。而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試圖將心理學的知識直接運用到各種社會問題中去。本方案將基于助推和由心而至的社會治理路徑,對社區中不文明養狗行為進行干預。
三、方案設計
(一)不文明養狗行為界定
不文明養狗的具體行為有很多,包括飼養命令禁養犬,如一些大型犬類,對他人造成不安;不拴牽引繩,社區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場所,有許多老年人及幼童,寵物狗無牽引繩限制將有很大的安全隱患;隨地便溺,對社區的整體環境造成惡劣影響;狗隨意狂吠,影響社區居民休息。
考慮到在對所養犬種進行核定的問題上,社區難以有權實施,具體應由上級部門負責。另在寵物狗狂吠的問題上,據本人的觀察,現階段的小區遛狗已成為一種默認的群體行為,即在養狗人下班至夜間休息這段時間內集體進行,且狗吠是屬于寵物狗的生理自主行為,在社區層面難以進行干預。
因此,本方案將主要對遛狗不牽繩與寵物狗隨地便溺后無人處理,這兩種行為進行干預。
(二)方案設計思路
本方案是在助推與由心而治理的理念指導下進行的。助推是近些年在行為經濟學領域興起的概念,表示在保留人們自由選擇權利的同時,引導人們朝特定方向行動的非監管性和非貨幣性干預,該方法巧妙運用人們的心理規律來改變行為。“由心而治”的基本思想是從心理建設這一內容或目標著手開展社會建設和社區建設,而且要按照心理規律開展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利用人們的損失厭惡和思維慣性的心理缺陷,將作為本方案的著手點。
(三)方案實施——寵物狗專項基金
首先,社區居委會,應對整個社區內的寵物狗的數量以及品種進行備案。在以往,寵物狗的備案都是由上級部門負責,這讓作為一線載體的社區很難獲得自己社區內的寵物狗相關信息,在加上規則力度不夠,主動登記備案的狗主人更是少之又少。而我們可以用助推的原理改變這一現狀。
由社區發布通知,每一位家養寵物狗的居民,其上交的物業費中的10%,默認將會注冊為屬于自己的“寵物狗專項基金”,物業費中的10%作為基金池。這項基金由社區居委會保管,每當養狗人需要對寵物狗進行定期打疫苗時,這筆基金可以為其提供打疫苗所需費用的5%作為補貼,從總的基金池扣除。每只享受該基金政策的寵物狗,可以獲得一套專用的,表示已經享有 “寵物狗基金”福利,并印有主人個人信息的銘牌和牽引繩。如要取消注冊這項基金,則需要填寫紙質說命。
另一方面,居委會委托各個小區的物業,要求小區保安在日常巡邏時,要對小區內的文明養狗行為進行監督、考察和記錄,監督的內容包括遛狗時是否帶有遛狗繩,以及寵物隨地便溺后,狗主人是否主動清理,養狗人之間也可以互相監督。如發現存在上述行為,需要記錄主人姓名,并記錄,每個季度將記錄上交一次居委會。
如果注冊了“寵物狗基金”的養狗人,在二個季度內,沒有不良養狗行為記錄,那么他的基金池額度,就會上漲2個百分點,也就是從物業費中的10%上漲到12%作為基金池。同時為兩個季度沒有不文明養狗行為的業主,發一個褒獎獎章,粘在牽引繩上。該基金以年為單位清零。
如果注冊了“寵物狗基金”的養狗人,在二個季度內被記錄4次不文明養狗行為,視為自動放棄該基金項目,不再享有為寵物打疫苗時的基金補貼。
四、討論
該干預方案,運用到了人們思維缺陷中的損失厭惡,心理賬戶和心理慣性。首先,上交的物業費當中的一部分作為自己寵物的專項基金,可以補貼為其注射疫苗的費用,沒有讓寵物主人再多交額外的錢,僅僅是將原來物業費中的一部分用作“寵物狗專項基金”。但這部分錢已經在養狗人心中形成了獨特的心理賬戶。根據心理賬戶理論,人們并不是平等的看待所有財富,而是根據它的來源方式與支出方式的不同,在心中形成相應的彼此獨立的賬戶,對于每個賬戶里的財富則有著專門的支付規則和管理方式每,金錢并不能容易地從一個賬戶轉移到另一個賬戶。也就是說,養狗人會對這筆錢,與其他的錢在心中區別開來,通俗來講就是認為這筆基金就是為了自己的寵物狗而存在的。
另外,當寵物狗基金開通后,如果養狗人存在不文明養狗行為,那么這項基金將會自動取消,不在享受補貼政策。雖然在這個過程中,養狗人并沒有損失掉實際的金錢,也就是沒有實際損失,但失去這項基金補貼后,他們的心理損失是存在的。根據卡尼曼的前景理論,同等數量的損失比獲益對人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決策的時候人們盡量回避損失。當人們損失2000元時所帶來的痛苦,遠比獲得2000元時所帶來的愉快程度要高。當看到其他養狗人使用的專用牽引繩和上面的褒獎獎章時,而自己沒有,也會激起養狗人之間的競爭意識。因此,為了避免這種痛苦,人們會更多的去遵守文明養狗的規范,從而避免這種心理損失。
最后,這項基金是默認注冊的,如需取消默認則需要填寫紙質申請。這樣的設計,運用了人們的思維慣性。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塞勒提出的“為明天儲蓄更多”的養老金計劃,改變參與養老金計劃的默認選項,將原來的默認“不參加”改為默認“參加”。默認“不參加”時,參加需要申請,默認“參加”時,退出需要申請。這一微小的調整顯著提高了養老金計劃的參保率。
五、結語
犬類作為人類的朋友,會給人們帶來歡樂與心靈的慰藉。在治理不文明養狗的問題上,不能夠一刀切,而是要從改變養狗人的認知與行為方面入手。而心理學,正是研究人們的行為和心理的學科,許許多多的心理學者,正在將視野逐漸從實驗室實驗,轉而關注到如何解決社會現實中去。應用心理學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將會是大勢所趨,社會沖突與社會問題將會被社會各界人士用更加科學的方式逐漸化解。
參考文獻:
[1]車玉.常州三人談[N].常州日報,2005-10-21.
[2]辛自強.社會治理中的心理學問題[J].心理科學進展,2018(26).
[3]志康.文明養狗科學管理國外有哪些先進經驗[J].深圳特區報,2013-07-08.
[4]辛自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定位與思路[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6).
[5]陳泓菲.助推、促進、由心而治—社會治理的三種心理學路徑[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3-09.
[6]楊玉芳.心理學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32).
[7]李愛梅.心理賬戶:理論與應用啟示[J].心理科學進展,2007(5).